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当中有很多的通假字,它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作者&投稿:塔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里真的有通假字,还是那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所谓通假,是相对今天的汉语词汇和读音而演变出来的现象。也就是说古代并无通假的说法,因为古代人以读音认字,是以音为主而不是字,这个时候不存在假的问题。但是今天的人不会读,所以说那个字是“假字”。
由于普.通.话读音不是古代汉语语系,因此大量古文出现语音不对的现象,但是以汉音是不会有问题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现代语法专家提出了通假提法,其实是增加了古文的阅读困难。
所以这是语法演变带来的新变化现象,不是古代就有的。

记得人教版中学文言文第一课,是《论语》十则,开篇就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说”不读“shuō”,而读“yuè”。老师说这是通假字,可学生心中总是愤愤不平,认为这是错别字,只不过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而已。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可真的是这样吗?
先看看什么是错别字。错别字分错字和别字,错字就是写错了,写出来的像字但不是字;别字则是写出来的是字,但却用错了地方,如“寒暄”写成“寒喧”等。有丰富考试经验的广大学子应该都能理解一个道理,即正确答案是相同的,错误答案却总是千奇百怪。错别字也是这样,有可能是A错写成B,也可能错写成C,另一个同学还可能把CD错写成DC。也就是说,如果是错字,肯定各有各的错法。


网上流传着各类奇葩试卷
再回头看古文里的通假字,会发现,好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怎么“错”都“错”成一样的呢?“悦”总是写成“说”,“汝”总是写成“女”,“现”总是写成“见”……这种现象,就不是错别字能解释清楚的了。
其实,通假字涉及到汉字造字法中一个重要概念,即假借。这是在表达某特定意思时,没有现成的字,转而借用其他同音字来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说文解字》书影
汉字是不断衍生的,古人能够使用的字比现代人少,因此常常遇到“提笔没字”的现象。我们可以假设下这个场景:孔子说“不亦悦乎”,但当时根本就没有“悦”这个字,但又得把老师的言论记下来,于是孔子的弟子只好用当时读音相近的“说”来代替。同时代的其他人也都是这样做的,这种情况就是通假。
可能现代人很少有古代人这种困扰,但笔者恰好有这样一个例子。
以前打字是用“智能ABC”输入法,字库有限。当时川渝这边的人普遍有个困扰,就是嬢嬢(niáng,即阿姨,四川话读音为一声)这个意思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字,也打不出来。类似的意思只好写作“阿姨”,看起来非常别扭。后来,笔者亲戚间流行起一种写法,用“秧秧”表达阿姨的意思。“秧秧”比“嬢嬢”只缺了一个鼻音,读起来奶声奶气的,略萌,于是至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传播开来,大家都这么用了。一定意义上说,“秧”就成了“嬢”的通假字。
可以想见,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没有字的困惑肯定长期存在,遇到上述情况,只好借用其他字了。因此,假借位列“六书”,是最重要的造字法之一。举一组例子,表示方位的“东西南北”这4个字全是假借字。
先来看北。


“北”字甲骨文字形
北的字形是2个人背对背站着,其实就是“背”的意思。比如“追亡逐北”。打仗时本方胜了,要乘胜追击,而敌人在逃命,肯定是背对着我们,所以追逐敌人时,看见的是敌人的背。因此,逐北就是逐背。


北大校徽上有小篆书写的“北大”二字,“北”字很像背对背坐着的两个人。
再来看西。


“西”字甲骨文字形
西的字形是一个鸟巢,本来是表达“栖息”的意思,即“栖”的本子。“西”字被借走,并广泛使用后,古人又给“西”加了一个木字旁,组成“栖”字,以示区别。
“南”字的字形应当是一个乐器的形状,原意是一种乐器,没啥好说的。


“南”字甲骨文字形
重点说一下东。


“东”字甲骨文字形
有人说这个字中间的圆形是太阳,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正好升到树木中间。这种说法不太合理,毕竟太阳东升还要西落呢,落下时就不经过树木吗?其实,这是一个象形字,两边扎口,中间鼓鼓的,像包裹一样,这是“橐tuó”的本字,意即口袋。
例如,重就是一个人扛一个口袋。


