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答出王维的人生三境?

作者&投稿:子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维所言之人生三大意境是?~

最佳答案


人生三大境界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说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将其引申到其他很多领域,如企业管理,营销,研发等,给人深刻的启发。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恋花
宋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暮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诸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风栖梧
宋 柳永
位倚危楼风细细,望级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拟把疏狂图一罪,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满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于是重读这三词并深切领会了一下求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到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动。前两种境界是第三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后者又为处在前两种境界中的人带来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
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无涯之学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并将一如既往地“众里寻它千百度”。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3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3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你说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而不是唐代诗人王维吧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分别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风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唐代诗人王维是描写山水的高手。他的山水诗篇,融诗情画意禅趣于一体,风格清澹简远,意境清幽空灵,为历代的诗评家所称道。而其中有关寒山的意象描写及其境界特征,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托寓之丰富,情感之微妙,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下面作一简要分析。

一、游心造境的“远山境界”
在分析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时,有一首诗较少为论者所注意和提起,此即《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约三十五岁时,受到贤相张九龄的器重和提拔,官拜右拾遗。不久奸臣李林甫得势,张九龄受到排挤,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知政事,二十五年被贬荆州长史。王维见朝政日非,政治热情很快冷淡,急于退出政治舞台,归隐山林。这首言志诗大约作于此时。通篇近于直抒胸臆,然而却极富诗情画意,有着很高的艺术境界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前八句直接抒写人生感慨,可谓是诗人前半生仕途经历的总结。“徒闻”、“苦无”、“岂徒言”、“非不试”、“既寡”、“恐招”,一连串的否定性语言,在抑扬顿挫的一唱三叹之中,传达出人生徒劳无益的深沉感喟;“强学”、“累官”、“寡欢”、“负累”的排列,大有苦不堪言、忍无可忍的态势。诗人早已烦恼缠身,郁闷在胸,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一开篇便开门见山,将胸中块垒淋漓尽致地倾吐渲泻出来,劈面展现了一个名缰利索所笼罩的污浊现实。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仕途跋涉中,是多么的勉为其难,疲惫不堪,身心俱瘁。翻然回首来路,往事历历,却宛如大梦一般弥漫着迷离彷徨的大雾:少时的追求,不能说是一场空,“累官非不试”,还是成功的。可即使是这些成功,也非本性所求,自己仍负累寡欢,性情郁郁不畅。看来过去的一切都得一概摒弃?诗人低首徘徊,处在了何去何从、无可奈何的人生十字路口。

就在这压抑、沉重、令人窒息的灰暗氛围之下,突然地“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诗人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多么清新润泽、高渺幽远而又晶莹璀璨的世界!我们也跟着心眼为之一亮,肺腑为之洞开,只觉得一股清幽幽的爽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连呼吸也刹那间变得清新、舒畅起来。

瑞士的一位哲人曾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清冬的远山,覆盖着皓然的积雪,晶莹澄澈,静穆庄严,而闪烁其间的苍翠东林,又透出勃勃的生机和清新的气息。这是一片高旷幽远、清朗明净而又杳渺深邃、闪烁明灭的光灿灿的境界。只有在这里,才可以高蹈出尘,皓然发意,才可以淡泊情怀,“清赏”“夙语”中的梦寐之境。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见到诗人性灵廓彻、志意潇散的高人风采。这个幽若深远、焕若神明的“远山”境界,正是诗人高蹈隐逸、寄情山水的心灵世界的象征,是诗人生命意志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个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彼岸世界。

故而“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既是自然造化的山水之景,更是浸润着诗人生命情调的结晶。诗人在这里直参造化,借山水之境,和盘托出自己的胸襟怀抱,从而化山水之景为诗人的心灵之境,达到了“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而更妙的是在这首诗里,我们不仅看到王维山水诗的“华严境界”,更感受到这个境界诞生时的奇光异采,看到诗人心灵与山水神遇迹化、天然凑泊、契合的造境过程。

诗人是怎样游心造境的呢?诗的前八句即诗人“游心”徘徊之所在。我们看到尘世的罗网,矛盾交错,束缚着诗人的身心,“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使诗人的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变得如此沉重、压抑、惨淡、灰暗,而诗人内心的自我,却是真力弥满,蓬勃生发,渴望着超脱自在,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里逍遥神游。因而正当诗人游心拘促、郁闷难遣、低首踯蹰之际,蓦地引颈远眺:“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一个多么心旷神怡的寥阔世界扑入眼帘,光被四表,直射人心!世网的狭促压抑,加倍扩展了“远山”的高旷清朗;尘世的污浊灰暗,更增添了“远山”的高洁晶莹;使本来怅触无边、哀愁寂寞的冬景,反而变得灿烂生辉,生气远出,迸发出一种高蹈向上的伟力,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情调,引人悠然神往。故尔诗人要“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兴高采烈地迈进这个理想的光明的人生境界——一个在混沌尘世上空赫然升腾而起的形而上境界,一个“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的清冬远山境界!

