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序原文翻译

作者&投稿:贠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类经》序原文翻译~

明代·张景岳《类经》序原文: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敍,业已辟之。
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难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白话释义:
《内经》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为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讨商议,阐明高深的医理,以传授给后代的。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穷尽地理,中以深悉人事。
大至阴阳变化的规律,小至草木昆虫的生态,以及音律象数之学的起源开端,藏府经络的原委本末,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一一陈述的。真是博大至极啊!给后世垂布不朽的仁慈恩惠,开拓人们达到长寿的境遇。它造就的功德,跟天地相同,与日月并存,怎麽仅是小小的治病方技呢?
查考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就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今的《针经》九卷和《素问》九卷,即为《内经》。”
可是有人认为《素问》、《针经》、《明堂》这三部书,不是黄帝时的著作,似乎产生于战国。战国时代的著作能这样吗?宋代高保衡等在《素问》叙文中,已经驳斥其说。这大概是主观臆测没有根据,本不值得深辩。
可是还有视医学为小道,连《内经》也被当做弁髦等无用之物而弃置的,这难道是有大智大慧具有眼力的人吗?我阅读到苏东坡的《楞伽经,跋》中就:“(医)经中有《难经》,每句都有深理,每字都是规则。”
哪里晓得《难经》出自《内经》,而且只辑得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哩!《难经》已如此重要,《内经》就可想而知了。
《内经》使人民生命得以生存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育民心的作用差少?所以皇甫谧说:人们禀承父母之体,具有八尺高大的身躯,而不知道医事,这就是所谓游魂罢了!
即使他有忠孝之心,仁爱之性,一旦君父危困,百姓处于泥潭炭火之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来救助他们。这就是前代圣贤精心思考深入探究以穷尽医理的原因啊。
由此说来,知书识礼的儒者难道可以不尽心学习此书吗?无奈现今从事医学的人,也把《灵枢》、《素问》弃置于一旁不闻不问,不明了生命科学的深奥要理,诊治疾病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给人留下夭殃之祸,招引病邪丧失正气,使人断送寿命。
那些所谓在医学上擅长专门的人,竟是这样的啊!此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内经》文义深奥繁多,研读确实不易。至如对深刻的医理未能明白,却想要通达神明运用入微,进而仰慕并赶上大圣上智,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
后又以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阐发“医易同源”原理写成《类经附翼》4卷。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当时一般人“目医为小道",视《内经》为无用之物,甚至从医的人,也置《灵》、《素》为罔闻。
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
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是,遗漏处也不少。例如,有避难不注的;有注释与原义不符的;有注释不便检阅的。
何况《灵枢》尚未注释,使人无不感到遗憾。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后来,不少医家注释《内经》也只是顺文敷演,难懂之处仍不能明断,精要之处仍得不到阐发。张景岳认为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益处。于是他专心致志研究《素问》、《灵枢》两书。
开始他是把《内经》中的重要章句摘录下来,作为个人学习之用。日子久了,摘录多了,反而觉得《内经》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玑,结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
因而他奋起鼓念,决定自己来整理、注释《内经》,以便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使学者了然,一见便得趣,从而对研究《内经》能提高一步,深进一层,真正熟悉本原,不至于误己误人,使之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张景岳汇编注释《内经》的目的。
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摸索,张景岳打乱《内经》原来的体例,按性质将经文分类,然后加以注解。往往以《灵枢》启《素问》之微;以《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互通精义。
同时,综核百家,剖析幽隐,把经文分成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共三百九十条,汇分三十二卷。
此外,还附有《类经·图翼》十五卷,以佐诠释。此书由于把《素问》和《灵枢》两经“合而为一",并分类编注,所以叫《类经》。张景岳认为这样类编,可以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
《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编写《类经》,据说是四易其稿,历时三十年而成。

