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老子的《道德经》!

作者&投稿:凤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道德经》是接纳过《易经》浸礼的,老子的思想相应效仿过《易经》,就《易经》的最开始实质来讲,这的确仅仅一册占仆的书籍,因为我讲过,它是最开始之际,如今的《易经》早已拥有巨大的机制,占仆只有算作在其中不大的一个方面。与相术相比,易理好像更加博大,并且,我自己感觉,任何卦象、筮词的表述,立即在于解卦人的易理水准和髙度,而易理的水准和髙度,则是在于这一人的见识、经历、经历、德性水准这些诸多方面。

对于老子是否有遭受《易经》的影响,它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了。实际上别说是老子,就是说孔子、孟子,包含春秋时期的法、名、阳阴、墨、杂这些各学派都遭受过《易经》的影响。这里,人们还要清楚一个现象,如果说《易经》并非道教的专享,儒学、法家、阴阳家这些每家学派,对《易经》的探究和发展一样是十分精彩的,最典型性的就是说人们如今看的《易经》版本,就是说源于儒学的孔子之手啊。

人们常讲,道教重水到渠成,不奢求,要乘势而上,这点就十分《易经》,由于经书中从爻变、卦象这些时时处处看得见“欲速不达”的观念。可是话说回来,对《易经》欲速不达这类观念承传的最完全最改善的的确孔子,由于立即提起了一个观念中庸。《道德经》中杂糅了每家学派的精粹,也并非道教的一家之言,每家学派都受《易经》的影响,确实包含归入道教的经典作品《道德经》。

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主题。
大家都知道:
世界上任何玄妙的智慧,最后都要扎扎实实的落在实处,最先面对的、最先解决的就是人们最普遍、最简单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人们最普遍的、最简单的问题是?
活着!!!
自由的活着!!!
活着是人类最朴实、最终极的目标,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更是每个人毕生的夙愿。
可是多少人为了活着,沉湎于想象,又被现实紧紧禁锢,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却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在一个个煎熬的月夜,孤独的等待着黎明的救赎。
期待成为这一切的主人,而不是被驱使的奴隶。
所以活着!
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
2.如何解决人与人的问题。
3.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
自古及今无论是谁,离开自身的健康,一切事物都将归零,一切希望都成幻影。
朋友圈流行这样一句话“乱世练武、盛世吃药”,把一切都寄托给了药瓶,面对这些人的亚健康,我们值得深思的是?
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是否可以自己调理,不治已病治未病,告别那些瓶瓶罐罐,告别那些做工精良的药盒。
解决这种人与身体的这对矛盾,应该从两个方面:
对内:《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
"致"是动词,是做到。
“虚”无物,无藏。这里物就是物累。
“静”寂然不动曰"静"。
“笃”静之不动视为笃。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物累放下,去恒守最初的宁静。
“心”人之苗,一切病都有此生发,面对我们不断的加压,这种微恙成倍增长,最后连我们都无意的以为这是一种常态,正是这种无意识的习惯,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棵稻草。
很多人会想:生活节奏这么快,哪还有时间去致虚守静。因为每天我们都在跟时间赛跑。
我给好多人讲课时说过一个生活定律——三十分定律。
每人每天拿出三十分钟去做致虚守静,让身心得到完全彻底的休息,自然你就会比别人多出三十分的热情,面对事物就会比别人多三十分的自信。
有了90分的支撑,那你必然会拥有10分的努力,去换取100分的健康生活。
对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就是:知道满足便不会承受无故的屈辱,学会停止便不会遭受横来的灾殃)。
病从口入。。。
对好的东西很少有人具备免疫力,所以在不断追逐美食时,我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富贵病。如果在一开始就可以管住嘴、迈开腿,也不至于现在望味兴叹了。
因此,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的快,而是看谁跑的远。
人生仿佛是一趟列车,无论你是软卧、硬座、或者站票,在下车后谁又在乎你是如何来的,只有依然在这趟列车上的旅客,才是人生的赢家,所以不要为了纷繁的窗外景色,选择了提前下车。
所以满足知止才是长久的钥匙。
人生皆是百春秋,何必拼命险中求;
虚静满足知行止,身安体健富贵留!
其次,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人的问题…
千百年来,人只要想活着,就必须面对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问题,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成为世界公共关系研究的核心方向。
现在身边总会听到理直气壮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似乎成了现在的生存法则。
这句话
似乎很符合现在生存的要求!
似乎很符合一部分内心悸动的呼声!
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人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都正在为了所谓的正确苦苦挣扎,最后在利益分配中残忍的厮杀,哀怨的走向人生的穷途末路。
那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一种适中的办法!
人与人之间还有没有传说中那质朴的情谊!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是否可以依靠一些法则,使人与人关系不在僵硬,使每个人都可以在此间游刃有余。
解决这种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应该具备两个点:
对己:“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句话注解:有棱角却不生硬、锋利却不伤人、正直却不狂妄、有光芒却不刺眼。
白话:就是我们与人交往中要收敛锋芒,耿直但不要肆意妄为、掌握一些技能也不要炫耀,以免给他人带不来不必要的伤害。
很多人可能会想,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这样收敛,怎么可能有生存的空间。
我有这样一个朋友:
他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可以说在他的研究领域算是出类拔萃的学者了,他刚到单位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他也非常谦逊。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他觉得谁也不如自己,利用自己的学识四处炫耀,他成了单位最耀眼的人,可是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躲他,所有的事都推动不了,最后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工作单位。他气愤填膺的和我说:“所有的困难我都帮助解决了,他们恩将仇报孤立我,把他逼走。”
我和他说,你既然选择了耀眼,你的光芒使别人不敢靠近,伤到别人的同时也伤到了自己,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你只能算一个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因为智者永远谦逊待人!
其实我们想一想——
真正和我们竞争的是谁?
自己!
把我们逼上绝境的又是谁?
自己!
当我们痛恨江湖险恶人心不古的时候,是否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存在过错,只有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对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意思是:大海之所以可以成为河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包容、善于居住低微之处。
现在的人与人如果遇到矛盾,大部分是因为不断放大别人的缺点,忽视自己的错误,最后在一次次与人交往的失败中变成孤家寡人。
孰知人与人相遇本来就是缘分,莫让一己之错毁了自己、害了他人。
所以我们要学会铭记他人好处、包容他人的错误,改正自己的过失、珍惜难得的缘分。这样才能在人与人交往中立于不败,最后成为左右逢源的常胜将军。
人人交往本无它,常思己过勿停辖;
莫忘他人恩惠日,方能携手走天涯!
最后,我们看看第三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人与社会似乎自从出现,就是一对矛盾体。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对物质索取、给予的观念。
人自化生就与生俱来带着一颗自为心,当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但越往后似乎曲解了这句话,演变成了囤积居奇,直至后来在利益分配中厮杀。
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人性扭曲、社会冷漠。
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变得奢侈,一个灿烂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后在冷漠的发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广贤文》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那么是否有一个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会的冷漠。
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经常保持盈满反而会失去更多,经常与人相争,得到了也不能长久,堆积在多财富,也会有守不住的时候。
白话就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度。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生活节奏快、好的物质本来就很稀缺,抢都不一定得到,还要适可而止,那不是等于束手待毙吗?
大家请看!
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质!
水杯里的三种情况:满的、半杯、无。
当你端着满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别人抢水的时候,最后会发现本来已经有的半杯水也没有了,最后只能是怀着愤怒去抢别人的水,最后水洒在了地上,谁也不会得到。
因为一个杯子所装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有了必要的物质,是否可以短暂的停歇,让已经得到的不会因为自己的贪婪再次失去。
回馈: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获得愈多,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越来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会发笑,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谁会愿意做这种傻事!!!
大家记得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总有一天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被别人冰冷的拒绝,那时谁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们要懂得不是我被爱所以才爱人,应该是我爱人所我被爱的道理,这样社会不再冷、人性不再贪,确实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路宽了、心暖了很多困难也就不在了,自然会左右逢源、立于不败!
人在社会本不难,莫让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间处处是仙坛!
树无根凋零,人无根落寞,这个“根”就是我们的知足心、包容心、博爱心。
道祖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减法,才能积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谨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闪光,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

