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下》翻译

作者&投稿:边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礼记·檀弓下》的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二、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扩展资料
解析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注释 
(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

齐大饥的意思为: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出处:西汉·戴德《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白话释义: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文章简介: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翻译为: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有一个饥民走来了,黔敖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睛说:“我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出处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檀弓下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白话解释为: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有一个饥民走来了,黔敖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睛说:“我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翻译
翻译为: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有一个饥民走来了,黔敖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睛说:“我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

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
礼记檀弓下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

请帮我把《礼记.檀弓下》翻译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

礼记檀弓下 翻译
子文找来廷理责备说,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国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却不屈服,刚烈却不折服,现在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中怀有私念,这不是说明我有结党的意思吗,你怎么能够违背法律呢?

《礼记·檀弓》哪位高人帮俺翻译一下,谢谢!
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译文: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 翻译
齐大饥的意思为: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出处:西汉·戴德《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白话释义: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

每日一读 | 26 |《礼记·檀弓下•黔敖为食于路》
《礼记·檀弓下•黔敖为食于路》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译文:齐国闹大饥荒,...

嗟来之食的原文和译文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段落,原文如下:一、“嗟来之食”的段落原文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每日一读 | 29 |《礼记·檀弓下•原壤母死》
《礼记·檀弓下•原壤母死》原文: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译文: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

每日一读 | 21 |《礼记·檀弓下•为旧君反服》
《礼记·檀弓下•为旧君反服》原文: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译文:鲁穆公问子思道:“离开原来的君主改投新君的...

瑞金市18311643820: 礼记 檀弓下翻译 -
孔霍复方: 虎 是老虎的意思. 于 是“被”,“被老虎咬死”的意思.

瑞金市18311643820: 《礼记.檀弓下》翻译shei -
孔霍复方:[答案]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 政(...

瑞金市18311643820: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翻译全文 -
孔霍复方:[答案]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

瑞金市18311643820: 礼记檀弓下 翻译开头是 楚令尹子文之族,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
孔霍复方:[答案] :楚国令尹子文家中有个触犯法律的,廷理把他抓了起来,听说是令尹的家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备说,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国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却不屈服,刚烈却不折服,现在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

瑞金市18311643820: 《礼记·檀弓下》 字词的翻译 -
孔霍复方: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瑞金市18311643820: 礼记檀弓下 翻译 -
孔霍复方: :楚国令尹子文家中有个触犯法律的,廷理把他抓了起来,听说是令尹的家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备说,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国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却不屈服,刚烈却不折服,现在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

瑞金市18311643820: 谨食之,时而献焉?翻译 -
孔霍复方:[答案]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白话解释为: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 谢:道歉.

瑞金市18311643820: 君子不吃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 -
孔霍复方:[答案] 这句话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 齐国发生了...

瑞金市18311643820: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 翻译 -
孔霍复方: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瑞金市18311643820: 嗟来之食翻译 -
孔霍复方: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 黔敖 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默敖 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于是断然谢绝,最后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