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望的哲学~有参考的拿来啊!!

作者&投稿:潮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欲望的哲理故事~

欲望的哲理故事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
A man died and was on his way to another world, either the Heaven or the hell. He saw an extremely magnificent palace half way and the owner of the palace asked him to stay and live in the palace.

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只想吃,想睡,我讨厌工作。”
The man said, “I have been working arduously during my life and now I just want to eat and sleep without any work.”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适宜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The owner of the palace said, “If so, there is nowhere else better than here for you. There are a wealth of seafood and delicacies in my palace and you can eat whatever you want without anyone stopping you. Moreover, you can rest assured that nothing needs to be done by you.” Then, the man settled down in the palace.

开始的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去见宫殿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有意思。我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为我找一个工作?”
At the beginning, the man felt very happy at the rotation of eating and sleeping. But gradually, he felt a bit lonely and void. So he went to the owner and groaned, “It is very tedious to live by just eating and sleeping every day. Now I show no interest in this kind of life any more. Could you help me find a job?”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The owner replied, “Sorry, there is no job here at all.”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After another several months, the man could not bear the present life and went to the owner again, “I really could not stand this sort of life any more. If you do not offer me a job, I would prefer to go to the hell instead of living here.”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认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The owner of the palace smiled contemptuously, “Do you think it is Heaven here? It is actually the hell!”

自私,既是重要、复杂、广泛的社会现象,那么,为了正确认识理解它,从本质上把握它,这就绝对必须回答:人为什么自私?
一种理论认为,自私是环境决定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自私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随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随私有制消灭而消灭的。”(见《通俗伦理学》李春秋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99页)进一步说,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得私有制建立,随之才形成了私有观念。简而言之,私有制决定私有观念(自私)。换句话说,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私有观念。
然而,上述理论提供的事实,并不能证明“私有制决定私有观念”
这一论点。
陶大庸所著的《社会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1版,下同)指出:“要确定原始社会中什么东西是个人财产,就得考查哪几种财物在埋葬死者的时候必须加以销毁。”接着,作者以山东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为例,说明当时随葬的有生产工具、猪头、牙、骨,而且,“从总的趋势看,愈到后期,随葬的生产工具、猪头、骨的情况就愈多。从随葬的工具、猪头、骨的相互比例上,又可看出,工具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这就反映出:当时我国生产工具较早地变为私人所有。

《社会发展史》又指出:根据一些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在现代原始氏族中,各种形式的动产是依次变成私有财产的。例如,在爱斯基摩人中,第一部分是个人财产:包括衣服、小舟、捕鱼工具、锥子,以及鱼皮制的绳索,第二部分是家庭财产:包括用以居住的帐幕及其附属物,装有桅杆和蓬顶的捕鲸船,雪橇,以及供养全体成员两三个月所必须的食物储备。第三部分是公社财产:包括过冬的木建筑和捕鲸业的产品,它足以供应所有家庭的衣、食之需和冬夜时期室内照明之用。这个秩序大致反映了动产私有化的演变过程,它是分为个人、家庭和公社这三个层次的,至于土地等不动产,则是由最初的部落公有,到氏族公有,再到家族公有,然后成为个体家庭私有。同样经历了部落、氏族结构的各个层次,逐步缩小公有制的范围。当土地所有权缩小到个体家庭这个范围时,土地就成为私人占有的财产。(看来,陶大庸所指的“私有财产”是没有相对性的,但“公有财产”有相对性——本文作者加。)在当时,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旦土地变为私有,私有制就确立起来了。所以,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演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上,第60-61页)
杰出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关于蒙昧人财产的一段论述中,似乎也是支持“生产力决定私有制”这一理论的。摩尔根说:“蒙昧人的财产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对于财产的价值,财产的欲望,财产的继承等方面的观念很淡薄。粗糙的武器、纺织品、器具、衣服、火燧石、石制工具,以及个人的装饰品,代表着蒙昧生活状况中财产的主要项目。财产的占有欲尚未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因为几乎不存在财产。这种欲望直到相隔遥远的文明社会才发展为生气勃勃的贪欲,这种力量如今在人类头脑中成了一种极有支配作用的力量。土地在当时尚不构成财产而为部落共有,公共住宅则由占居者所共有。纯属个人的物品随着发明的缓慢进展而增加,而强烈的占有欲这股新生力量也就从这里不断得到发展。” 字串2
(见《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35页)
我以为,上述事实及论述只是说明两点:一、人对一具体财物的占有(使它成为私有)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二、人对财富的欲望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显然,只有当客体存在,人们才可能事实上占有它,才可能产生“这是我的”、“这是我们的”这一具体的私有意识。只有当弓箭、小舟、衣服、装饰品被生产出来,人们才可能事实上占有它们。只有当某种生产工具已经出现,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个体家庭才可能将某块土地事实上据为己有。就生产力水平为人们事实上占有某物提供客观可能性而言,生产力水平才是决定性的。
然而,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存在某人、某家庭要将某物据为己有的愿望、意识,人对某物的私有才得以出现。也就是说,尽管生产力水平为某人、某家庭或集团占有某物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生产力本身并不提供将客观可能性的占有转化为事实上占有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必须且只能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要尽可能满足自己个人、家庭、集团而不是他人或他集团的欲望这一意识来提供。试想:当一件衣服、一把弓箭,或一只小舟被生产出来之后,衣服、弓箭、小舟是不是规定了自身只能供某人、某家庭、某集团使用、支配,(私有的确切含义)而另外的人就不能使用、支配或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才能使用支配呢?它们明明是可以供大家使用、支配的嘛!衣服穿在张三身上是穿,穿李四身上也是穿,小舟甲可以使用,乙来使用它,小舟决不“认生”。
字串8
因此,只有某人、某家庭、某集团具有要将小舟、衣服等归自己使用、支配的欲望意识,才得以使小舟、衣服的使用,支配成为排他性的事实——成为私有财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私有制决定私有观念,无如说是私有观念决定私有制。
如果人所占有的是某一自然产品,我们甚至可以说,私有制与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完全无关。例如,当一个部落的成员看到另一个部落的成员来到本部落公有的猎区狩猎,于是就驱赶甚至杀死外来的入侵者。这种情况下,该部落的成员本质上是否将本部落猎区视为“我们的私有财产”了呢?(参见前面“自私的相对性”论述)否则,如何解释驱赶、杀死外来入侵者这类现象呢?
支持私有制决定私有观念的又一强有力的根据是关于氏族社会早期、中期的内部利益关系的理论。据说在这个时期,氏族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原始平等、互助的关系,他们对一切生活资料、战利品都实行平均分配。在氏族内部,不会有特别贫穷困苦的人。氏族成员都遵守对老人、病人和残废者的义务,彼此一律平等。由此就很自然地养成了朴素的集体观念和共同劳动、热爱同胞,为保卫部落英勇战斗,为氏族人员复仇等道德观念。在原始共产制的生产关系下,为了维护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平等、忠诚、勇敢、团结、互助、尊敬老人以及吃苦耐劳等行为,便成为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否则,这个社会集团就难于存在,个人就无法活下去。这种准则世代相传,便成为氏族的风俗和习惯,从这里也就慢慢形成了原始人的纯朴的道德观念。”(见《社会发展史》陶大庸著,第51页)
字串8

