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名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是弘一法师碑帖吗?

作者&投稿:武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谈~

讨论居多的总是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文学还真不多见!
个人观点:
1、文学将神话故事进行系统化和美化,从赞美中客观的反映出现实中人类美好的的道德和伦理观。把神话故事艺术化、系统化,为之后的宗教产生起到了梳理的作用。
2、西方最早的诗歌多数都是赞美英雄的事迹,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神灵的祝福,表达人类对勇武的崇尚,因此在人类生存中加深对神灵的敬畏,对信仰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
3、西方文艺复兴后的诗歌、小说多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虽其中也不缺乏神灵的祝福,但表达的是人性对美的和自由的向往,也因此人类开始逐渐走出满是神灵的世界,对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没落和终结也是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的。
4、华夏主导的东方文化下的诗词多是对自然、人性的歌颂赞美,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谦畏。对道教的建立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5、在百家归一、儒教独尊的时候,诗词的主流逐渐向反映文人内心的抗争和对心中抱负的表达,相对下黄老道学逐渐淡出了政治之外,也算是对道家没落起到了一些作用。
6、到元代之后逐渐兴起了戏曲、小说,其中多数不乏为神话故事的色彩。对中国的宗教复兴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力。

总的来说人类最早的思维活动依托的是自然而引申出来的神话故事。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所以文学能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联相互推动的作用。宗教神话为人类向往美德的标准,而文学又把这种美德进行艺术形式的传播。但随着文学思维的进步多元化,人类自然会逐渐走出满是神话的故事中。宗教与哲学的分离、宗教与理性不相容的境况诞生,人类把生活和信仰分别对待的方式,这其中文学传播的作用功不可没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路虽远,行则将至”出自《荀子·修身》。弘一法师可能书写,但真假只能由专家鉴定。


达照法师名言
佛学经典语录,达照法师禅语 达照法师的一段佛学语录: 在修行的路上,就是不停地启用慧眼内观自我和擦亮眼睛外看世界,你会发现不认可的自己和不认可的世界,同时也会发现久久追寻的自我和难以置信的世界。进步就是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和全新的世界,感叹不已,寂静无语! 禅就是心的没有界限,生命的本质就是在一切自...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法师自说语2017年6月
行脚僧在路上是没条件像平常那样随时愉悦自己,随时满足自己。久而久之,他们会把自己对环境的要求降到最低,这固然是出自自我保护的本能,却也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自由的自己。2017年6月25日 “法”比喻为筏,意思是说,“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

有关历史人物的作文
(3)“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46.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 47.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48...1. 谦下尊上,是菩萨行者的重要功课。 2. 用奉献代替争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3. 自爱爱人,爱一切众生

一寸法师
蚂蚁回答:“穿过蒲公英小巷,走到笔头菜路的尽头就到了。 他往前走不远,就看见了蒲公英开花的地方,从那里进小巷再往前走,果然矗立着笔头菜,那儿还流着一条大河。一寸法师赶紧摘下了一直当草帽戴的木碗,这一回把木碗浮在水面上当船坐,拿两只筷子当作桨来划去。 一寸法师刚一登上船,木碗船就漂流开了,像箭一般...

玄奘法师小传之五 学海无涯
在一场和一个顺世外道的论战中,玄奘的胆魄和胸怀让这个外道佩服得五体投地。外道离开后,去了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在国王鸠摩罗王面前夸赞玄奘的仪容学识,鸠摩罗王闻言大喜,立即派使者前来相请。 玄奘虽然不由自主的卷入了一次次辩经中,声名显隆,但他并不留恋名誉的高峰。在征得戒贤法师同意后,他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返...

朋友远行该赠什么诗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话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2...

大愿法师:如何持不妄语戒
回答:印光大师---佛将妄语作为根本重戒,目的就是防止虚伪心,这才能得真修实证。 自古高僧,无论是古佛再来,还是菩萨示现,都以凡夫自居,决没有说我是佛、是菩萨的。佛在楞严经上特别强调:“我灭度后,一切菩萨及阿罗汉,化作种种形像,示现降生,度脱众生。不允许自己说自己是真菩萨,真阿罗汉,以此泄...

当年的海灯法师一指禅是真的吗,怎样评价?
九四秋年跟着大人驱车从古城出发,经周至,过楼观台,深入秦岭,经佛坪,过汉中,进四川去 旅游 ,就这么一路行,一路游,一路拍照到广元,剑阁,梓潼,因慕法师名,恳求大人在梓潼停留,参观七曲山,希望与崇拜的大师近距离接触,最好能合影。可惜七曲山的胜景是游了,法师却没有见到,留下小小遗憾。后来从媒体上看到,法师...

来凤县19570353642: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是什么意思 -
边尹益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途虽然遥远但是只要一直走就将有走到的一天,事情虽然很难处理但是只要做下去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在《荀子·修身》篇中,就有类似这样的修身古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

来凤县19570353642: 路虽远行则将至全诗
边尹益之: 路虽远行则将至的全诗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来凤县19570353642: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什么意思? -
边尹益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只要一直走下去就会有到达的一天;无论事情多么难处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必将获得成功.

来凤县19570353642: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出自哪里? -
边尹益之: 《荀子·修身》. "路虽远,行则将至”译文是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不了.现在意思也指人生路途虽然漫长遥远,但是只要你迈出第一步了,行走一旦开庆掘始了,坚...

来凤县19570353642: 弘一大师的名言有哪些 -
边尹益之: 弘一大师名言: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