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原文

作者&投稿:侯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罕》的译文和原文!急!!!~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袍:敝,坏。?,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论语·子罕 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论语·子罕》原文:

《论语·子罕》

春秋 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孔子说:“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扩展资料: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原文版:1 原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 原文: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 原文: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4 原文: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 原文: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 原文: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 原文: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 原文: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0 原文: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 原文: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 原文: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3 原文: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4 原文: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 原文: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 原文: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7 原文: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 原文: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 原文: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 原文: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22 原文: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3 原文: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 原文: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 原文: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 原文: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 原文:子罕: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 原文: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 原文: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 原文: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31 原文: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含译文版:1 原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子罕:孔子极少谈论:私利、命运、仁道。2 原文: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子罕:贵族区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博学多才,样样都是专家。”孔子听说后,对学生说:“我的专长是什麽?是驾驶?是射击?大概是驾驶吧。”3 原文: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子罕:孔子说:“用麻布做礼帽,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用丝绸,比较节约,我随大众。在堂下拜见君主,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堂上拜,没有礼貌。虽然违反大众,我还是赞同在堂下拜。”4 原文: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子罕: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5 原文: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子罕: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说:“文王死了后,文化遗产不都由我继承吗?老天若要灭绝文化,我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老天若不灭绝文化,匡人能把我怎样?”6 原文: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子罕: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麽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乾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麽多技艺吗?不会有的。”7 原文: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罕:牢说:“孔子说过:‘我没有被重用,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子罕:孔子说:“我知识丰富吗?我无知埃有个农民问我,他提出的问题,我一无所知,我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彻底清楚了。”9 原文: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子罕: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这些象徵出圣人的现象都没出现,看来我完了。”10 原文: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子罕:孔子见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是年轻人,也必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过,必定快走。11 原文: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子罕: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12 原文: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子罕: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同学当佣人。病情好转后,孔子说:“子路骗我很久了!我没有佣人却冒出来了佣人。我欺骗谁?欺天吗?与其让佣人给我送终,不如让学生给我送终!即使我的丧事办得不隆重,我的尸体还会丢在路上吗?”13 原文: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罕:子贡说:“假如这有块美玉,是用柜子藏起来呢?还是卖给识货的人呢?”孔子说:“卖出去!卖出去!我等著识货的人。”14 原文: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子罕:孔子想到一个边远地区去祝有人说:“这地方很落后,怎麽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还有什麽落后?”15 原文: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子罕: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才把音乐整理好,《雅》、《颂》都安排妥当。”16 原文: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子罕:孔子说:“在外献身祖国,在家孝顺父母,尽力办好丧事,不酗酒,对我有什麽问题?”17 原文: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子罕: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1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19 原文: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譬如堆山,还差一筐,没堆成就停了,功亏一篑是自己造成的;譬如填坑,只倒一筐,继续填下去,坚持不懈是自己决定的。”20 原文: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子罕:孔子说:“听我说话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颜回吧!”21 原文: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子罕:孔子评论颜回:“可惜啊!我只见他前进,没见他停止。”22 原文: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子罕:孔子说:“出了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是有的!开了花而不结果的情况也是有的!”23 原文: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子罕: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佩,怎知后代不如今人?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的人,就没什麽前程了。”24 原文: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子罕:孔子说:“合情合理的规劝,能不听从吗?改正了错误才是可贵;恭维赞扬的话语,能不令人高兴吗?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贵。只高兴而不分析、只听从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25 原文: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子罕: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26 原文: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27 原文:子罕: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子罕:孔子说:“穿著破旧衣服,与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惭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贪婪,有何不好?’”子路终身记著这话。孔子知道后,又说:“这是应该做到的,怎值得满足?”28 原文: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29 原文: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子罕: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害怕。”30 原文: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子罕:孔子说:“共同学习,不一定能共同进步;共同进步,不一定能共同创业;共同创业,不一定能共同开拓。”31 原文: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子罕:有一首诗这样说:“唐棣开花,翩翩摇摆,我能不思念吗?只是离得太远了。”孔子说:“不是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再远又有什麽关系?”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①!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注释】

