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厉王弭谤作品原文

作者&投稿:柯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周厉王统治时期,他的暴政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批评言论(1)。邵公对此深感忧虑,他警告说:“人民已经无法承受这种压迫,他们的忍耐已到极限了(4)。”然而,厉王对此非常愤怒,找到了卫巫,命令他监视并惩处那些敢于批评的人。一旦有人被揭露,就会遭受杀戮。因此,国人都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只能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不满(5)。

尽管厉王自以为能够消除批评,他对邵公说:“我已经控制住了言论,人们不敢再说话了(6)。”但邵公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堵住了言论的通道(7)。他比喻说,就像阻止河流流动会导致水势积压最终引发灾难,限制人民的言论就如同阻止河水畅通,后果不堪设想(8)。因此,明智的统治者应当鼓励言论自由,如天子在处理政务时,会听取公卿、列士献上的诗篇,盲人献上音乐,史官提出书简,老师给予规劝,盲人和蒙眼人也能发表意见,各行各业的人也积极进谏,普通人则传递信息,近臣献上他们的建议,亲族进行监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发言,以避免决策失误(10-20)。

邵公进一步强调,人民有言论权就如同土地有山川,是财富和生活资源的源泉(22)。言论的自由发表,对于社会的善恶判断和进步至关重要(23)。如果堵住这个源头,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将会受到严重阻碍(24)。他恳切地指出,如果阻止人民发表意见,那么国家的潜力将被大大削弱(26)。

然而,厉王并未听从邵公的谏言,结果是国人的言论更加受限,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最终,这种压抑导致了三年的不满积累,民众终于爆发,将厉王流放到彘地(27-29)。(注:以上内容摘自《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作品原文
厉王虐(1),国人谤(30)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哪里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这篇文章叙...

邵公谏厉王弭谤作品原文
然而,厉王并未听从邵公的谏言,结果是国人的言论更加受限,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最终,这种压抑导致了三年的不满积累,民众终于爆发,将厉王流放到彘地(27-29)。(注:以上内容摘自《国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内的百姓对其不满,纷纷出言指责。召公告诫厉王:“民众已经无法忍受你的统治,纷纷表达抱怨。”厉王大怒,找来卫巫监视那些批评他的人,一旦有人被揭发,就遭到杀戮。于是,国内的言论逐渐消失,人们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交流,不敢开口说话。看到这样的局面,厉王欣喜地告诉召公:“...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翻译
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节选如下: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译文: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

古文:''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
出处: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节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译文: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

“厉王虐,国人谤王”中“谤”是什么意思?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文言文翻译:老百姓在内心考虑好了之后而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这都是想成了以后自然而然说出来的,怎么可以塞其口不让说呢?假若堵住百姓的嘴,能有多少人拥护你呢?语出《国语·周语上》中的邵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为政应广开言路。宣:谈、说出来。壅:阻塞。与:亲附,跟从。几何:多少。

召公谏厉王弭谤作者、作品
《国语》的编纂目的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即通过汇集各国历史,吸取教训。由于它与《左传》在内容上相似,且同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此被称作《春秋外传》。尽管在文学上,《国语》的风格可能不如《左传》华丽,但它依然是一部先秦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周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意见,最后的结局是_百度...
原文结局: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翻译: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理解:当百姓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凝聚到一定地步后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这是一场非常壮观和激烈的景象。但作者全...

潮安县13758575515: 《邵公谏厉王谤》的整篇翻译 -
仪浅万苏: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

潮安县13758575515: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出处是什么?翻译是什么?急用 -
仪浅万苏: 出自《国语·周语上》 全文翻译如下: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按照报告把那些...

潮安县13758575515: 文言文翻译急求召公(不认识这个字,所以没打)厉王(和前面一样)
仪浅万苏: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

潮安县13758575515: 邵公谏厉王弭谤 -
仪浅万苏: 首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 其次,紧扣“宣”字,用排比句式,一口气说出12种向天子进言的措施和方式(上至公卿下至庶人,近臣亲戚、盲人老人、直接间接、讲唱说写),目的是广开言路,并指出:“王斟酌”就会“事行而不悖”. 再次,用“土之有山川”和“原隰之有衍沃”作比喻,进一步说“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说明“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的道理,并明确指出其意义是“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最后,改变正面论述的语气,连用两个强有力的反诘句,从反面加强自己的议论.一方面对“壅”,即指周王的“障”和“弭谤”加以驳斥,一方面对周王沾沾自喜的表现加以反击和否定,从而照应了前文.

潮安县13758575515: 翻译<<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 -
仪浅万苏: 周厉王残暴无道,国都里的老百姓都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不堪忍受您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大怒,找到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敢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告发,就加杀戮.国都里的人们都不敢随便讲话,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相...

潮安县13758575515: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全文 -
仪浅万苏: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

潮安县1375857551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于哪部著作?
仪浅万苏: 《国语·周语上》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

潮安县13758575515: 厉王虐 国人谤王出自哪篇课文? -
仪浅万苏: 《邵公谏厉王弭谤》

潮安县13758575515: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
仪浅万苏: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

潮安县13758575515: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要简单)
仪浅万苏: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 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