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作者&投稿:褒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贪:
简意:多求无厌
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嗔:
简意:恼怒打骂伤害别人
佛经释义: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痴:
简意: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
佛经释义: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暗惑为痴。’

慢:
简意: 骄慢
佛经释义: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疑:
简意: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佛经释义: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

以上释义来自佛学辞典。请参考

  http://www.fowang.org/fxd/result2.php?srword=%CC%B0&Submit=%B2%E9%D1%AF&srmode=2&srcd1=1&srcd3=1&srcd5=1&srcd7=1&srcd2=1&srcd4=1&srcd6=1&pagesize=20 贪

  实例:贪财 贪色 贪吃 贪睡


  http://www.fowang.org/fxd/result2.php?srword=%C8%FD%B6%BE&Submit=%B2%E9%D1%AF&srmode=2&srcd1=1&srcd3=1&srcd5=1&srcd7=1&srcd2=1&srcd4=1&srcd6=1&pagesize=20 三毒:贪嗔痴

  嗔恚:生气 怨恨

  痴:愚痴,事情分不出好坏,造业而欢喜,积福而吝惜

  【 慢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ma^na,巴利语同。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宗以之为四十六心所中的八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烦恼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
  慢有种种分类,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一)慢,对劣于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二)过慢(梵ati -ma^na ),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三)慢过慢(梵ma^na^ti -ma^na ),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四)我慢(梵a^tma -ma^na ),乃七慢之根本慢。于五蕴假和合之身,执着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五)增上慢(梵adhi -ma^na ),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自认为已经证得。(六)卑慢(梵u^na -ma^na ),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虽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而己实卑劣,然绝不肯虚心向其人学习。(七)邪慢(梵mithya^ -ma^na ),无德而自认为有德。
  八慢,即指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傲慢等。
  九慢,又作九慢类。即:(一)我胜慢类,即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自己胜过对方之过慢心。(二)我等慢类,乃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生起‘我与彼同等’之慢心。(三)我劣慢类,对胜过自己之人,生起‘我为劣’之卑慢心。(四)有胜我慢类,对胜过自己之人,生起‘彼胜我’之卑慢心。(五)有等我慢类,对与自己相等之人,生起‘彼与我同等’之慢心。(六)有劣我慢类,系对与自己相等之人,生起‘彼劣于我’之过慢心。(七)无胜我慢类,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其人未必胜过我之慢心。(八)无等我慢类,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其人比我差劣之过慢心。(九)无劣我慢类,对多分胜于我者,生起我比其人为少分劣之卑慢心。此系俱舍论卷十九根据发智论卷二十所举出者。
  上记之九慢摄于前述七慢中之慢、过慢、卑慢三种。即我等慢类、有等我慢类、无胜我慢类等三项摄属于慢,我胜慢类、有劣我慢类、无等我慢类等三项摄属于过慢,我劣慢类、有胜我慢类、无劣我慢类等三项则摄属于卑慢。于品类足论卷一载有关于九慢之阐释,书中举出‘我胜慢’之例子,谓我胜慢系由慢、过慢、慢过慢三者而出,此系依观‘境’之劣、等、胜而分别之:(一)若观‘劣境’而谓己为胜,此为慢。(二) 若观‘等境’而谓己胜,此为过慢。(三)若观‘胜境’而谓己胜,此为慢过慢。其余之八慢亦可准此而别。
  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列举聪明、世智、高贵、耆年、大姓、高门、解、福、富、宝等十慢;法华经论卷下更以法华七喻配七种增上慢。此外,憍慢之妄惑,称为慢惑,为十大惑之一;自慢而心举,称为慢举。〔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卷五十、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四、卷十九、摩诃止观卷五上、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


  【 慢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实例:轻慢 瞧不起人。自高自大。

  【 疑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vicikitsa^,巴利语vicikicch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能断除之。依俱舍宗,属不定地法,六随眠之一,十随眠之一;依唯识宗,则属六根本烦恼之一。净土门以‘疑’与‘信’为相对词,而谓去疑心起信心。异部宗轮论述记载,疑有二种:(一)迷于理之随眠性的疑结,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阿罗汉已断除之。(二)于事犹豫不决之处非处之疑,即对事疑惑,如于夜观树,疑为是人或为非人等,阿罗汉未断除之,然独觉于此则已有成就。一般广泛地包含非烦恼性之疑。故凡怀疑、犹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网譬喻,而称疑网。此外,疑自、疑师、疑法,总称三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六〕