  《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这脉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并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之气。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心脏有病;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长夏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耎弱的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若甚无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脾脏有病;如果见无胃气的代脉,主死;若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现时就会发病。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是脉见轻虚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象,这是金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
  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
  切脉要知道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寸口脉象应指而短,主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主足胫痛。寸口应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寸口脉浮而盛大,主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少腹疼痛。寸口脉沉而横居,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横积而疼痛。寸口脉沉而急促,主病寒热。脉盛大滑而坚,主病在外。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脉来涩滞,主痹证。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脉与病之阴阳想一致,如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病难愈。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麽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臂多青脉,乃血少脉空,乃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气血不足,多为倦怠懈惰,但欲安卧。尺肤发热而脉象盛大,是火盛于内,主脱血。尺肤涩而脉象滑,阳气有余于内,故为多汗。尺肤寒而脉象细,阴寒之气盛于内,故为泄泻。脉见粗大而尺肤常热的,阳盛于内,为热中。
  肝的真脏脉出现,至庾辛日死;心的真脏脉出现,至任癸日死;脾的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的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的真脏脉出现,至戊已日死。这是说的真脏脉见,均主死亡。
  颈部之脉搏动甚,且气喘咳嗽,主水病。眼睑浮肿如卧蚕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而且嗜卧,是黄疸病。风为阴邪,下先受之,面部浮肿,为风邪引起的风水病。水湿为阴邪,下先受之,足胫肿,是水湿引起的水肿病。眼白睛发黄,是黄疸病。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明显,是怀孕的征象。
  脉与四时有像适应,也有不相适应的,如果脉搏不见本脏脉的正常脉象,春夏而不见弦、洪,而反见沉、涩;秋冬而不见毛、石,而反见浮大,这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风热为阳邪脉应浮大,今反沉静;泄利脱血,津血受伤,脉因虚细,今反实大;病在内,脉应有力,乃正气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脉虚;病在外,脉应浮滑,乃邪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强坚,脉证像反,都是难治之病,这就叫做“反四时”。
  人依靠水谷的营养而生存,所以人断绝水谷后,就要死亡;胃气化生于水谷,如脉无胃气也要死亡。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单见真脏脉,而不见柔和的胃气脉。所谓不得胃气的脉,就是肝脉见不到微弦脉,肾脉见不到微石脉等。
  太阳主时,脉来洪大而长;少阳主时,脉来不定,忽快忽慢,忽长忽短;阳明主时,脉来浮大而短。
  正常的心脉来时,圆润象珠子一样,相贯而至,又象安抚琅杆美玉一样的柔滑,这是心脏的平脉。夏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钩。如果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是心的病脉。将死的心脉来时,脉前曲回,后则端直,如摸到革带之钩一样的坚硬,全无和缓之意,这是心的死脉。
  正常的肺脉来时,轻虚而浮,像榆荚下落一样的轻浮和缓,这是肺的平脉。秋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脉来时,不上不下,如抚摩鸡毛一样,这是肺的病脉。将死的肺脉来时,轻浮而无根,如物之漂浮,如风吹毛一样,飘忽不定,散动无根,这是肺的死脉
  正常的肝脉来时,柔软而弦长,如长竿之末梢一样的柔软摆动,这是肝的平脉。春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脉来时,弦长硬满而滑利,如以手模长竿一样的长而不软,这是肝的病脉。将死的肝脉来时,弦急而坚劲,如新张弓弦一样紧绷而强劲,这是肝的死脉。
  正常的脾脉来时,从容和缓,至数匀净分明,好象鸡足缓缓落地一样的轻缓而从容不迫,这是脾的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脉当和缓。有病的脾脉来时,充实硬满而急数,如鸡举足一样急疾,这是脾的病脉。将死的脾脉来时,或锐坚而无柔和之气,如乌之嘴,鸟之爪那样坚硬而锐,或时动复止而无规律,或脉去而无不至,如屋之漏水点滴无伦,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这是脾的死脉。
  正常的肾脉来时,沉石滑利连续不断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坚实,有如心之钩脉这是肾的平脉。冬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软而微石。有病的肾脉来时,坚搏牵连如牵引葛藤一样,愈按愈坚硬,这是肾的病脉。将死的肾脉来时,象夺索一般,长而坚硬劲急,或坚实如以指弹石,这是肾的死脉。

《内经》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为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讨商议,阐明高深的医理,以传授给后代的。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穷尽地理,中以深悉人事。大至阴阳变化的规律,小至草木昆虫的生态,以及音律象数之学的起源开端,藏府经络的原委本末,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一一陈述的。真是博大至极啊!给后世垂布不朽的仁慈恩惠,开拓人们达到长寿的境域。它造就的功德,跟天地相同,与日月并存,怎麽仅是小小的治病方技呢?