总之,在这个时期,虽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因而生活是悲惨的,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在集团内部)是非常和睦的、融洽的。
现代人简直只有感动、钦佩、自愧不如的份了。
我以为,即使关于这个时期的历史传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迄今为止的关于现代原始氏族、部落的研究,全部证实了上述说法,但所有这些传说、研究,是否完全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集团内部的全部利益关系,这也许仍是一个疑问。
果真在这个时期,人类的集团内部就没有利益冲突,就没有争夺食物、财产的斗争,人人都那么平等、相亲相爱吗?促使我提出疑问的是现代社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生物进化论和现代人类学都一致确证,人猿同祖。我们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距今二、三千万年前的古猿——森林古猿。
现代社会生物学研究表明,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群体内部存在等级,存在争夺资源、王位的斗争。其中的黑猩猩存在如下现象:(1)家庭情谊;(2)性爱有别;(3)喜怒哀乐;(4)等级观念;(5)勾心斗角;(6)一类社交方式;(7)手势语言;(8)自我意识;(9)修造工具。(见《新华文摘》1986年第4期《人猿意识同祖》)据称黑猩猩的行为、意识,同人类的行为、意识有着奇妙的相似。 字串8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大猩猩同其他猿类的亲缘关系来得更近。甚至认为,应当以“人科人属”来命名大猩猩、黑猩猩!
假设上述观察、研究是正确的,我想,那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人类早期集团内利益关系一派和睦、融洽的结论。既然与人类同祖的猿类在其内部存在着不平等、争夺、倾轧,人类怎么可能会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作用下,完全消失了内部的利益冲突呢?真那样,生产力实在是“法大无边”、“魔力无穷”呢!
总之,我已有的零散知识,但却是严肃的思考,使我深感“自私由私有制决定”之说没有说服力。
关于自私的产生,本人谨提出如下假设:人的本能冲动(包括人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在它与客观存在——作为个体的自己、作为群体的我们与作为个体的他、作为群体的他们以及相对各自的欲望要求而稀少的财富、利益发生关系时,就可以且必然产生出私有观念来,因而决定私有制的产生。⑥在这里,各自的欲望、需要是基础,他人的欲望与相对各自欲望而稀少的财富(利益)是中介。
如果没有欲望,自然不会发生对财富的占有,因而无所谓自私无否;如果不具备人所特有的高级意识能力,则“人的自私”与其它生物的“自私”没有区别;如果财富相对于人的欲望要求是无限的多,(如象空气一样)也不会发生自私与否的问题,因为那就会排除是多占还是少占、先占还是后占,我占、还是他占的必要;如果不是与他人、他集团处于利益关系之中,也无所谓自私与否。
字串9

人的欲望可分为生理欲望与社会欲望两个层次,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发展。生理欲望基于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本能,是生命本身的结果,乃自然属性。社会欲望基于个体与群体的发展、享受之需要,乃社会属性。社会欲望与人类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欲望可以看成是被生产力、文化的发展决定的。人之社会属性虽然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或高于其它动物的标志,但离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之产生、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正如倘若没有性欲的本能,也就决不可能产生人类所特有的男女间的爱情一样。故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属性是人的更本质的东西。而且,社会属性并非一般地否定自然属性。
因此,恐怕可以这样说,自私,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上的社会属性。
在分析了人为什么自私以后,自私的历史性与永恒性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
既然自私是古已有之,人类存在即存在,那么,很有理由推测它将永恒地存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理想主义者渴望看到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国家间所有的分歧都克服了,所有的野心都放弃了,所有咄咄逼人或自私自利的冲动都为个人和国家的善行所取代了。然而,这样的世界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出现。”
恩格斯说过,人是从动物世界进化而来的,这就注定他永远不可能彻底摆脱兽性,而只能是摆脱的多少。恩格斯所指的“兽性”是什么呢?我猜测,这个“兽性”一定包含有“人侵犯他人利益”的成份。既有“侵犯他人利益”的成份,这就意味着必然存在“自私”。
字串8

当然,有一个逻辑使我对未来、尤其是永恒的未来的推测有所踌躇,那就是:能够说明过去的,不一定能够说明现在;能够说明过去的和现在的,不一定能够说明未来。何况是“永恒的未来”呢?
自私,又是历史的。这是就它的具体内容而言。古代的人们会为了占有极有限的食物而发生冲突,会为了一具兽尸而厮杀,拼个你死我活。随着生产力与文化的发展,这些具体内容可能完全改变。人类在更高级的形式上展开利益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为了一辆自行车、一台黑白电视机而展开竞争,而发达国家的人们则为占有汽车、高级轿车、飞机、游艇、别墅

