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福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苏轼的作品上能感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词风淩豪气 诗韵重性情
——评析苏轼其人其文

黄佳浩*


一、 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博通经史,才华横溢,仕途坎坷,几经曲折,起落不定。诗词、文均称大家:诗歌卷舒自如,清健雄奇,与黄庭坚幷称“苏黄”;词开豪放之风,“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与辛弃疾幷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幷称“欧苏”。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巍巍山峰,其高胜天,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二、 苏轼深挚浓厚的酒情
酒是一种怪异奇特的东西,尤其是在古代,酒那浓浓的气味,芬芳了一阙绚烂瑰丽的古代文化长卷;酒那淡淡的香味,不知道熏倒了多少落魄失意的文人,还有郁郁不得志的骚客。酒真盏嘏惆橹袊�糯�娜硕冗^了无数个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也神奇地酝酿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曹孟德喜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李白溺酒:“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罗隐乐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苏轼也爱酒的,爱得与胁煌��炔幌癫苊系履趋嵘螋d悲壮,也不像李白那麽放荡不羁,更不像罗隐那麽悲叹忧愁。
苏轼不善饮酒,“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今亦能饮三蕉叶矣。”(《志林》)然而东坡还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中,酒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酒气、酒香、酒韵一直浸润著苏轼的杰出之作。“倾杯不能饮,待得卯君来。”(《书出局诗》)平淡无奇的诗句道出了东坡与弟弟苏辙亲密无间的深情,酒把这份情感渲染得更加浓烈。“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①点明了苏轼对陈襄如期赴约的惊奇喜悦,于是大呼“卯酒来”,与好友痛饮,实人生快事!待到醉了,“醉归扶路人应笑,十裏珠帘不上钩。”(《吉祥寺赏的牡丹》)风趣的笔调刻画出醉归的窘态,其实这恰恰是苏轼洒脱豪迈的性格的真实反映。直至酒醒之际,“欲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②是酒,让东坡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是酒,让东坡“才笔落,四海皆已传诵”。最后酒意顿失,苏轼便想起“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③透过酒杯,苏轼仿佛望见了陶潜、维摩落寞而清高的身影。照见了自己沧桑的面容和苍老的衰貌,恍然发现自己原来与古代先贤有著多麽神似的人生境遇,于是产生了奇妙的时空共鸣。
苏轼是锺情酒的,他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酒的催化下诞生的。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把酒问青天”是开启全词的钥匙;是酒诱发了词人压积在胸中的忧郁情感,喷薄出词人解脱释怀后放旷而自由的神气。酒气蒙蒙,醉眼惺忪,苏轼望到了“琼楼玉宇”,感到“高处不胜寒”,那是冷酷的现实泼来的冷水,让他措手不及。于是他便“起舞弄清影”,想必苏轼是怀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仙李白来了,就让酒洗尽心中的烦恼与无谓的伤心事吧!酒又在词人肚子裏发酵,苏轼便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千古绝唱。至此,酒气全无。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与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酒与从容,一种饱经忧患而仍然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游漫出纸面浸润著读者的心田。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语》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点评精炼,恰到好处,绝非溢美。
苏轼的诗词中,一泓酒泉在潺潺地流淌著,清澈而芳香;酒中,飘溢著苏轼心灵的诗句和智慧的词章。苏轼使酒更醇,更香;酒使苏轼更出校��h逸。