查考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就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今的《针经》九卷和《素问》九卷,即为《内经》。”可是有人认为《素问》、《针经》、《明堂》这三部书,不是黄帝时的著作,似乎产生于战国。战国时代的著作能这样吗?宋代高保衡等在《素问》叙文中,已经驳斥其说。这大概是主观臆测没有根据,本不值得深辩。可是还有视医学为小道,连《内经》也被当做弁髦等无用之物而弃置的,这难道是有大智大慧具有眼力的人吗?我阅读到苏东坡的《楞伽经,跋》中就:“(医)经中有《难经》,每句都有深理,每字都是规则。”
哪里晓得《难经》出自《内经》,而且只辑得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哩!《难经》已如此重要,《内经》就可想而知了。《内经》使人民生命得以生存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育民心的作用差少?所以皇甫谧说:人们禀承父母之体,具有八尺高大的身躯,而不知道医事,这就是所谓游魂罢了!即使他有忠孝之心,仁爱之性,一旦君父危困,百姓处于泥潭炭火之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来救助他们。这就是前代圣贤精心思考深入探究以穷尽医理的原因啊。由此说来,知书识礼的儒者难道可以不尽心学习此书吗?无奈现今从事医学的人,也把《灵枢》、《素问》弃置于一旁不闻不问,不明了生命科学的深奥要理,诊治疾病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给人留下夭殃之祸,招引病邪丧失正气,使人断送寿命。那些所谓在医学上擅长专门的人,竟是这样的啊!此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内经》文义深奥繁多,研读确实不易。至如对深刻的医理未能明白,却想要通达神明运用入微,进而仰慕并赶上大圣上智,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自从唐代以来,虽然有赖于启玄子王冰的注解,它阐明《内经》中奥秘的内容尽可能地多了,但遗漏也有不少。大致上有遇到疑难之处而缄默不言的,也有对于原意理解未尝符合的,还有前后互见分散深藏于各篇而不便查阅的。总之他阐明不够完整,《灵枢》又未加注释,都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到了近代各家,更是不过随文铺叙,因而疑难之处仍未能说明,精微之处仍不能阐发,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我起初潜心研究此书,曾经做些摘要,打算作为自己学习之用。继而探究的时间久了,久而久之就感到《内经》原文句句似金石,字字如宝珠,竟然不能分清哪些可摘录哪些可放弃。因而奋发地鼓足意念,希望有一些阐发隐秘接近显明之处、化难为易,尽可能启迪其秘奥而公之于众。务必使后来的学者了然易晓,感到方便并能掌握要旨,由堂入室步步深入,全部知悉它的源流根本,这才不致误己害人,都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于是详细探求其方法,觉得只有全部改变《内经》原有的体制,把它颠倒调整一番,根据内容区分门类,然后依其涵意阐发说明,才有可能使其蕴藏之意清晰明显。可是担心擅自改动先圣的经典,还不敢着手。

考查往昔,周代则有秦越人摘录八十一问而编成的《难经》,西晋有皇甫谧依类分列的《甲乙经》,唐代有王冰对《素问》的删补,元代有滑寿撮录的《读素问钞》,看到这四位先贤的行事而后志意坚定起来。再就《内经》此书也不是《十三经》之类,因为那是不须分类的,而此书则要求使不明医理者醒悟,给迷惘者指明途径,那就不容不分类,以求方便。因此我就普遍探索《素问》《灵枢》两经,先推求其难易,反复经历了几年,逐渐掌握其头绪;然后把二者合而为一,取名为《类经》。“类”的意思,是用《灵枢》和《素问》互相启发阐明其根深隐微的理论,互为表里,而贯通其精义。

两经既已合编,就分为十二类:人之大事没有什么比得上死生,能保重真元,就符合自然规律,所以第一为“摄生类”。万物化育成长的规律,阴阳两仪主宰着它,阴阳既已确立,天地人三才各就其列,所以第二为“阴阳类”。人有生命,脏气是根本,五脏通达无阻,三焦就安定不乱,所以第三为“藏象类”。要知道人体的内部情况,必须审察其外部的表现,察色诊脉能通神达微,吉凶就可判定,所以第四为“脉色类”。脏腑主内,经络主外,能明经络的循行起止,身体就平安无虞,所以第五为“经络类”。万事各有差别,必有标本始末,明白先治后治的道理,就掌握了要领,所以第六为“标本类”。人生所依赖的,药物和食物是根本,气味配合得当,五脏就健强,所以第七为“气味类”。人生百年虽如白驹过隙,谁能担保没有病患?治疗不出差错,就可转危为安,所以第八为“论治类”。疾病侵入人体,变态莫测,明於病理就能照察幽微,病魔无处逃遁藏匿,所以第九属“疾病类”。蔡物不能达到患处,上古就有针砭,九针之法能搜索深部的疾病,医衍就能超凡出众,所以第十属“针刺类”。至如天道茫茫无际,一直运行於古今,包涵无穷无际,协同天地阴阳为一体,以五运六气之理来推究它,就能嘹如指掌,所以第十一属“运气类”。又如经文贯串连接,难以勉强划分,有的附见在其他门类,要找寻它而又不易得到,那就分条列出以备索隐,象血脉一样贯通,所以第十二属“会通类”。汇合成书分成三十二卷。此外又附作《图翼》十五卷。因为《内经》含义有的很精深,用言语又不能概述的,不采用图象,它的精要无法包聚;图象虽显而易见,可是意义还有不畅达的,不用说明来辅助,它的奥妙之处就难以窥见。从此条理就分明,纲举而目张,晦涩的地方清楚了,隐微的道理显现,无论巨细都融合贯通,歧义之处完全搞清,一打开书卷就像重重的门户彻底洞开,像秋毫一样最隐微的意义也历历在目。不仅对於后学大为有益,即使凡迫切有志於养生之人,要探求此中妙理,也无不随手可取的。

