《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作者&投稿:稻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里面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作者是:阿尔封斯·都德,老师叫小弗郎士,韩麦尔,不要忘了评为最佳答案哟~

A都德 都德1840年5月13日,法国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出生于尼姆城一个破落商人家庭。 17岁时,都德带着诗作《女恋人》来到巴黎,9年后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一举成名。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 1968年,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以轻淡的风格叙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作者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普法战争以后,都德创作了长篇小说《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1872~1890)、《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雅克》(1876)、《富豪》(1877),《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此外,他还在1888年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 1897年,都德病逝。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有问题可以继续问我。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28岁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获得了广泛声誉。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它们后来均编入作者的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非常生动。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但是《最后一课》其实是都德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阿尔萨斯省在当时绝大部分居民都是说德语方言的,阿尔萨斯地区在过去长期属于德意志地区。直到1648年,才成为法国的“非正式保护国”。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占领斯特拉斯堡,这才确立了对此地的正式统治,但阿尔萨斯依旧获得自治的独特地位。1871年,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被划归为德国。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该地区又划归法国。一直到今天,该地区绝大部分人依然说德语,很少说法语。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5页记载——“一战后,法国政府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政府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
1871年,阿尔萨斯有人口150万。其中也的确夹杂着说法语的5万人口。法国战败后,那5万人后来多数迁移到了法国。
都德的描写即使是真实的,也只反映了极小部分法国人的遭遇。过去由于信息流通不发达,别国难以了解这件事的内情,所以许多国家误把这篇文章收入教材。但在今天,都德的做法已经被人揭露,作为读者一定要明辨是非。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28岁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获得了广泛声誉。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最后一课》是法国爱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写的。讲述的是在普法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最后一课》取材精炼,文字简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没有废话,没有闲文,...

谁有《最后一课》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两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什么国作家
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中文名 阿尔丰斯·都德 外文名 Alphonse Daudet 别 名 阿尔封斯·都德 国 籍 法国 出生地 普罗旺斯 出生日期 1840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 1897年12月15日 职 业 小说家 代表作品 《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其相关解释如下:1、都德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记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重新学习法语时的悲凉情绪和自豪感。全文以“最后一课”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2、故事中充满了情感和...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本文体裁属于?
Daudet,Alphonse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是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该小说讲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这部小说被视为全世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与《柏林之围》齐名。该小说被收录在都德的《星期一故事集》、《磨坊信札》两部...

最后一课作者是谁
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 都德(1840—1897)是法国作家。他生于一破落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度过,熟悉法国外省的风俗习惯与民间传说。

最后一课作者
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普法战争以后,都德创作了长篇小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里面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作者是:阿尔封斯·都德,老师叫小弗郎士,韩麦尔,不要忘了评为最佳答案哟~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 -
訾曹安维: 作者是阿尔封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 (国)作家 - ,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是《》 -
訾曹安维: 【题目】:《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是《 》【答案】:法;都德;《小东西》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
訾曹安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他是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龚古尔学院院士,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 -
訾曹安维: 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被誉为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请介绍有关作者的背景? -
訾曹安维:[答案] 《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是(法)国作家,他以长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而闻名于世.本文以小弗朗士的见闻为线索.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
訾曹安维: 都德 法国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谁写的呢;?他还有哪些作品呢? -
訾曹安维:[答案] 《最后一课》(La Dernière Classe)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名作,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诗作《女恋人》 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塞甘先生的山羊》,...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什么国作家 -
訾曹安维:[答案] 阿尔丰斯·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中文名 阿尔丰斯·都德外文名 Alphonse...

交口县19762418779: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 -
訾曹安维: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交口县19762418779: 都德的<<最后一课>>选自什么? -
訾曹安维: 选自《月曜日的故事》,这是一本短篇集,其中大多反映“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除了《最后一课》,还有《柏林之围》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