三、 苏轼空明了彻的禅思
苏轼有不少作品都印刻著他思索的痕迹,闪烁著他感悟的光芒。他擅于把深刻的哲理寓含在滐@的诗句中,用高超自然的手法把它表现得显而不露而又不言而喻。譬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西林壁》中诗人道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语句平常清新,令人叹服。王文诰评说:“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出之,则意味索然矣。”④至于第二首,诗人用琴、手指和声音的相互关系揭示出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的哲理。可惜,当时英明的宋神宗偏偏就不懂得这个道理,自以为是的新派投机官僚也不懂,他们千方百计诬陷排挤苏轼,他们不知道失去苏轼这个突出“部分”的参与将是难以估计的损失,将会是整个北宋深刻的悲哀。
结果,一群势利小人导演了历史上“莫须有”的一场闹剧——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经历的第一次灾难,也是最沈重而且最彻底的一次。黄州之贬使他精神上受了严重的打击,在贬黄途中他一再悲叹自己“楚囚”、“逐客”“放臣”的身份,如“未忍悲客学楚囚”(《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夹子自逐客,沿能哀楚囚”(《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索漠齐安群,从来著放臣”(《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等等。但是积极乐观的苏轼还是立刻坚强起来,收拾好破碎的心,包扎好受伤的血口,懂得了用禅道来保护自己。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谪居于黄……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与孔老,博辨无碍。”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也提到:“人生悲乐,过眼如梦幻,不足追惟。”(《与王庆源》)可见,深重的不幸把苏轼逼到绝境,而他茫然间一擡头却看见佛光,晶莹而灵动。如《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曰。一曰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这是苏轼的绝笔诗,作于临终前两日,表现了他参透世道的真正的大彻大悟。
苏轼在诗词中开辟了一个波浪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飞天抚琴般的神韵,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沈,一种在笑噱中寄托人生追求的闲致。
四、 苏轼洒脱放达的豪情
苏轼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文人,是一个饱经沧桑而又谈笑自如的智者,困难与挫折把他磨炼得更加坚韧,更加顽强,更加毅然,这在他的诗词中则具体地化为一阵阵潇洒雄肆的豪放之风。如苏轼在贬黄州后写的《东坡》中有句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受铿然曳杖声。”东坡是黄州山脚下的一片荒地,尽管荆棘丛生,碎石阻道,可对于刚刚从冤狱中挣脱的苏轼来说似乎有著更新奇的情趣,足见其豪气。这裏还有其他的诗句词句可说明这一点:“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寓居定惠院〉》“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鹧鸪天》)“自庇一身轻箸笠,相逢到处绿蓑衣。”(《浣溪沙》)苏轼的豪气就潜藏在杖藜中,隐匿在蓑衣裏。他的心境是明澈而安祥的,满目是黄花翠竹,气质早已是如兰似桂,芬芳袭人。最典型的当数《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县先去,同行皆狼狈,馀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仿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听!“穿林打叶声”,让人心寒。你看!“同行皆狼狈”。而苏轼却拉著拐杖,拖著芒鞋,悠悠然在“一蓑烟雨”中跋涉前行,自得其乐。最后竟然还豪气十足地啸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该是何等广阔的心胸,何等豪迈的情怀,何等乐观的人生态度,何等健朗的风格!刘永济说:“上半阙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之精神……下半阙则显示出其对子人生经验之深刻体验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这是很中肯的。至此,苏轼的豪风已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得浩荡雄浑,让人佩服不已。难怪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⑤
苏轼诗词意象总是高远不凡,语气也甚为旷达,充分表现了他超旷的浩气逸怀与悲切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其诗词的显著特点:豪旷。正如王国维之言:“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近代蒋兆兰也云:“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⑥这股豪放给当时的词坛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大大丰富了词的内容,对后来的陆游、辛弃疾等影响颇大。
五、 结语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多最深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词始终充盈著生命的力度与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林语堂说得最精彩: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大文豪,一个创意画家,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但这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传》)