①苗:庄稼出苗。秀:吐穗开花。

②实:结果实。

【翻译】

孔子说:“庄稼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解读】

要有始有终

孔子在此处用“苗”“秀”“实”来比喻生命和修养,是很值得玩味的。地里的庄稼一样,从播种、拔苗再到开花结实,完成生命历程。但是,并非所有的庄稼都能经历这个完整的过程,在此期间,有的只长苗而没有开花,有的开了花长了穗却没有结果。人的成长也是一样,有的人树立了志向,但却没有行动,就像只长苗不开花;有的人,立志并进行了修行,但却半途而废,就像庄稼开花而没有结果。只有那些既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行动,并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胸怀大志渴望有所作为的大有人在。但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空怀志向却不愿采取行动。岁月蹉跎,回首往事,才发现一事无成。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志大才疏,说不好听点是空想家。这些人,便是“苗而不秀”。当然,造成苗而不秀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么说,无所收获的人生是可悲的。

还有一些人,在树立远大志向行动起来。为了理想,他们努力进德修身,付出过汗水乃至血泪,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不能坚持到最后,或半途而废,或晚节不保,给人生留下巨大遗憾。这些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秀而不实”者。与前一类人相比,这类人的命运更令人叹息。

历史上,早年名声甚好,中途变节而被历史诟病者不乏其人。唐代大诗人王维才华横溢,诗画双绝,作为一代名士备受社会尊重。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不久便攻占了都城长安。王维没来得及逃跑,便做了叛军的俘虏。由于王维名声太大,安禄山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请他出来做官。王维被逼无奈,便在叛军中任职。很显然,王维的行为属于屈膝和变节。这一点,成为他洗刷不掉的人生污点。此外,明朝末年祖大寿、洪承畴等人,都因为中途变节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管以前他们有着多么高尚的情操,有多大的才能或建立过多大的功业,都无法改变失败人生的历史结论。

更可惜的是那些晚节不保的人。这些人,早年立志,青年奋斗,中年建功立业,本可以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但是,由于不能坚持到人生终点,落个可悲的结局。宋代名相寇准,早年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陈己见,颇有作为。在抵抗辽国侵略的澶州之战中,更是立下不朽功绩,并被朝廷任命为宰相,受到大宋臣民的敬仰。到了晚年,寇准开始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他整天盛排筵宴,沉迷于酒山肉海之中。家里兴建豪华建筑,装饰极尽奢华。他本人骄奢淫逸,过着得意忘形的奢靡生活。寇准的作为,引起朝野的不满,因为大臣弹劾,朝廷罢了他的宰相之职,并把他贬到雷州。《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寇准用自己的人生,对这句话作了恰如其分的注释。

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建功立业也罢,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功亏一篑。在成就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付出终生的努力,坚持到生命最后,才能算真正成功,才能流芳后世。

好不好不好不好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

子罕忧邻原文及翻译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

论语子罕原文
17 原文: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 原文: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 原文: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 原文: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

论语子罕原文
17 原文: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 原文: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 原文: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 原文: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

《子罕》的译文和原文!急!!!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意思...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罕》第十一章,原文如下: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白话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

“后生可畏”的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他就值不得惧怕了。”后生可畏指青年人...

论语子罕中譬如为山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子罕》,原文如下: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什么意思啊
此句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身边静静地淌过,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

论语译注之子罕篇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子罕篇的知识,欢迎阅读。 1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 ①罕——副词,少也,只表示动作频率。 2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 达街...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论语·子罕 - 搜狗百科
解雨司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论语·子罕第九》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论语子罕》 -
解雨司坦: 《论语·子罕》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文: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
解雨司坦:[答案]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第14段,全句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因为不知道您说的是哪篇文章,只能猜测该省略了前面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文章是在后半段“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做文章,...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论语子罕 -
解雨司坦: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段内容.这里的“岁寒”不能简单理解为冬天,而是从秋季或者深秋到来年春天这段时间.进入秋季,大多数树木都凋零了,只有松柏还保持青色.孔子可能因此联想到坚持与坚守问题,特别是坚守节操,因而发出感慨.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子曰:“岁寒, - ----.”(论语·子罕)
解雨司坦: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翻译成现代文. -
解雨司坦:[答案] 出自:《论语.子罕第九》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释义: 孔子说:“君子的道表现在三个方面,我在这3个方面都未能做到:有德行、恩情的人不会感到忧愁,聪明的人...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论语...........子罕>>?????
解雨司坦: 【原文】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多乎哉?不多也.”的本意是什么? -
解雨司坦:[答案] “多乎哉,不多也”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的一句话的断章取义.原文:《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鄂温克族自治旗15563282192: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论语.子罕》 -
解雨司坦: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是少.利是人情之所欲. 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者. 仁是心之德. 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 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 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 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天穷通之理要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 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 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进,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 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 夫观圣人之所罕者,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