五、从以上讨论中引出的几个结论综上所述,自私,具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客观作用。笼统地说它是万恶之源,或说它是万善之源,都是不正确的。既然如此,就不能一般的否定自私,应当否定的是恶性自私。合理自私应当且必须肯定。用最通俗的语言说,不能一般地反对"为自己"、或"为我们"。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在个体和群体的这一合理的为自己、为我们的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心理动力,难以设想,没有这种心理动力的人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类社会。撇开"为我"、"为我们"的具体内容不说,假设仅把这看成是一种倾向性,这原是无可非议的,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人总是以个体与群体的形式存在。是人,就要生存,就要发展,就要享受。
字串6
所以,需要否定的只是为了我或我们而损害他人、社会利益的具体观念及行为。
我把自私(利己主义)比喻成奔腾不息的河流,比喻成威力无比的原子能。大河能为人类提供饮用水,交通便利,灌溉良田,发电等,给人类带来种种好处,人类文明的源头,无一不与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河流,也就没有人类。但,就是它,又给人类造成许许多多灾难。它泛滥时,冲垮堤坝,淹没良田、房屋、牲畜,甚至吞没人,摧毁它能够摧毁的一切。原子能可为人类提供巨大的能源,可为人类的种种事业服务,但原子弹却潜伏着毁灭地球,埋葬人类的巨大危险!
问题的关键是人类的驾驭、控制。
是否因河流给人类造成的灾难而企图消灭河流?是否因原子能潜在的巨大危险而拒绝应用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聪明的现实主义者会这样回答:消灭或控制河流、原子能带来的灾难,保留和利用它们的优越性。俗语说,不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的责任、文明的发展,不在于消灭自私,而在于合理地培育、引导、驾驭自私,充分发挥自私这一人类社会前进的深层的天赋心理动力的有益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不断地完善人类自身。我们需要控制、消灭的只是恶性自私,企图不加区别地否定自私的人,恰象将孩子与脏水一起倒掉的蠢人。他们反复强调说:为我、为我们总是可能导致不顾他人、损害他人的呀。此话并不错。正如只要河流存在,就可能淹死人,只要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存在,就可能有人死于交通事故一样,只要自私存在,就有可能出现损人利己的客观效果。但是,由于人的控制,河流是可能不淹死人的,人也是可能不死于交通事故的,自私也是可能不带来损人利己的客观效果的。而一味不加区别地否定自私的理论,就在于没有看到由于人的利益的统一性所决定的自私能导致利己利人的客观效果的现实可能性。
字串9
不错,观察现实生活,每一件损人利己的客观行为,追根索源,都不外是"自私"的结果。然而,这并不等于所有的自私都指导损人利己的行为。人可能依靠自身的理智、良心、道德的抑制,以及外部环境的控制、影响,而将自私抑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达到利己利人的客观效果。简单图示:利己 利己统 行为效果 内外 (作为观念的) 内外 行为效果 矛自私一 行为效果 有控 无控 行为效果 盾利他 损人
必须理解并记住"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具有现实客观的统一性"
这一基本事实。但那些否定一般自私的人们却只是注意、强调了一般自私向恶性自私转化的联系,就象注意到了河流、原子能与它们可能转化成对人的灾难一样,可惜却忽略了二者的区别,而且忽略了人类能够控制、消灭它们带来的灾难而利用其优越性的能力。因此,是片面的、错误的,于现实中行不通。
具体结论之一——经济的如果人一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或本集团的利益是事实,那么,经济制度应符合这个现实。当人进行经济活动时,应当使他的经济活动与他的物质利益紧密挂钩。挂钩从两方面体现:当人工作较别人更好、更有成效时,他应多获利;工作较差时,应少获利,或不获利,甚至折本。对于这一点,人们己从数亿人参加的"大锅饭实验"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变得较为清醒,改革的出现就是明证。
字串6
具体结论之二——政治的怎样让人掌握权力很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同时又阻止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侵害公众的利益,这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切合理的政治制度都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有自私的因素、成份,都具有损人利己的倾向、可能,那么,就不能让任何人搞政治专制,不能让任何人掌握绝对的权力,而是必须牵制、限制任何人的权力。因此,认识人的自私,为反对专制、独裁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依据。(全文完) 此文经刘耀杰、王明初两同学作了部分删改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注释:①如果有人看见小偷偷窃而不检举,他的行为与小偷是有区别的。
②见《新的综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版[美]·威尔逊著)
第141-142页。
③在某件事上是无私的,与在所有事件上都是无私的,是两回事。
我指的无私是通常意义上的,与某些伦理学词典解释的"大公无私的境界"不是一回事。参见《伦理学词典》(罗国杰主编第151页"大公无私"一目)。
④这类思想家有法国的爱尔维修、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⑤见《新的综合》。(同上)
⑥我国理论界习惯上只将"生产资料的私有"视为私有制,而我认为,"生活资料的私有"同样是私有制。当然,两个概念是有性质上的区别的。

  欲望的产生

  它到处发挥作用,有时平稳运作,其他一些时候,则间歇性地行使其功能。它呼吸、发热、饮食。它排泄和射精。说到本我,何等的错误!它处处都是机器--真实的机器,而非比喻的机器,机器驱动其他机器,机器又被其他机器所驱动,当然具有所有必要的连接和牵引。一架官能机被插上能源机。一台产生电流,而另一台将其拦断。乳房是一架产奶的机器,嘴则是与其配接的机器。患厌食症的嘴,在几种功能之间,犹豫不决;其持有人弄不清楚它是一架吃饭的机器,一架肛门期的机器,一架说话的机器,还是一架呼吸的机器(哮喘病)。因此说,我们都是干零活的人;每个人都带着他的小机器。对一架官能机器而言,有能源机器与之配合,一直在流动和中断着。法官施莱伯感到屁股上有热光。i一种太阳肛门,休息则保证其功能健全。法官施莱伯感到是某种东西在生产另一种东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一种东西被生产出来:是机器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隐喻。