注:
① 苏轼复用前韵《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所作的诗。
②、③ 苏轼复用前韵《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所作的诗。
④ 见孔凡礼辑校《苏轼诗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版。
⑤ 见《御选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浙江古藉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⑥ 见《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参考书目:
①:《宋词一百首》(溪明选注,华龄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②:《浪迹东坡路》(史良昭著,江西古藉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③:《中国文学史常识》(吕振索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④:《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海南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⑤:《诗馨篇》(叶嘉宝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北京第1版)
⑥:《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出版社1998年4月)
⑦:《名作欣赏》(名作欣赏出版社1999年2月)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 黄州寒食诗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4]
他在《答毛滂书》[5]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 苏轼,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文化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 晚清画家钱慧安绘《苏东坡夜游承天寺》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 元代赵孟頫绘《苏轼小像》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文学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
《策别课百官》六篇
《策别安万民》六篇
《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
《策断》三篇
《黠鼠赋》
【诗词赋】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东栏梨花》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2]
24 《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2]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2]
27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明代孙克弘绘《东坡小像》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三登庆元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
——挽韩琦。韩琦乡、省、殿试皆为第三名,为相后四次迁官
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苏轼书法图册(19张)《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赤壁赋》[6]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梅花诗帖》
《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
《令子帖》
《东武帖》
《北游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
《一夜帖》
《宸奎阁碑》苏轼书法(17张)《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
《与范子丰》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
《小鸡啄米图》
《枯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雨竹》
(3)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王水照:“从宋诗研究角度来说,我首先关注的就是苏东坡。因为苏轼是宋代最大的诗人,但是钱钟书先生除了在《宋诗选注》里给他写了个小传,《容安馆札记》里没有专门的读苏条目,而在《中文笔记》中却发现了多处评论苏轼的批注。比如他评竟陵派谭元春《东坡诗选》十二卷,谭友夏提出,当时有人认为“东坡诗不如文,文通而诗窒,文空而诗积,文净而诗芜,文千变不穷,而诗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认为“诗或以文为委,文或以诗为委,问其原如何耳。东坡之诗,则其文之委也”。钱先生批道:“议论好。乃谓东坡之诗太尽也,自是的评。”之后,又引了许多古人的评论。钱先生这段批语,实际上牵涉到苏轼以文为诗的问题。我们一定对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谈苏轼诗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他谈苏轼《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车轮战,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从正面的修辞效果来说的。从反面来说,也就是“尽”,不留余地,这实是散文的写法。在《中文笔记》中,钱先生还对苏诗进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获。”
相关轶闻

  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乌台诗案
  清汪圻绘《五老图》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他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的他,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不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同时,他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但他始终保持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写实文风。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的知识,因此形象、鲜明、生动。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出对亡妻的哀思,并揉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词人在悼念亡妻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中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
  同时,苏词的部分作品还深入探索了人生哲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上阙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与人生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它主要抒发了作者“身在江海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庄子·让王》)的政治感慨,“天上宫阙”象征朝廷,作者关心朝中的情况,想要回到朝中做官,但又深感党争倾轧激烈而难以容身,觉得还是地方官好,给人一种进退两难的悲伤之感。下阙写对月怀人,作者与苏辙手足之情甚好,由圆月联想到亲人不能团圆,抒发了对兄弟的深切怀念。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解释。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着,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的苏词则别有一番风味。如苏轼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几幅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画,而“捋青捣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题材,而且用词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辈情谊,贬居生涯……这些都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词在他手中确实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乌台诗案
   清汪圻绘《五老图》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他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的他,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不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同时,他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但他始终保持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写实文风。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的知识,因此形象、鲜明、生动。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出对亡妻的哀思,并揉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词人在悼念亡妻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中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
  同时,苏词的部分作品还深入探索了人生哲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上阙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与人生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它主要抒发了作者“身在江海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庄子·让王》)的政治感慨,“天上宫阙”象征朝廷,作者关心朝中的情况,想要回到朝中做官,但又深感党争倾轧激烈而难以容身,觉得还是地方官好,给人一种进退两难的悲伤之感。下阙写对月怀人,作者与苏辙手足之情甚好,由圆月联想到亲人不能团圆,抒发了对兄弟的深切怀念。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解释。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着,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的苏词则别有一番风味。如苏轼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几幅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画,而“捋青捣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题材,而且用词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辈情谊,贬居生涯……这些都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词在他手中确实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原文及翻译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到总角之年,进入乡里的学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在旁边偷偷观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他们是天子吗?那我就不敢知道。

苏轼的水调歌头 全文解释!!!
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的轼为什么没有一撇?
汉字绝大多数都是从甲骨文演化过来的。简单来讲,祖先们在用甲骨文造字的时候会从象和形两方面进行考虑。比如说“轼”字的甲骨文:这个字从车从式,在古代指的是车前方的一块横木,“车”自不必说,而“式”很形象的描述了一个人坐在车上的情状,而“弋”在此处表示人的身体,所以演化过来就没...