对此番编写《类经》一事,我实在是因为前代诸位贤达注释或有不完备,同或有差错,掩盖埋没《内经》的本质和精华,使得最高妙的医道不能完全为世间所明嘹,逮四千多年了。於是冒昧地不顾自己知识浅陋,如东施效矉那样,勉力打算象蚊虻负山挑起不能胜任的担,原本不敢班朋弄斧,可是也不值得沿街托钵仰仗他人。所以凡是遇到辨明是非纠正错误之处,常多直言不讳,诚然知道这样做是不高雅的。只是因为人心积久成习,以讹传讹,就是打开堤防引来长波巨浪,也还担心难以涤除;假如辨正不力,将会永无挽回纠正之日了。这就是我再三思考而不敢回避的原因。
啊!我算是什麽样的人呢,岂敢乱改前代名家的训解?话音未终,就知道一定会有窥视我的错误并随即在我背后非议的。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个论断不在于我,而在于后来的明智之士了。虽然如此,但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有助于琢成宝玉,停流不动的水,可以当镜子照见形貌;就是壁孔中透过来的灯影,练囊中映现出的萤光,都能有助于苦读之志士;竹头木屑看来是弃置无用之废物,也曾有利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家。我这部编著倘使也有如愚者之千虑有一点可取之处,将被圣人采纳,那还有什麽比这更值得庆幸的呢!只是因为要应对解决的问题门类很多,而执简写作的只有我单身只手,一字一句,都是在笔下抓紧时间写出来的。总计经过的岁月达三十年,修改稿子反复多次,才完成整理编著工作。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泰山不辞土壤,因为也是要共同助成它们的高度和深度罢了。后代会有像扬子云那样的博学之士,或许同情我用心的辛劳而赐予指正的,难道不是幸而又幸的事?而助成我的那些具有美德的人,能说谁不是我的后来居上的老师啊。

《类经》序原文及翻译如下: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祖籍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人,明嘉靖年间,在京师(今北京)以著《类经图翼》而成名。《类经图翼》是在《内经》的原文基础上编写的,其目的是方便学习,让读者在阅读《内经》时能够“得一图而居其要”,以达到“启发无不通,资助无不成”的目的。在编写《类经图翼》的过程中,张介宾特别注重“采摘经典”,即参考历代医家注释,对《内经》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张介宾认为,《内经》是“三坟之一”,是古代医家留下的宝贵遗产。他指出,《内经》的文字高深且含义丰富,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事等多个方面,内容广泛而详细。其中,大到阴阳变化,小到草木、昆虫、音律、象数等,都有所涉及。这些知识是医家不可或缺的宝藏。
在编写《类经图翼》时,张介宾先对两部经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比较,然后将它们合为一书,命名为《类经》。他认为,《灵枢》和《素问》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灵枢》和《素问》分别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其中,《灵枢》主要讲述针灸学和藏象等内容,《素问》则主要讲述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为了方便读者学习,《类经图翼》将《灵枢》和《素问》中的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和整理。这些主题包括摄生类、阴阳类、藏象类、脉色类、经络类、标本类、运气类、病因类、病机类、脏象类、真伪类、运气类、治疗类等十二个方面。
张介宾认为,学习中医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理解。只有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精髓。他指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只有掌握了《内经》,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因此,《类经图翼》的编写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经》。
在编写过程中,张介宾参考了历代医家的注释和研究成果,对《内经》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他认为,学习中医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因此他特别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总之,《类经图翼》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医著作,它不仅对《内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替代的参考书。《类经图翼》的出版是明嘉靖年间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类经》序原文翻译
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 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注解: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