  较之躺在分析家睡椅上的神经病患者,外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更好的模特儿。这意味着呼吸新鲜的空气,与外部世界保持某种关系。例如,伦兹的溜达,就被布希纳重构过。这种室外散步,不同于伦兹发现自己和精神导师幽闭在一起的时刻。这时候,精神导师强迫他与一定宗教的上帝处于某种关系,强迫他置身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室外散步时,他总是置身山中,处于飘零的雪花里;与其他神同在,或压根儿没有什么神,没有宗教,没有父亲或母亲,而有的只是自然。"我的父亲要什么?他能给我比这更多的东西吗?不可能。让我安静独处。1各种东西都不过是一架机器。天体机器,即天空中的星星或彩虹,高山机器--所有这些都和他身体的那些部位有关。机器持续不断地轰鸣。"与各种形式的深层生命接触,让岩石、金属、水、植物拥有灵魂;象在梦里那样吞纳自然的各种成分,比如与月亮的圆缺同呼吸的花朵;这些在他看来,肯定有一种无穷的幸福感。充当一台生产叶绿素或具有光合作用的机器,或者让自己的身体作为其一部分,滑进这样的机器,由此伦兹把自身投射到人和自然区分以前,以及依据这种基础二分法确定所有座标之前的时期。他并非顺其自然,而是作为一种生产的过程生存下去。当下并不存在或是人或是自然之类的东西,而是有一种过程,它在彼者中产生此者,并将有关机器搭配起来。处处是生产机器、欲望机器、精神分裂症机器;所有的物种生命--自我与他我,外部与内部,不复具有任何意义。

  鉴于已经考察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种漫游,那么请让我们比较一下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在决定室外历险时所发生的情况。他们的各种步态和自我运动的方法,本身就构成一架调节良好的机器。在贝克特的作品里,存在着自行车的功能:安有自行车喇叭的机器与带有母性肛门机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说到自行车和喇叭,是多么的轻松!不幸的是,我要说的不是它们,而是她,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误的话,是她,通过屁股上的孔穴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ii人们常常认为,俄迪普斯是一个容易处理的课题,一种完全明确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已成定论"。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俄迪普斯预设着对于欲望机器的某种异想天开的压抑。为什么它们受到压抑?为何目的?难道听命于这样的压抑,真的有必要或者称心如意?为实现这一点需要采用什么手段?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俄迪普斯三角形内,建构它需要何种东西呢?自行车的喇叭和妈妈的屁股足以完成这件工作吗?难道不是有比这些更重要的问题吗?倘若已有一定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机器能生产它呢?倘若已有一定的机器,它可能作何用途呢?例如,假定我们作刀架的一种几何描述,那么我们能猜测,刀架作何用途吗?要么还可以举另一个例子。假设面对一架完备的机器,其构成部件包括:大衣的右边口袋里的六枚石子(口袋充当石头的来源),裤子右边口袋里的五枚石子(口袋充当石头的来源),裤子左边口袋里的五枚石子(传导袋),同时,大衣上剩下的口袋承载已经处理过的石头。那么,当每一块石头向前移动一只口袋时,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种循环分布的效果呢?这里,嘴巴也起着一种吸石机器的功能。在整个循环里,我们何处能发现产生性快乐呢?在《马龙之死》一剧的结尾部分,裴德尔夫人把精神分裂者带出去,坐上大篷车和划艇,在自然中间野餐:一架魔鬼般的机器组装成了。"在皮肤下面,躯体是一架过热的工厂,在外面,从每一个涨裂的毛孔里,患者发光,灼热。"2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竭力让自然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极。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经历的,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人类种系的一员,根本就不是自然的一个特殊方面,而是作为生产过程的自然。我们这里所谓的过程指什么呢?大概在一定的平面上,自然和工业是两种彼此迥然有别的现象:从一种角度看,工业是自然的对立面;从另一角度看,工业又从自然中提取原始材料;再从另一角度看,它可以拒绝自然,如此等等。甚至在社会内部,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工业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也促成了一些相对独立领域的分工,它们被称做生产、流通、消费。但总体而言,整个这种分工的平面,若从正规形成的结构这一角度考察,正如马克思所证明过的,不仅预设着资本的存在和劳动的分工,而且预设着这样一种错误的意识,即资本必然获自它本身,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设想为固定不变的那些要素。就问题的本质而言,精神错乱状态中的鲜明、审慎的真理在于:不存在相对独立的领域或渠道之类的东西: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是一种无需任何中介的录制过程。录制过程和消费直接决定着生产,而它们这样做,是在生产过程本身之内。因此,每种东西都是生产:生产的生产;行动和激情的生产;录制过程的生产;流通及充当参照点的座标的生产;消费的生产;感观快乐的生产;焦虑和痛苦的生产。这是因为录制过程直接消费,直接完成,这些消费又直接复制。3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过程这一术语的第一意义:将录制和消费综合进生产本身,并使之成为完全同一过程的生产。

  其次,我们对人和自然不作区别:自然的人类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以生产或工作形式,在自然内部合二为一,就象在作为物种的人的生命里所表现的那样。因此,工业不再从外在的实用角度加以考虑,而毋宁作为人的生产,出自人类之手。4从默默无闻的基本同一性这一立场进行考察,没有任何人能充当创造之王,而是作为这样的存在形态:与所有形式或类型的存在物的深层生命,保持密切的关系;他甚至促成了星体和动物的生命;他不停地把器官机器连接到能量机器,把树插进驱体,把乳房插进嘴巴,把太阳插进肛门:宇宙机器的永恒监护人。我们所使用的术语"过程"的第二种含义是指:人和自然并不象两个彼此面对的对立项目--甚至在因果、观念或表现关系(原因和结果,主体和客体等)之内出现的那种两极对立成分,并就这一意义而言,也不然。毋宁说,它们属于完全一样的基本现实,即生产者--产品。生产作为过程,超过所有的唯心主义范畴,并且构成一种循环,它和欲望的关系属于内在固有的原则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欲望-生产成为唯物主义精神病学首要关心的对象的原因所在。唯物主义精神病学,将精神分裂症患者想象和处理为Homo natura。iii这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成其为事实,它事实上构成了我们所使用的过程这一术语的第三种意义:它不应视为本身就是目标或目的,也不应和自身的无限持存混淆。结束这一过程,或无限延长它--严格讲,相当于突然和过早地了结它--意味着出现于心理研究机构里的那种人为的精神分裂症:一块软弱无力的碎片,被迫作自我封闭的行为,而且是作为完全不同的独立实体产生的。D.H.劳伦斯这样说到爱:"我们已经把过程推向一种目标。任何过程的目的都不在于那一过程的长住持存,而在于其完成......过程应该行之有效,是为了达到某种完成状态,而不是对有关强化程度和极端性产生恐惧,这里,灵魂和肉体最终销声匿迹。"5精神分裂症如同爱:不存在特殊的精神分裂症现象或实体;精神分裂症是生产和再生产的欲望机器的宇宙,是作为"人和自然的根本现实"的普遍和首要的生产。