苏轼《与章子厚》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与章子厚》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如下:原文: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②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见③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

轼和辙是车上的哪个部位
轼:车前的横木;辙:车轮压过的痕迹。一、读音轼:shì;辙:zhé。二、笔画1、轼横、撇折、竖、提、横、横、竖、提、斜钩、点。2、辙横、撇折、竖、提、点、横、撇折、点、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撇、捺。三、释义1、轼本义: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轼,车前也。——...

苏东坡佛印狗屎文言文
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苏东坡挪揄地说:“像堆牛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

苏轼的《答李端叔书》全文翻译
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认为我要想标新立异,那就太过分了。胡乱地论述利害,评说得失,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一种习气,好比候鸟和时虫,到时就叫,过时就停,对于当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损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过看重我,而您也这样地称扬我,更加不符合实际。原文: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文言文翻译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到总角之年,进入乡里的学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在旁边偷偷观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他们是天子吗?那我就不敢知道。

岁月浓淡总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你说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 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 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

轼辙是什么意思?
轼辙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人的轼辙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人品素质和思维方式,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轼辙不仅关乎个人,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正确的轼辙,能够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提升整个民族道德风尚;而放弃轼辙...

漳县13018912808: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有很多事我们熟悉的,请结合他的诗词谈谈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
巩鲁爱普: 如果说哪首诗可以解释苏东坡的话 那就是赤壁怀古了 苏轼一生有两个波段 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 跨过鬼门关的苏轼 此刻的人生境界大发光彩 而赤壁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 有很多title冠与这首诗 最突出的就是开创豪放派词风曾回...

漳县13018912808: 苏轼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
巩鲁爱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佛学家还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无论是东坡居士,还是苏子瞻,还是苏东坡,其实...

漳县13018912808: 《宋史·苏轼传》苏轼是一公怎样的人 -
巩鲁爱普:[答案] 《宋史● 苏轼传》中的苏轼是个有抱负、有气节、博学多才的人.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县人.十岁时,他父亲苏洵到外地去游学,他母亲程氏就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次听母亲讲过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说出它的大概经过...

漳县13018912808: 苏轼简介 - 苏轼的介绍及作品
巩鲁爱普: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

漳县13018912808: 给我一些苏轼的事迹或关于他的故事 不要太长 -
巩鲁爱普:[答案]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

漳县13018912808: 苏东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巩鲁爱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漳县13018912808: 苏轼的简介,有哪些著作? -
巩鲁爱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时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

漳县13018912808: 谁可以告诉我有关苏轼的一些东东?我想知道他都有哪些作品它是一个怎
巩鲁爱普: 苏轼,身材硕长,秀眉朗目,胡子稀疏,颧骨高,面颊清瘦. 妻子:王弗、王闰之. 杭州为官时治理西湖,并且成就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苏轼三个作品最出名.《念奴娇》、《水调歌头》 《江城子》.第一 个我认为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至于第二和第三 个作品,一个是中秋词,一个是悼亡词,从古至今,没有比这两个更精 湛的作品. 以下是《水调歌头》精彩节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漳县13018912808: 有关苏轼的一生事迹和作品??
巩鲁爱普: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元年(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

漳县13018912808: 苏轼是什么朝代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哪些? -
巩鲁爱普:[答案] 北宋文学家 他的豪放词中最具代表的两首是<念奴娇>和<水调歌头>,全词如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