“重”字形1,非常形象地表示了一个人正背着一个大袋子。这么大的袋子,肯定很重。


“重”字形2,已经隐约能看到楷书“重”字的雏形了。
那么,怎么证明“东”是假借的“橐”呢?二者的读音并不相近。
其实,有一门语言的“东”字还保留了“tuo”的读音,说起来很神奇,那就是日语。想想看东京(Tokyo)不就读作“拖Q”吗?
看了这么多,大家是否明白,不要再说通假字就是错别字了,因为,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现在写的好多字,就都成了错别字了。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第一个原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虽说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假音表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子往往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当然有时候读音不一定相近,可能需要了解古汉语的音韵知识,并且能结合某些方言区(如粤语等保留较多古音的方言)的发音特点来理解。

这就叫作汉字的分化,原来一字多义的‘共’字称为母字,后来特地造来分担它兼职的供,拱,恭为分化字。比如说供给的供,古用‘共’而今用‘供’,‘共’和‘供’构成古今字。同样,‘共’与‘拱’,‘共’与‘恭’也构成古今字。古今字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汉字的分化形成的。造字时间有先后之别,而且大多数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构建的,比较好辨认。

历史问题。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音训。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别字。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不是的。这只是当时的一些字体。根本不是错别字,也不是专门写错的。只是一种文化。

通假字不是错别字,能够记录到课本上让全国学生学习的内容肯定是经历过时代的验证的,不至于出现错别字这种低级错误,通假字出现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教材上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是可以这么理解的,大部分的通假字都是读音相同,然后书写形式不同的字进行的替代。所以是可以理解为古人写的错别字。

不是。
那个时候就这么写,有这种含义。
要注意,考试重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当中有很多的通假字,它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第一个原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虽...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

常见文言文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特殊字形一、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某个字的某一意项,古今的写法不同.比如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应使用“暮”字,表达“日暮”等意思时,却用了“莫”字.这是因为,该文写作时,汉字中尚没有“暮”字.“莫”字本身原意即今天的“暮”,后来又有了“不要”的含义.后世为区分这两个意项,又造了一个“暮...

文言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一)通假字: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止露尻尾 ( “止”通“只”,仅仅。)(二) 古今异义 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三)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 ( 前:上前,名词作动词 )2.一狼洞其中 (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文言文什么通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
在文言文中,“通”字的含义丰富,具体解释如下:① 通达;通过;通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 贯通;沟通。《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③ 畅通;没有阻隔。《论积贮疏》:“政治未必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

帮忙找出下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怎么判断?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一句话里如果有通假字而我们没有看出来,只照它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者把句意解错。例如《鸿门宴》里有这么三句话: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其中,“倍德”“蚤自来”“有却”都不可解,因为司马迁在...

文言文有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3.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正确。与“非”相对。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3.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韩愈《马说》...

如何学好文言文?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初一新生一定会学好文言文的。文言文学习技巧五法朱熹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真是一语中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还应该授之以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一、分层背诵法。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

古文当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编辑本段 回目录 通假字 - 相关信息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

中山区19597891002: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
储差复合:[答案] 通假字 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

中山区19597891002: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
储差复合: 通假字 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

中山区19597891002: 为什么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的通假字? -
储差复合: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中山区19597891002: 古代有哪些是通假字 -
储差复合: 通假字,就是古人写古文时出的“错别字”,所以通假字是有很多的.当你有了一定积累,读古文时,觉得文章的字与你理解的有出入,一般情况下,这个字是通假字的几率是很大的.最后查一下译文,看看这个字翻译成什么.若实在是没把握,可以去查古文词典.

中山区19597891002: 古代文言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通假字? -
储差复合: 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中山区19597891002: 为什么文言文会有通假字?是不是古人经常写错别字? -
储差复合: 古代的人用的那些字、意思与现在词的意思不一样 所以就有通假字咯

中山区19597891002: 古代为什么有通假字? -
储差复合: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假借,也叫通借字或同音字,是古人书写某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借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早晨的“早”写成了“蚤”.“蚤”的本义是跳蚤,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得以通用.对于这种通假字,古书注解一般用“...

中山区19597891002: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储差复合:[答案] 应该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方式有所改变,现代人为了能够用现代汉语解释,就说那个字是通假字,“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假设的意思,我想古人作者肯定不承认自己的是通假字,这个名称是后来设定的.还有一种可能...

中山区19597891002: 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储差复合: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长期工苏东坡《石钟山记》莫暮之古字被借否定副词、没有谁意思故...

中山区19597891002: 关于通假字和文言文的问题里面有那个通假字,___通___. -
储差复合:[答案] 知通“智”,意思是:智慧(名词) 通假字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借用另一个字做下零时工. 通假字一般来说发音相同,是同音字.有种说法是通假字是古人的错别字.认识就好. 至于通假字的学习就只有靠积累,通假字为数不多的,多看点文言文就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