  欲望机器属于二元机器,它遵循着有关的二元定律或规则:一架机器总是和另一架机器配合。生产的综合性,即生产的生产,本质上是内在联系的:"和","然后"。这是因为总是有一台产生流体的机器,以及另一架与之相组合的机器,它中断或释放掉部分流体(乳房-嘴巴)。还因为,第一架机器又轮流和另一架机器组接,并中断或部分释放其电流。所以,二元序列在每一方向上都是线状的。欲望常常与连续的电流和局部性的客体相配合。后者本质上是支离破碎的。"我爱各种流动的东西,那怕是不挟带生殖力种子的月经之流。"6从胆囊和肾结石里溢出来的羊膜粘液;滚动的毛发;口水的流动;精液、粪便或小便的流动;这些东西由局部性客体所产生,又常常被其他局部性客体所中断。后者又依次轮流产生其他的流动形式,并被别的局部性客体所中断。每一客体都预设着连续性;每一流体则预设着客体的分裂性。无疑,这一器官机器,从自身的流量这一角度,从由此流出的能量出发,来解释整个世界。眼睛根据所见到的情况来解释各种东西:说话、理解、排泄、房事。但是,与另一机器的连接,总是沿着一条横切途径确定的,从而一架机器中断了另一架机器的电流,或者"见到"本身的电流中断。

  因此,在局部性客体-流量的连续性综合里所发生的配合,还具有另一种形式:产品、生产。生产总是"嫁接到"产品上的东西:正是出于这一理由,欲望-生产就是生产的生产,就象每一架机器都是和另一架机器组接在一起那样。我们无法把唯心主义的表现范畴当作有关这一现象的令人满意或说理充分的解释,而加以接受。我们不能,也千万别打算,不把精神分裂症的对象和生产的过程联系在一起,就能描述它。《野蛮艺术手册》(Cahiers de l\'art brut)iv就是这一原理的明确证明,原因在于,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否认了象特殊、可辩认的精神分裂症实体之类的东西。或者举另一条例子,享利·米肖赫根据欲望的生产过程描述了一张精神分裂症表格:"一旦注意,它就不断盘据着人的大脑。它好象持续存在于我行我素的时候。昭然若揭的是,它既不简单,实际上也不复杂,不管它起初是有意复杂,抑或是根据某种复杂的计划所构成。与此不同,在木工制作的过程中,它已经复杂化了。立起来的时候,它就是一张累积而成的桌子,非常象一些分裂症患者的绘画,被说成填料过度。如果这样的话,仅仅是因为无法再在上面添加任何东西。桌子越来越变成一种累积物,而越来越不成其为桌子。这不是由于什么特殊的目的,由于人们对桌子所预想的什么东西。沉重、笨拙,实质上无法移动。人们不懂得怎样处置它。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理上,桌面及桌子的有用部分,正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它和笨拙的框架关系如此之少,以至于这东西不再给人印象,是一张桌子,而是一件古怪的家具,一种不常见的器材。为此没有什么目的。一张非人化的桌子,毫无舒适之感,没有中产阶级的标志,没有乡村气息,也不象农村的什物;它既不是餐桌,也不是工作台。这样一张桌子,本身不具有任何功能,而仅仅是自我防卫,不再服务于他人和用于交际。有一些成分令人发懵,有一些东西让人发呆。大概,它暗示了一架熄火的引擎。"7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普遍性的生产者。这里,没有必要区别生产及其产品。我们只需强调,所生产客体的纯粹此在性被载入新的生产行为。桌子继续我行我素。不过,桌子的表面被支撑的框架所吞没。桌子的无终结,乃其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当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定义杂拼物(bricolage)时v,该术语在字面意义上是指工匠拼凑各种材料的修补手艺。他这样做,是根据一组密切联系的特征。拥有一堆材料或大姆指规则,其范围非常广泛,不过,或多或少是一种大杂烩,即数量繁多,同时又有一定局限;它还指不断地以新颖有别的模式或构形,重新安排支离破碎的片段。结果,对生产行为和产品,对使用的成套器具,对所要取得的整体效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8工匠在把东西插到电源插座上,或更改水流的方向时,体验到的满足,无法按照"和爸爸妈妈游玩",或根据那种违背禁忌的快乐来进行解释。持续生产,并将生产嫁接到产品上,是欲望机器或基础生产的一条特征:生产的生产。理查德·杜德纳的一幅画,即"男孩与机器",表现了一位肥大、粗胖、臃肿的男孩,把他的小型欲望机器挂钩到庞大的技术社会机器后,开动它的情况--正如我们会看到的,这竟然是最年幼的儿童所干的事。