因此,“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从诗人“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的胸中块垒里喷礴而出的心灵境象,是诗人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故尔王船山说:“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山谷老人曰:“此老(王维)胸次,定有泉石膏盲之疾。”宋人魏庆之说王维的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这正道出了王维游心所造的山水之境的内蕴特质,及其高于自然山水之景的魅力所在。

宗白华先生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远山意象,也是王维反复吟诵的基本主题之一。他在《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中,就直接说出“庐山我心也”。另如:

瓜园诗
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

偶然作之三
日夕见太行,沈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
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都展现了一个与世网、与紫微(官场)相对的远山意象,表达了诗人急于游心奋飞的情怀。它们也成为王维归隐后所写的山水诗的深层主题和意象之一。

如果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极高,寄托了诗人全部的身心,凝结着诗人全部的思想;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象征着诗人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节操,那么王维以“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为典型的远山境界,则是千百年来高蹈隐逸者的胸襟怀抱的传神写照,是王维对山水诗境的独特贡献之一。

二、身临其境的“寒山”境界
陶渊明的桃花源、王右丞的远山梦,都是诗人追求、营造人类精神乐园的乌托邦。而这两位“结庐在人境”的伟大的形而上思想者,同时也是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美好梦想的实践者。

王维的远山梦境最终实现得怎样呢?他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中说:“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正是他的自我解嘲。他终生都未挂冠归隐,却一直是身居朝廷,心在山林,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中年后有两次大的隐居。先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其《终南别业》一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其后又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下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和好友裴迪等“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其《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他的远山梦,变成了“晚家南山陲”,变成了“夜登华子冈”。他在这种笑傲林泉、悠哉游哉的隐逸享乐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其中大多含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寒山”(“秋山”、“空山”)境界。如: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山居即事》

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调怅情何极!
——《华子冈》

这些诗里的寒山、秋山、远山、青山、连山,都笼罩着苍茫的暮色,渗透出荒凉萧瑟的情调,表现了诗人迷茫怅惘,没落颓唐的意绪。我们再也看不到“清冬见远山”、“皓然出东林”那意气风发的生命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了,再也看不到意欲挣脱世网羁绊,渴望高飞远游,追求美好、光明的人生境界的“远山”灵境了。诗人高蹈归隐“远山”“东林”,却又落入空虚、迷茫、寂寞、失落之中。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日益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消极遁世,落入佛老空门所带来的另一种灰暗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当诗人的生命意志蓬勃向上时,清冬的远山,可以生出无尽的生意;当诗人的生命情调落寞颓唐时,美丽的秋山也一片萧索零落。山水诗境的营造与表现,实在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诗人的生活和心灵的象征。


古代诗人王维的故事
岐王听罢王维的一番诉说,深感为难,因为太平公主性格倔强,若为此事与之力争,则深为不便。但若听之任之,将张九皋定为解头,则又不情愿。左思右想,岐王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岐王知道太平公主喜欢读诗,而且喜欢琵琶乐曲。若是能让太平公主知道王维在诗歌、音律方面的才能,她也许会改变主意。岐王...

王维传文言文答案
(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3)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译文: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

明月清泉自在怀阅读答案作者理解王维的诗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2分)\/ (2)后来上了大学,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3)中年时期: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2分)\/ 进入人生的生存程序以后,才...

比较陶渊明和王维的诗歌,它们的精神旨趣有何相似和相异之处?给你带来...
带来怎样的人如下:陶渊明和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

王维的境界阅读答案?
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王维的境界》阅读题目 小题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的是全诗有着...

王维的诗被称为什么?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4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

王维有关友情的诗句
检举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

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诗词作品: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诗词作者:【 唐代 】 王维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田园】、【写人】、【抒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关于王维的诗句绝句
唐诗七言绝句精选一:王维_唐诗赏析_习古堂国学网首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诗赏析宋词精选古文鉴赏历史传记人文百科国学书库古诗大全周易入门古玩珠宝古典小说学习方法诗经赏析唐诗宋词名言名句原创交流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陆游孟浩然刘禹锡温庭筠王之涣高适刘长卿韦应物岑参元稹李贺张若虚王昌龄习古堂国学网>唐诗赏析唐诗七...

请人给我把这八句诗的全诗答出来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2.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春夜...

蝶山区13224883755: 近代诗人词人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人.求学等三种境界是什么 -
章苇妇炎:[答案]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

蝶山区13224883755: 王维的“三大境界”指人生一定要什么 -
章苇妇炎: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山区13224883755: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个境界,谁来说说! -
章苇妇炎: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山区13224883755: 王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是? -
章苇妇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采纳哦

蝶山区13224883755: 近代诗人词人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人.求学等三种境界是什么 -
章苇妇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

蝶山区13224883755: “人生三境”
章苇妇炎: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蝶山区13224883755: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章苇妇炎: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蝶山区13224883755: 王维的《人间词话》中人必经的种境界是什么? -
章苇妇炎: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山区13224883755: 辛弃疾的三境界是哪三? -
章苇妇炎: 王国维的三境界吧.. 囧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好像是王维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蝶山区13224883755: 论述以王维诗歌及水墨山水华为代表的禅境. -
章苇妇炎: 展开全部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作者:刘晓文 【内容提要】 王维一生诗作四百余首,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在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中,诗人任运随性,意出尘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拟从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两方面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