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万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穷物之理是什么意思~

穷:寻根究源。
努力探求事物存在或发展的道理。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通过看这个可以知道画画的理论了

大概就是:只有道理是不会穷尽的,所以其中能知道的也不会穷尽。
或者把穷翻译成停止,这句是朱熹的名言,关于格物致知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 南宋 【朱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

《观书有感》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准备或基础,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上的飞跃。朱熹如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1.现在观念是如何诠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的?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淹没...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朱子高于孔子...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吗?
朱熹既然界定「理」或「天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那么人们又怎样去认识这个理呢?他一方面利用《礼记·大学篇》中讲「格物致知」的古老命题,作出更为详尽的发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为什么格物致知是先知后行?
不过《大学》里面已经明确提出了“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先学会养孩子然后才出嫁的,知和行从来不是分开存在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明朝的王阳明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没有界限,知就是行,行也是知。就是说,你想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许你没有去...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儒家(义理派)偏重于对“中”的研究,而逐渐忽视了“时”的重要性。以致于儒家经典《大学》遗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编纂《大学章句》时补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

宋明理学中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持敬」所以专心致志,「致知」在於「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若能将宇宙事物一一研究,用力既久,自能豁然贯通。至此时,则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

国学之修养与思考
格物者,朱子之穷理尽性也,庄子之约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智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日:“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中庸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朱熹千古名句
出自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二。所谓“来”即招致的意思。而这句话的大意是,处理国家政事,并不在于你有哪个方面的专长,而可贵的是你能否将天下所有的仁人志士都招揽过来,为你所用。这说明,治国的要诀在于用人。十、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四书章句集注是哪三代科举出题答题的依据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而吾心 之全体大用无不...

承德市13261973375: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翻译成白话文? -
暴季磺胺: ,对于人的心灵来说,没有什么不能认识的;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只在理有没有穷尽之处, 因此知觉也是没有穷尽的.

承德市13261973375: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之,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里面的“盖”“惟于”是什么意思? -
暴季磺胺:[答案]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段话都是说的很科幻的哲学,我觉得作者也不一定看得透,所以大概的意思 当然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你...

承德市13261973375: 用文言文解释:致知在格物 -
暴季磺胺:[答案]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承德市13261973375: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为,莫不有理”是什么意思 -
暴季磺胺: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之,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大概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承德市13261973375: 观书有感寓意 -
暴季磺胺: 观书有感寓意.....任何事情从不明白到明白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要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阶段,苦苦摸索,艰难积累.在此一阶段,为了解放迷惑困顿而上下求...

承德市13261973375: “格物致知”的始作俑者是谁? -
暴季磺胺: 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夫之的“格物致知” 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其文如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

承德市13261973375: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是什么意思? -
暴季磺胺: 【解释】: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好(hào):喜爱 2.前“恶”(è):缺陷和丑恶 3.后“恶”...

承德市13261973375: 求助 古文翻译 -
暴季磺胺: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承德市13261973375: 格物致知的含义? -
暴季磺胺: 格物致知意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承德市13261973375: "格物"作何解释? "致知"作何解释? -
暴季磺胺: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始见于《礼记·大学》、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二程还提出“格物致知”主要是“察之于身”.原是作为诚意、正心,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