  生产、产品:生产-产品的同一性。正是这种同一性,构成了线性序列中的第三项:一种庞大、未加区别的客体。各种东西都暂时停顿,冻结在适当之处。然后,整个过程又重新开始。从一定的角度看,如果所有东西都不运作,如果所有东西都不行使其功能,那么事情可能会好得多。倘永不出生,倘避开持续不断的诞生和新生,那么就无嘴可吸,无肛门可排泄。难道这些机器运转得如此糟糕,它们的部件分散到如此程度,以致于回归到一无所有,并且也让我们回归到一无所有吗?不过,看起来,为出现这种情况,种种能量之流依然联系太密切,种种局部性客体,依然过于有机性。所需要的,是处于自由状态的某种纯净液体,它不间断地流淌,流过某种丰盈躯干的表层。欲望机器使我们成为一种有机体:但在这一生产过程的核心,也即在这一生产过程的生产之内,躯体蒙难于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组织,而非蒙难于其他某种组织形式,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组织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间,"一种不可理解,绝对僵化的郁滞",表现为第三阶段:"无嘴巴,无舌头,无牙齿,无喉咙,无食管,无肛门。"自动机猛然停顿,释放出曾一度致力于衔接的那种无条理的团块。没有任何器官的丰盈躯体,是非能产、绝育的,无法形成、不可消费的。安东尼·阿尔托德有一天发现了这种情况:在那时所地,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外形或形式。死亡的本能:那是其名称,并非无典范可循。原因在于,欲望也企求死亡,整个死亡之躯是其原动力;就象它也欲求生命那样,生命的器官是运转的机器。我们不想质问,所有这些东西怎样配置,好让机器能运转:问题本身正是某种抽象过程的结果。

  欲望机器只有在失灵时,而且正是由于不断灵,才发挥作用。法官施莱伯"没有胃,没有肠子,几乎也没有肺,食道破裂,没有膀胱,肋骨也散了架,却活了很久。他有时竟连同食物一起吞进部分喉头,等等。"没有器官的身体是非能产的。不过,它是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在连接性的综合中,作为生产和产品的同一性而生产的。精神分裂症的桌子,就是一种没有器官的躯体。没有器官的驱体,并不证明原初的一无所有,它对躯体本身,或躯体的形象,也无可奈何。它是没有形象的躯体。这种没有形象,没有器官的躯体,是非能产的;它存在于所产生的地方,处于二元线性序列的第三阶段。它不断地重新插入生产的过程。紧张症患者的躯体是在水疗法浴缸的水中产生的。没有器官的丰盈躯体属于抗生产的领域;不过,连接性或生产性综合的另一特征是这样的事实:它把生产与抗生产,以及抗生产的要素搭配在一起。

  唯物主义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家G.德·克莱兰波所提出的著名假设,看起来有充分的根据:谵忘,就其本质而言,是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属于二级现象,是局部性的自发现象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对于欲望机器的生产过程所做的记录而言,谵妄构成特征。尽管之于这一记录过程,特别表现出综合性和紊乱性,就象我们在妄想症,甚至在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形态里所见到的。但它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领域,原因在于,它依赖于欲望机器的运转和失调。不过,克莱兰波使用心理自发机制这一术语,仅仅是指一些非主题现象--言语模仿,即发出古怪的声音,或勃然大怒。他把这些现象归因于传染病或中毒引起的机械效果。他进而将大量的谵妄现象依次解释成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结果。至于其余方面,即"个人"部分,在他看来,具有某种反应的属性,不得不涉及到人物,其表现形态也许先于自发机制(例如,就象在妄想症患者身上表现出的那样)。9因此,克莱兰波将自发机制仅仅当作一种神经机制,这是就该词最一般意义而言的,而不是看成涉及到欲望机器的经济生产过程。至于历史,他仅仅满足于提及其先天或习得的属性。克莱兰波在马克思所论述的意义上,是精神病学的上的弗尔巴哈:"当费尔巴哈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来看待事物时,他的作品里没有历史,而当他考察历史时,他又不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相反,真正的唯物主义精神病学,可以根据其本身确立的双重任务来进行界定。将欲望引进机制,将生产引进欲望。

  在虚假的唯物主义和典型的唯心主义形态之间,不存在太大的差异,精神分裂症理论是根据构成其三维模式的三种概念建立的:分裂(克莱普林),自闭症(布劳勒),以及时空或世界中的存在(宾斯旺格)。其中第一种是解释性的概念,据说它定位了特殊的机能失调或基本的功能欠缺。第二种是一条唯心主义概念,它指明了紊乱效果的特殊属性。谵妄本身,或者从外部世界的彻底撤离,也即游离开现实,"伴随着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在生活的相对或绝对的主导地位。"第三种概念是描述性的。它发现或重新发现了处于自我特殊世界的谵妄的人。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一事实:它们都通过"躯体形象"的中介把精神分裂症问题与自我联系在一起。这里,"躯体形象"是灵魂的最后化身,是唯灵论和实证论的种种条件的模糊集合体。

  自我就象阿爸阿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就不相信它。他处于别的地方,在这些问题之外,或之后,或之下,而不是置身其中。不管他在哪里,都存在若干问题,存在无法逾越的苦难,存在难以承爱的谴责。不过,为什么要竭力使其回归到已经摆脱的东西,为什么要把他放回到对他来讲已经不成问题的问题里去呢?为什么要相信仅仅借助于象征性的表敬就为之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来嘲弄他的真理呢?有一些人坚持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不出"我"这一词,我们必须恢复其发出这一神圣词的能力。对所有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样总结道:他们又在干我。"我再也不想说我,我永远不想发这个词;它太蠢了,每当我听到它,要是碰巧能想起来,要是这能逗他们乐,我就用第三人称来代替。这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vi要是他偶尔又说出我这个词,这也无伤大雅,他离这些问题太远、太久。

  甚至弗洛伊德也没有越出对自我的这一狭隘、有限的认识,其三部分公式阻止他这样做--俄迪普斯式的神经病公式:阿爸-阿妈-我。我们可以充分思考这样的可能性:俄迪普斯情结的分析型帝国主义,使弗洛伊德重新发现了自闭症概念在精神分裂患者上的不幸而又错误的应用。同时,也让他将所有权威的份量都倾注在这上面。我们切勿自欺欺人:弗洛伊德并不喜欢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也不喜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俄迪普斯症的抵制,并且倾向于多少视之为动物。他说,他们把语词误认为事物,木然无情,自恋,与现实脱节,无法实现角色迁移。他们象哲学家--"一种并非称心如意的相似"!

