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一文中,孟子的观点

作者&投稿:少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文中孟子阐明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孟子与农家的争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次清晰,或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运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这句收结.通常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法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人难以招架.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农家的并耕说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对剥削压迫的思想情绪,是对统治者的的抗议。但他们想玩并耕,反对分工,主张平均主义,却又是倒退愚昧的主张。孟子以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予以驳斥,符合社会发展,其认识明显高于许行。
孟子提倡“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有两面性,既看到了社会分工的不可避免,而又为剥削者辩护。


许行原文及翻译
他主张贤者与民同耕,衣食自理,如滕文公接纳了他们,但陈良弟子陈相却批评其未领悟真正治国之道。孟子与陈相的对话中,揭示了许行生活中的细节,如他并非全然自给自足,而是用粮食换取工具,认为这违背了与民同耕的原则。孟子质疑,如果连农具都需要交换,为何不直接从事陶冶以自给?他强调分工的重要...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文中孟子阐明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孟子与农家的争辩:《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

《孟子 许行 》中的辩论技巧
《许行》一章孟子与信奉农家学说的陈相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曾有过一番辩论。反驳了对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在辩论中,孟子惯于长驱直入,穷追不舍。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

许行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古诗文网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来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页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二、...

许行的文章简介
《许行》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作者孟子(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孔子孙子子思(孔伋)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孟子从哪方面,如何进行批驳??在线等!!_百度...
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与不可替代性, 还有就是政治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许子的观点是不需要政治的,大王要和百姓一起耕种,孟子批驳了这种观点,强调统治阶级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后面论述了许子观点的不现实性

孟子·许行 中的名句翻译,请给一个几个谢谢,急用
使他们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让他们获得向善之心,又救济着他们,对他们实行恩惠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许行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许行的影响力颇大,他的门下聚集了数十位学生,其中包括儒家弟子陈相和陈辛兄弟,他们选择放弃儒学,转投许行门下,跟随他学习农耕之道。在《孟子·滕文公上》中,陈相向孟子传达了许行的理念:“陈相提到许行曾说,‘贤能之人应当与百姓一同耕种,一同劳作,亲自做饭,以此为食。’”这是许行...

有关孟子的介绍,名言,人和的含义,政治主张
孟子的批判显然是正确有力的,他通过批评许行理论的内在矛盾,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孟子的这些论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问题,孟子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指出,读书人以行道...

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如下: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翻译:有个研究神农...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文中孟子阐明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
蒲有欣克:[答案] 孟子与农家的争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谈谈你对农家学说和孟子观点的看法. -
蒲有欣克:[答案] 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与不可替代性, 还有就是政治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许子的观点是不需要政治的,大王要和百姓一起耕种,孟子批驳了这种观点,强调统治阶级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后面论述了许子观点的不现实性 文...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全文的翻译 -
蒲有欣克: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什么是农家的“君民并耕”?
蒲有欣克: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陈相向孟子转述的许行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就是说贤明的君主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亲自做饭养活自己,不剥削人民的所得.孟子于是发表了很长的言论来驳斥许行的观点,认为许行反对社会分工.其实这就歪曲了许行的本意.许行并不是反对社会分工,他只是主张不能凭借统治权剥削他人、不劳而获.他真正反对的是孟子倡导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剥削观点.许行不仅仅是看重人民,更重要的是他把人民放在了和统治者同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孟子 许行 》中的辩论技巧 -
蒲有欣克: 《许行》一章孟子与信奉农家学说的陈相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曾有过一番辩论.反驳了对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在辩论中,孟子惯于长驱直入,穷追不舍.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声色俱厉,气盛言宜.层层进逼,直到论敌彻底缴械,充分表现出了他刚建的谈锋和如虹的气势.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孟子散文的风格. -
蒲有欣克: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分析下 孟子 许行章 的论辩特色 -
蒲有欣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为了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他曾游说诸侯,历经邹、齐、鲁、宋、膝、梁(魏)等国,但都...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蒲有欣克: 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与不可替代性, 还有就是政治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许子的观点是不需要政治的,大王要和百姓一起耕种,孟子批驳了这种观点,强调统治阶级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后面论述了许子观点的不现实性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依据是什么? -
蒲有欣克: [内容提要]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观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瓦解.本文认为,在井田制开始瓦解之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在井田制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数量极少,不能形成社会性的生产力,当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开始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时,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已基本结束.从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木农具,并无本质的变化.而且,在功能上,石木农具和铁农具一样,同样具有个体劳动能力.因此,不管从时间还是功能上,铁农具和牛耕都不可能是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 [关键词]春秋战国;土地制度;铁农具;牛耕

廛河回族区15296875288: 孟子的语言风格 -
蒲有欣克: 一、雄辩色彩 1.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 “揠苗助长” (《公孙丑上》)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