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传序》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巨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伶官传序》的全文翻译。~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遗憾!现在给你三支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支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羊、猪各一头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用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或者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自满、骄傲招来损害,谦虚才会得到好处。”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乐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而不能自拔,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造成祸患的吗?因此写下这篇《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
前半部分以叙史为主。作者于开篇之首即开宗明义,用一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前人曾评此句是“起势横空而来,神气甚远”。文章接着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道学传序》的翻译如下: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现在陈公以道学提倡于天下,使得学者都主要从事道学,有志于探究它的奥妙。那么,这种学术不流传于世,而能“达于上”,不拘泥于世上的浅学,而能有益于天下,不是很可能的吗?我以前佩服陈公的学识,现在又看到他对学术的贡献如此之大,可以说他穷尽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希望以上《道学传序》的翻译能对您有所帮助。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翻译;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在世上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被各家之说所迷乱,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内在自我的修养,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道学传序》全文翻译?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孔...

道学传序的翻译?
回答:《陈献章集》卷一,《道学传序》无论是静坐也罢,以我为主的读书方法也罢,均是为了达到自我获到得目的。他将此种治学的特点称之为重内而轻外。

《宋史道学传序》的翻译
The sequence of divinity on sung history

了若指掌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处】:《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成语意思】: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成语注音】:ㄌㄜ ㄖㄨㄛˋ ㄓㄧˇ ㄓㄤˇ 【通用拼音】:liǎo ruo zhǐ zhǎng 【拼音简写】:LRZZ 【使用频率】:...

形容看得明白的成语是什么?
一、了如指掌 白话释义: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 朝代:元 作者:丞相脱脱和阿鲁图 出处:《宋史·道学传序》:“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翻译:受命于天而在人的性格;了像指着手掌 二、洞若观火 白话释义:形容看得 非常清楚明白。 朝代:...

似懂非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近义词;1、一知半解 [yīzhībànjiě]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2、半懂不懂 [bàndǒngbùdǒng]不十分懂。

形容心里明白了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
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 朝代:元 作者:丞相脱脱和阿鲁图 出处:《宋史·道学传序》:“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翻译:受命于天而在人的性格;了像指着手掌 二、洞若观火 白话释义:形容看得 非常清楚明白。 朝代:西汉 作者:学者伏生 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

形容提前来的成语?
翻译:因此我的主上神保佑,泥马渡江,正位金陵,用贤任能,中兴指日可待。 『陆』 形容人提前知道的成语 了如指掌 [liǎo rú zhǐ zhǎ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版了解得权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处 《宋史·道学传序》:“命于天而性...

有一定了解相关的成语?
成语出处:《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2、了如观火 成语拼音:liǎo rú guān huǒ 成语解释: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成语出处:邹鲁《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内来函,读之必了如观火,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必更有把握矣...

文言文《宋史》---赵普的翻译
有的还出现一人两传的现象,如《宋史》列传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传》,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传》。还有列传的编排不以时间为序,造成了前后顺序的混乱。 《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在《儒林传》之前,首创《道学传》,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

平房区13374012913: 道学传序的翻译?
官卖心通: 《陈献章集》卷一,《道学传序》无论是静坐也罢,以我为主的读书方法也罢,均是为了达到自我获到得目的.他将此种治学的特点称之为重内而轻外.

平房区13374012913: 《道学传序》翻译句子 -
官卖心通: 上天所给予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

平房区13374012913: 《宋史道学传序》的翻译
官卖心通: http://bbs.guoxue.com/archiver/?tid-230853.html

平房区13374012913: 道学传序的全文翻译
官卖心通: 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

平房区13374012913: 《道学传序》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的翻译
官卖心通: 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

平房区13374012913: 形容很了解一个人的成语 -
官卖心通: 情同手足、刻骨铭心、镂心刻骨、亲密无间、如影随形 一、情同手足释义:情:交谊;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亲兄弟一样.出自:《封神演义》第41回:“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朝代:明作者:许仲琳...

平房区13374012913: 道学与理学的区别 -
官卖心通: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宋史》立“道学传...

平房区13374012913: 形容心理很明白的成语有哪些? -
官卖心通: 了如指掌、洞若观火、一清二楚、心明眼亮、心中有数.一、了如指掌白话释义: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朝代:元作者: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出处:《宋史·道学传序》:“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平房区13374012913: 了如指掌类似的成语 -
官卖心通: 了如指掌 liǎo rú zhǐ zhǎng [释义]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近义] 一目了然 一清二楚 洞若观火

平房区13374012913: 了如指掌什么意思 -
官卖心通: 了如指掌 [liǎo rú zhǐ zhǎng] 基本释义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 处 《宋史·道学传序》:“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