  如何分析性地处理动力和征兆,象征和被象征之间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过。这种关系应该视为因果相关的吗?抑或是一种理解关系?一种表达方式?不过,问题提得过于理论化。事实在于,从我们置身于俄迪普斯框架之时起--从我们根据俄迪普斯受到衡量之时起--局势就对我们不利,而且唯一真实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也遭到摒弃。心理分析的伟大发现,在于对欲望和无意识生产过程的认识。不过,一旦俄迪普斯登场,这一发现很快就被埋藏在新型的唯灵论下面。古典戏剧是一座加工厂,被用来代替无意识;表现形式则被用来代替无意识的生产单位。在神话、悲剧、梦呓中,除了表达自己别无所能的无意识,则被用来代替生产性无意识。

  每当根据自我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问题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抽样提取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所谓本质或假想的特殊属性,而不管是以爱和怜悯的精神去这样做,抑或恶心地吐出满口尝过的东西。我们一度将其抽样、提取成分裂的自我,别的时候,则把它当做与外界割裂的自我。不过,最有趣的是,再度作为依然存在的自我;他在那里以其特殊的方式,位于其本身的世界,尽管也许向一位聪明的心理分析家--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超凡观察家--简言之,一位现象学家,披露过自己。让我们再次牢记马克思的警告:我们无法从麦子的味道说出谁种植了它。对于生产体系和生产关系,产品没有给我们任何暗示。产品似乎更为特殊,难以置信地特殊,并且易于描述;与其和立足的现实过程联系起来,理论家倒宁愿将它与因果关系,理解或表达的理想形式,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果这一过程中止,或者,如果它本身自成一统,或者能在真空中无休无止的进行下去,那么精神分裂症看起来就愈益专门,并且可以视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以致于引起"对某种极端性的恐惧,在那里,灵魂和躯体最终消亡"vii(自闭症者)。克莱普林有名的最终状态......但相反,人们所描述的生产的物质过程,即产品的特殊性,趋于挥发;同时,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即该过程的另一结局应运而生。处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状态,使之通过自闭症而成为一个人工的人。在这之前,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欲望和欲望机器的生产过程。人们怎样才能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难道这种过渡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吗?这依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正如在许多问题上那样,卡尔·雅斯贝尔斯给了我们一些宝贵的启示,因为其唯灵论显然不合规范。将有关过程的概念与有关反应的形成或个性发展的观念进行对比,与此同时,他把过程看作是一种裂缝或闯入,而不涉及到与自我的任何想象性联系。毋宁说,它本质上是与恶魔般的东西结成的一种关系。雅斯贝尔斯未能做成的一件事,是把过程看作物质的经济现实,看做生产过程,这里自然=工业,自然=历史。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欲望逻辑从一开始就大错特错:柏拉图的欲望逻辑,迫使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迫使我们在生产和习得之间作出选择,从这时开始,就是这样。我们把欲望放在习得的侧面,从这一刻起,我们就使欲望成为一种唯心(辩证、虚无)的概念。我们首先将其视为一种欠缺:客体的欠缺,真实客体的欠缺。毫无疑问,另一侧面,即"生产"侧面,也未完全忽视。例如,必须归功于康德造成了欲望理论的一场关键革命:"人类的才能,通过欲望的表现形式而导致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10他把这种机能归因于此。但并非偶然的是,康德选用迷信、幻觉和狂喜来阐明这种欲望的定义。就象康德那样,我们充分意识到,仅仅借助外在因果性和外在机制就可产生现实的客体。不过,这种知识并不妨碍我们相信欲望在产生其客体时的内在力量--倘若仅仅以一种非现实的幻觉或谵妄的形式;或者说,并不妨碍将这种因果性描述为产生自欲望内部。客体的现实性,因其由欲望所产生,因而是一种心理现实。因此可以说,康德的关键性革命没有改变任何根本的东西:这种生产性构想的方法,并不等于质疑,将欲望视为匮缺的古典观念的有效性。毋宁说,它把这种观念用做依据,而仅仅更加仔细地考察了它的微言大义而已。

  就事实而言,如果欲望等于现实客体的匮缺,那么作为现实客体的属性,则取决于狂想客体产生的"匮缺本质"。如此构想为生产的欲望,尽管仅仅是狂想的生产,已经由心理分析作过完满的解释。在解释的最低层次上,这意味着,欲望所缺乏的现实客体,与外在的自然或社会生产相关,而欲望则内在地产生某种想象的客体;它在功能上表现为现实的复制品,仿佛在每一种现实客体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梦想的客体。或者说,在所有现实的生产背后,存在着一种心理的生产。这种观念未必促使心理分析投身于对小玩意和市场的研究,同时对客体采取及其枯燥、单调的心理分析形式:对面条、汽车,或某物某人的一揽子心理分析式研究。狂想得到深入解释,也即不仅仅作为一种客体,而且作为一种特别的机器,把欲望前移和推向中心;甚至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机器也仅仅是戏剧性的,并且所分开的东西的互补性依然存在。它现在表现为一种需要,根据相对的匮缺来进行界定,并由自身的对象所确定。然而,欲望则被视为产生狂想,并通过从客体的分离产生自己,不过,它同时也因其绝对化而加重了这种匮缺:"存在的一种不可救药的欠缺","生命本身的一种无能为力"。因此,欲望表现为由需求所支撑,同时,这些需求及其和客体的关系,则表现为一种欠缺,或疏忽的东西,继续充当欲望生产的依据(潜在支撑的理论)。简言之,当这位理论家将欲望的生产还原为狂想的生产时,满足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样的唯心主义原理:把欲望界定成一种匮缺,而不是生产,即"工艺"生产的过程。克莱萌·罗塞特对此作过精彩的阐述:每当强调欲望有可能蒙受欠缺,将它视为界定其对象的一种方法时,那么"根据下面的思路,此一世界作为其复制品,获得了某种其他的世界。有一种客体,是欲望感到匮缺的,因此,这一世


关于欲望的哲学~有参考的拿来啊!!
欲望机器使我们成为一种有机体:但在这一生产过程的核心,也即在这一生产过程的生产之内,躯体蒙难于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组织,而非蒙难于其他某种组织形式,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组织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间,"一种不可理解,绝对僵化的郁滞",表现为第三阶段:"无嘴巴,无舌头,无牙齿,无喉咙,无食管,无肛门。"自动机猛然停顿...