  【 疑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

  实例:对人对事的猜想。怀疑。

贪: 简意:多求无厌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嗔: 简意:恼怒打骂伤害别人佛经释义: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痴:简意: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佛经释义: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暗惑为痴。’ 慢: 简意: 骄慢佛经释义: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疑:简意: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佛经释义: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 以上释义来自佛学辞典。请参考


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贪: 简意:多求无厌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

请问佛教说的贪嗔痴是指什么
佛教说的贪嗔痴意思是:1、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越好,永远不失去。2、嗔: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便拒绝,反对,如果有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就生气发火。3、痴:就是不了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从而想去抓住自己贪爱的,想去抗拒自己所不想要的,而宇宙万...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佛教中称为“三毒”,是毒害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罪魁祸首。以下是简单介绍:贪——指贪财、贪色、贪吃、贪睡、……等等心理和言行。如果这些贪心严重,一生必定没有幸福可言。嗔——指仇恨、怨恨、愤怒……等等心理和言行。如果嗔恨心重,一生的快乐和幸福就大打折扣。痴——指不明道理,以...

求:有关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的解释,想要通俗易懂版。
1. 贪:佛教中,贪指的是对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的过度追求和执着,无法满足。贪欲会障碍人们的解脱之路,导致无尽的痛苦。贪爱,就是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强烈欲望。2. 嗔:嗔恚,即愤怒和憎恨。它使人们因为不满或受到伤害而对他人产生恶意和攻击性。嗔恚能烧毁人们的功德,损害修行,是修...

佛家讲的贪嗔痴是什么??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

佛家的“贪、嗔、慢、痴、愚”是指什么?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

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

佛家贪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佛家贪是指人们对于物质世界中的欲望、贪恋、痴迷。这是佛教中三毒之一,是成佛道路上的极大障碍。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贪恋物质只会让人们更深陷于痛苦之中。只有通过禅修、慈悲、般若等修行,才能超越贪欲之火,走向解脱之路。佛家主张通过修行来克制贪欲。其中,消除对于物质欲望的贪执,是佛...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1. 在佛教中,"贪"指的是对喜爱的对象过度执着,这种心理状态是对五欲(色、声、香、味、触)的不适当追求和迷恋。大乘佛教经典《大乘义章》指出,贪是对五欲的染著和偏爱。2. "嗔",亦称为愤怒、怨恨或恚恨,描述的是对他人或情境的敌意和损害意图。《大乘五蕴论》和《成唯识论》等佛教论著...

佛教里的贪嗔痴是什么
佛教里的贪嗔痴是:贪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

巩义市13349196510: 佛家的“贪、嗔、慢、痴、愚”是指什么? -
产斩盐酸: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 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巩义市13349196510: 关于佛教里:贪、嗔、痴、慢、疑的问题? -
产斩盐酸: 痴字源于我执,明明知道是错,却不肯悔改,是谓之痴,贪,嗔,慢,疑,皆是不知道自己是错了,无人点醒的话也无所谓改不改了.痴则不同,所以你这么说也并无不可

巩义市13349196510: 佛教中的贪、瞋、痴、慢、疑怎么解释
产斩盐酸:http://www.fowang.org/fxd/result2.php?srword=%CC%B0&Submit=%B2%E9%D1%AF&srmode=2&srcd1=1&srcd3=1&srcd5=1&srcd7=1&srcd2=1&srcd4=1&srcd6=1&pagesize=20 贪 实例:贪...

巩义市13349196510: 佛教里贪嗔痴慢 代表什么 -
产斩盐酸: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巩义市13349196510: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
产斩盐酸: 贪嗔痴慢疑分别代表的意思是:贪指的是贪爱、贪恋,贪婪.嗔指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会心生愤怒,起嗔心,然后就会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慢指的是待人傲慢,总看不起别人.疑就是...

巩义市13349196510: 贪嗔痴慢疑中,嗔,慢,疑分别代表什么 -
产斩盐酸: 「嗔」,嗔心嗔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乾净,看到不乾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

巩义市13349196510: 何为贪、嗔、痴、慢、疑,如何解除这佛教五毒? -
产斩盐酸: 贪: 简意:多求无厌 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

巩义市13349196510: 谁知道佛教中“贪”“嗔”“痴”的意思是什么吗? -
产斩盐酸: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巩义市13349196510: 佛说贪嗔痴? -
产斩盐酸: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