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疯之也…

作者&投稿:爱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翻译: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疯之也…~

原文: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従者百一,说而従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従,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这些品质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作者:苏洵

文言文翻译: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疯之也…
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出自:苏洵《谏论》

全文翻译: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这些品质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原文: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従者百一,说而従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従,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这些品质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作者:苏洵
如有帮助,希望你能采纳

《谏论》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谏论上》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従者百一,说而従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吾观昔之臣言必従,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文言文翻译: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疯之也…_百 ...
出自:苏洵《谏论》全文翻译: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

木禺与土禺的翻译
苏代(应该是人名)(对孟尝君)说:“今天早上我(古人对别人说话时常说自己的名来自称)从外面来的时候,看到木人和土人(这里不知道禺究竟是什么意思--!,感觉是木头制成的和泥土制成的,姑且按照这个想法翻译了)在一起说话(“相与”是个固定搭配,“互相、结伴”的意思)。木人说:‘(如果...

苏代以土偶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1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解析: ( 每对4处得1分)

孟尝君列传的正文内容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①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注①索隐音偶,又音寓。谓以土木为之偶,类于人也。苏代以土偶比...

东周欲为稻文言文答案
4. 有谁能帮我翻译这段文言文 【原文】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 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若是,则东周之民可...

东周欲为稻文言文
1. 东周欲为稻 注释解释 所以:……的结果 注释 ①为:动词,种植。 ②下水:指往下流水。西周居于河流的上游,东周居于西周的下游。 ③苏子:即苏代。④一仰:都仰仗。一,都,一切。仰,“有望于上则仰”,指仰仗、依靠。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

苏代游说文言文翻译
”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

关于甘戊的文言文
1. 甘戊渡河文言文翻译 甘戊出使齐国,走到一条大河边,船夫说:“河面很窄,你(却)不能够自己过河,能够替国王去游说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世间万物,各有所能,比方说,恭谨而又忠厚老实的人,能够奉侍君主,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骏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

惠王不仁文言文翻译
9. 心不在焉文言文翻译 客有见淳于髡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为言邪?”客谓髡髡,髡曰:“固然也!吾前见王,志在马: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客具报王,王大骇,曰:“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

苏代游说文言文翻译
1. 苏代游说燕王哙,欲承袭兄苏秦之业。他先赞燕王贤明,后指出燕王攻齐之失策,建议燕王贿赂齐王亲信,以灭齐。燕王听信,派公子质齐。后燕国大乱,齐国趁机攻燕,苏代兄弟不敢归燕,终附齐。2. 苏代游说齐国,先见淳于髡,以卖马故事喻己,请淳于髡引见齐王。齐王见苏代,喜。3. 论谏有讽谏与...

余干县13550779452: 苏洵 《谏论上》 -
弥狡诗林: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

余干县13550779452: 苏洵《谏论》 译文 -
弥狡诗林: 《谏论》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

余干县13550779452: 求文档: 苏代以土偶上田文之行,淳于以豚蹄加齐宣之璧,曼倩以鹿触之言悟汉武之杀卒,的典故是什么. -
弥狡诗林: 苏代用土偶人的比喻制止了田文出行,淳于髡用猪蹄的比喻让齐宣王增加了礼物,东方朔用杀鹿者有三重死罪的说法使汉武帝醒悟不再杀人. 1、苏代、田文的典故: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

余干县13550779452: 孟尝君将入秦苏代讲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
弥狡诗林: 苏代在劝谏孟尝君时,用土偶人比喻有根基的人,用木偶人比喻没有根基的人.土偶人遇到雨,即使坍毁,也会回归到泥土里,喻示有根基的人不会惧怕风雨;而木偶人遇到雨,会被雨水冲走,不知最终辗转何处,喻示没有根基的人经不起风雨. 孟尝君是齐国的王族,他的父亲田婴担任齐国国相多年,孟尝君在齐国有雄厚的政治根基.如果孟尝君立足齐国政坛,有很好的基础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而若前去没有任何政治根基的秦国,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实在是前途未卜.相比而言,孟尝君在齐国发展的前景要比去秦国好得多.

余干县13550779452: 孟尝君入秦 翻译 -
弥狡诗林: 孟尝君将要到秦国去,劝阻他去秦国的有上千人.但是孟尝君不听.苏代也想去劝阻孟尝君.孟尝君告诉门人说:“人世上的事,我全都知道;我没有听说的,只有鬼的事情.” 苏代说:“现在我来啊,本来就不敢谈人世上的事,本来就凭鬼事...

余干县13550779452: 战国四公子 -
弥狡诗林: 信陵君 窃符救赵 魏无忌因此躲在赵国不敢回来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余干县13550779452: "孟尝"是什么人交友赛孟尝是什么意思
弥狡诗林: 孟尝君 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

余干县13550779452: 《土禺与木禺》 -
弥狡诗林: 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 释意:孟尝君将要去秦国,左右食客劝阻他不要去,他不听.苏代对他说:今天早晨,我从外边过来,看到一个木偶人和土偶人在说话.木偶人对土偶人说:“天下雨了,你就要散败了.”土偶人对木偶人说:“我生于土,散败后归于土.现在天下雨了,你还不知要漂到哪里、漂到何时呢.”

余干县13550779452: 古文的意思
弥狡诗林: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余干县13550779452: 王问之曰:“齐王亦何如主也?”求文言文翻译,并解释“何如”的意思. -
弥狡诗林: 例句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完整的原句内容是“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齐王亦何如主也?'”,而相应的文言文翻译大意是: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问他说:“齐宣王是怎么样的一个君主?”.“何如”是谓词性疑问代词,其义为:什(怎)么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