关于欲望哲学句子
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作者:布莱克)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作者:波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作者:刘备)多欲亏义,多忧害智。(作者:刘安)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动,干出荒谬的事情来。(作者:马克·吐温)入于污泥而不染、...

从哲学角度如何看待欲望?
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需要和缺乏,也即在于痛苦。因而,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股掌。相反,假若人可以轻易地获得满足,即消除他的可欲之物,那么,随着他欲求的对象的消失,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乘机而入。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成为他难以忍受的煎熬。由此看来,人生,像钟...

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欲望满足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 怎样解决这种矛盾...
常言道:“欲是深渊”,深渊,就是扔东西下去,似乎永远也填不满,所以靠满足欲望是难以使人满足的,所谓“衣服永远少一件,房子永远少一间”。而要让自己满足,不是纵欲,而当用智慧,我认为这个智慧是--“知足”,人食不过三餐,且吃得太好大多还容易吃出病来;拥有房子再多,睡不过六尺。《...

为什么人会有欲望请用哲学观点回答
欲望是在生理过程、社会风尚和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欲求某种事物的心理愿望。2、欲望的根源(为何会有欲望)欲望的特性反映出欲望的根源:①生理根源。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反映。②社会根源。模仿欲、表现欲和支配欲是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反映。③精神根源。求知欲、超越欲是人对文化积淀的...

哲学上人生与欲望是什么关系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 克里希那穆提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

为什么人会有欲望~~?请用哲学观点回答~~
这是物质的本性,这个世界充满着物质,这此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它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有序结构。而人就是这样一个有序结构。

人为何会有”欲望”?望得到从哲学的角度得到解释.谢谢!
看到自己需求的东西的时候,有一种条件反射,希望得到它。哪怕是已经需求基本饱和的时候,只要出现这类东西,还是会引起条件反射,这就是欲望。

哲学||欲望
哲学家叔本华言: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我由衷的认同。对欲望的认识,对它的解读,凡人都能说出自我感受和体会,他人如何的表现。大多是,金钱的欲望,生理的欲望,权利的欲望,这三种。对其有认识深刻的人,必然是亲身经历,耳闻眼睹过。这欲望自然也包括动物群体,它们的繁殖和生存,捕杀和搏斗,我这篇文...

”欲望是一切哲学不证自明的真理。“亲解释下。
我理解的意思是:每个人生来就有欲望,无论是怎样的人,无论所处环境的好坏,无论受到的教育程度的高低,无论个人的贫富,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而这既是掩饰不住的,又是无需用什么哲学道理来证明的。就像哲学家尼采说过:“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矿区13226007345: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应运用想用的哲学思想分析哲学格言 -
皮要每素: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如是说道.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用道德约束自己,最基本的素质问题

矿区13226007345: 哲学上人生与欲望是什么关系欲望使得无意义的人生苟延残喘,达成欲望?
皮要每素: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

矿区13226007345: 哲学 人的动机和欲望的哲学解释 -
皮要每素: 呵呵. 作为特殊物质的人的运动确实是有其特殊规律支配的. 人的动机和欲望是客观存在的,不好说它们是在意识上的反映,最好说成是人脑对主体客观需求的反映.(物质与意识的划分,仅仅在探讨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有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有哲学基础的,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 由低到高: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和体现. 每种需要的产生:物质决定意识. 需要的满足与否:需求与满足构成一到矛盾 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另一种需要:否定之否定,矛盾的转化.

矿区13226007345: 欲望越大失望越多体现什么哲理 -
皮要每素: 你存在过高的期望可能会有更大的失望,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平常心;三界立名天地间,星罗棋布万面存.历经轮回世无改,人生几何醉为浑.送上我所有的幸福和好心情,朋友,愿幸福一生!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矿区13226007345: 在著作里谈到欲望的哲学家有谁 -
皮要每素: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

矿区13226007345: 从哲学角度思考欲望强烈的人最终会走向哪里?? -
皮要每素: 不同学派不同解释,不同主义不同说法.如果真的按照现有的哲学研究去回答,少则几千字,多则几万字. 如果不故意针对哲学角度,只是单纯的思考这件单一条件的问题,则可以讨论. 因为问题越泛泛,答案也就越广大.条件越多,限制越大,答案则越明显和具体. 给个最常用的逻辑学和人类行为学解释,当欲望强烈得超过自我行为限制,则会进入欲望实践过程,如果欲望保持强度,则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完成最终被满足.这是针对欲望本身的解释,而楼主问的是这样的人最终走向哪里,应该是问的人生终极方向的问题. 最后一句话,这样的人会走向他想到的地方.

矿区13226007345: 欲望来自于哪儿? 需要一些带有哲学性的答案
皮要每素: 柏拉图说的,腹部是欲望的象征.

矿区13226007345: 人类基本欲望是什么 -
皮要每素: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其中只有公民权、独立和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没有遗传学基础.这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是: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是...

矿区13226007345: 欲望是一种本能,何解? -
皮要每素: 欲望有生理上的需要而想得,有意识上的想像而想得.人之初的欲望大都是生理的需要,如:饿要吃饭,悃乏要睡觉;意识上的需要是超出生理的需要,不仅为自已也为他人着想的需要,其本质上有区别...

矿区13226007345: 欲望是贬义词,那成功的欲望思想力量怎么去解释?欲望是愿望?妄想是梦想?
皮要每素: 欲望是贬义词吗?谁告诉你欲望是贬义词? 关于欲望的哲学观点有互相矛盾的两种,一种是:我们要解决我们的欲望,由此获得喜乐;另一种是:我们要“无欲”,由此获得安宁.没有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成功的欲望思想”,比如,我一定要为考上最好的大学而努力.这当然是我们推崇,我们主张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