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赫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资料:贪嗔痴-百度百科

贪、嗔、痴: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贪、嗔、痴。又作三火、三垢、三缚。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
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着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扩展资料:
贪嗔痴在《大智度论》中也有记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
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看见钱和美女或者利益想要占有,这是贪。遇到逆境,或者认为利益被他人侵占,或者父母责骂,生气,这是嗔。思想颠倒,比如父母责骂是希望我们成才是为我们好,可是我们却嗔恨他们,酒肉朋友找我们喝酒好习无益,我们却认为是朋友义气,这是痴。

贪是欲,嗔是生闷气,记恨,痴是不愿动脑筋,宁愿随波逐流,自己骗自己,让别人骗自己。

出自: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宣化上人法宝(官网)www.drbachinese.org/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三毒是害人的罪魁祸首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若是不贪,就有快乐,所以要止贪。

“贪心有如无底坑,
填之难满瞋恨生;
五欲纷陈颠倒想,
痴然不觉法器崩。”

因为贪心起,多少人为它身败名裂!多少人为它国破家亡!它是害人的东西,不可不谨慎。

瞋要化为乌有,瞋火能烧毁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罗蜜,等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能化“瞋”为“慈”。瞋火就好像水变成冰,我们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万物。

痴若破除,智慧就现前。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妄想?就因为太愚痴了。愚痴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发动,催起欲念,就发生痴心妄想,想入非非,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就做了颠倒的事。这太危险了,容易令我们丧失道业。若把妄想除掉,愚痴自然消灭。

总之,我们要息灭贪瞋痴,何时将三毒消除殆尽,何时就能身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得轻安的境界。到那时候,无忧无虑,无挂无碍,多么自在,多么消遥!这个意义很深远的,希望各位仔细琢磨一番,把它研究明白,必能受益匪浅。

人的贪婪,执著,不知足,欲望当前


什么是贪嗔痴?
贪嗔痴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发脾气、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贪嗔痴是佛教用语,是佛教里所说的三毒。贪指的是对外物的喜好太过于执着,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否则会不甘心。嗔指的是对外相的厌恶太过于执着,如果不满意就会发脾气,容易意气用事。痴指的是对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贪嗔痴指的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的意思分别是:“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

贪嗔痴指什么
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教理说无明分见惑、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由粗而细、微细至极微细。见惑乃迷失无生无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属于理边,故名理惑。它分身、边、邪、取、戒五种,均属不正的知见。比如执著在神通上,而不问自己有没有明心见性,这是修道人普遍存在的不正知见。见惑容易除,我们修...

“贪嗔痴念”的意思是什么?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念为念想

佛门中五毒指的是什么?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③ 、痴:痴也称之为愚痴。不...

佛教里讲的贪嗔痴的贪和贪婪的贪的定义
1. 在佛教教义中,贪、嗔、痴被视作三种根本的烦恼,它们是导致众生受苦和轮回的根源。贪是对乐境的贪著,表现为对财富、地位、感官享受等的强烈渴望,贪得无厌。2. 贪婪,与佛教中所说的贪相似,但更强调获取欲望的无限膨胀,远超个人实际需要。它不仅指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包括对权力、名誉等...

什么叫贪嗔痴?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

贪嗔痴颠是什么意思
【贪】是贪心、贪念,贪图名利、金钱以及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嗔】是嗔恨,遇到不平的事或者收到欺负时心中怨恨时的憎恨。【痴】是痴心,妄想与执着的追求错误的事务。如果硬要加上一个【颠】,那就是象疯子一样的不正常的了。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170 48 张辉1973 采纳率:20% ...

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教义中,贪、嗔、痴、慢、疑被合称为“五毒”,是妨碍修行、导致烦恼的心理障碍。1. 贪欲:贪通常与财富、利益相关联。人们贪图名声、利益、情感,难以割舍世间的诱惑。然而,佛教告诫人们不应贪得无厌。贪念会导致人们不择手段,滋生烦恼,甚至危害社会。因此,追求财富应遵循正道,坚守诚信,...

贪嗔痴分别指的是什么?
贪嗔痴是指:被佛陀称为导致人类灵魂六道轮回生生不息的三毒,分别用鸽子,蛇,猪来喻指。贪是贪得无厌,嗔是愤怒和憎恨,痴是愚钝而不识真理缺少智慧。慢是指傲慢,尤其是天界众生,由于是高贵的歌舞升平之地,因此傲慢心颇重。慢一般被归为痴一类。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谁知道佛教中“贪”“嗔”“痴”的意思是什么吗? -
须标天易: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
须标天易: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贪嗔痴什么意思佛说贪嗔痴是什么意思爱恨嗔痴是什么 -
须标天易: 贪就是悭贪 嗔就是易嗔恨,说白了就是发怒生气 痴就是不知正法,不信正法,也不去学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佛法中的“贪、嗔、痴”都是什么意思! -
须标天易: 贪:贪得无厌.对本已满足的生活还是不断地索求. 嗔:娇柔动怒.俗话的矫情.对于本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动怒. 痴:痴傻.不明是非 善恶.没有自我的判断意识,不知当做与不应为. 知道的就答,不知道的就别答.复制别人的答案有意思么?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佛学常识:何为贪嗔痴 -
须标天易: 贪嗔痴称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为贪嗔痴能损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什么是贪嗔痴? -
须标天易: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佛说贪嗔痴? -
须标天易: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佛家讲的“贪嗔痴”中的“痴”指什么? -
须标天易: 愚痴即是.是堕入畜生道的因.主要指的是是非不分,愚鲁固执,难以从佛法的见闻中进一步进入闻思修的思与修,无法打开智慧.所言,石头中挤不出油即是.痴有轻重之分别.熄灭贪嗔痴是修行的重点.南无阿弥陀佛!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贪嗔痴是什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在实践中该怎么做? -
须标天易: 贪嗔痴即“三毒”,《佛教大辞典》解释如下: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三、痴毒,迷暗之心名为痴.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8814964388: 佛法里说的贪嗔痴,嗔是什么意思? -
须标天易: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