类经序原文及翻译 医古文
余曰:太阳未出,爝火生明;太阳一出,孤灯失照。向日之内经不明,而诸家横出,灯之光也;今类经一出,太阳中天,而灯失色矣。人情不甚相远,既能见灯,岂不见日?景岳又何虑焉?于是意决,将付之梓,而请余为序。夫景岳之妙旨,载在类经,不待余序;余所序者,谓其注内经而并着医易。

《类经》序原文翻译
《类经》序原文及翻译如下: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祖籍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人,明嘉靖年间,在京师(今北京)以著《类经图翼》而成名。《类经图翼》是在《内经》的原文基础上编写的,其目的是方便学习,让读者在阅读《内经》时能够“得一图而居其要”,以达到“启发无不通,资助无不成”的目的。在编写《类经图翼》...

《类经》序原文翻译
《类经》序原文翻译  我来答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仅靠冷兵器古代军队能对付丧尸潮吗? 减盐到什么程度对健康就无益了? 八旗铁骑是如何跨海作战的? 没文化,千万别和重庆人吵架×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色情、暴力 政治敏感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

请帮我翻译这两句出自《黄帝内经》的三句话“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
两精相搏谓之神——《类经》注云:“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易曰∶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

不惟广裨乎来学翻译
不惟广裨乎来学翻译:不仅广泛地增加来学习医术的人。这句话出自:《类经》节选 节选片段: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多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类经》作者:张景岳(1563年-1640...

“醉造化于虚灵,美壶中之日月,运阴阳于掌握,滴指上之阳春”是什么意思...
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 原文:嗟呼!圣贤之心,千古一贯;乐吾斯道,仁爱无穷。秘发鬼神,二竖奚从逃遁?玄同天地,六宫焉有西东?醉造化于虚灵,美壶中之日月;运阴阳于掌握,滴指上之阳春。至精至微,蒙圣人之教诲;其得其失,由自己之惰勤。

求《黄梨洲文集 张景岳传》中的一段古文翻译
而《类经》深明岐黄之学,有王冰所没有说完的道理,就算是饱学的大夫,也得研究几个月才能看懂。戊寅年的时候,我曾于张平子处认识景岳,不过只打个招呼。己酉年,我寄寓证人书院时,遇见一个叫蒋一玖的,八十岁了,想给他的舅舅写传记,他舅舅就是张景岳。 张景岳名字叫介宾,别号通一子,是...

唐僧取经都取来了哪些佛经,请大师详细说一下.
玄奘认为,“佛法大乘,般若为本”(《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所以他对这部经典的翻译尤为重视,而过去所译,都未窥其全貌。玄奘专门在僻静的玉华宫译此巨制,有人曾建议他依照罗什的做法,删繁就简,玄奘全依梵本,不作一点省略。自显庆五年(660)正月一日起译,至龙...

坊子区17851329409: 《类经》序 - 搜狗百科
苏话氨酚: 《内经》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为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讨商议,阐明高深的医理,以传授给后代的.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穷尽地理,中以深悉人事.大至阴阳变化的...

坊子区17851329409: 《黄帝类经 平人气象》的译文 -
苏话氨酚:[答案] 《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这脉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

坊子区17851329409: “过几天我让他们比试一下就知道结果了." 用文言文怎么说? -
苏话氨酚: 原文“过几天我让他们比试一下就知道结果了”从文言文的句法构成来看,是表动态的说明句.也就是说,原文中的主语“我”在说明个人看法的同时,表示当前还不知道结果,而要过几天,经他们比试后才能知道结果.将其翻译成文言文时,...

坊子区17851329409: 《说文解字》的序的原文 -
苏话氨酚: 1.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坊子区17851329409: ...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史部总序的翻译,注意不是原文,... -
苏话氨酚:[答案] 就史书应该遵守的规律而言,描述事件应该尽可能简略,而考据求证则应该尽可能详尽,没有比《春秋》描述更简略,没有比《左传》考据更详实的了.鲁国史书中记载了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孔子通过这些描述判断其中的是非,然...

坊子区17851329409: 请帮我翻译这两句出自《黄帝内经》的三句话“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谢谢! -
苏话氨酚:[答案] 生之来谓之精——明代张介宾《类经》注云:“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各有其精.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