  《道德经》
  道德经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著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以上内容节选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迈克尔.哈特 著)书。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
  ============================================================================
  书名:老子 作者:李耳

  ○上篇·道经

  《老子》第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四章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老子》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老子》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老子》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老子》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老子》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老子》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

  《老子》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老子》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老子》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老子》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老子》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下篇·德经

  《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

  《老子》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

  《老子》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老子》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老子》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老子》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老子》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老子》第五十章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老子》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老子》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老子》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

  《老子》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老子》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老子》第五


道德经中 “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

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内容
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

上善若水 至柔则刚是什么意思
原文:上善若水,至柔则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白话译文: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极致的柔和比任何事物都刚强,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怎么解释?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_百度知 ...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道德经》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

老子辩证法精华包含在《道德经》的哪些名言中?
老子《道德经》中的许多名言都反映出老子的辩证法智慧。本文选取其中六个名言,并通过它们来解释老子的辩证法智慧。一,“物壮则老”老子 事物发展壮大到最兴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衰落。一年中的春季植物开始生长,到夏季发展到最繁盛的状态。这时候植物又开始转向衰落,到深秋的时候,花和果子纷纷掉落,叶子...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与《德道经》区别为:时代不同来源、不同、顺序不同。《道德经》与《德道经》都包含《德经》和《道经》,都是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一、时代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老子》第一章第三句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第三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为天地的本源;有名,是万物的开始。) 《酷说老子》第一章(17)维特根斯坦:我们不能在活着的时候体验死亡吗? 1、 首先,这一句话的断句存在不小的争议,自北宋以来就分为两大阵营。 一学界的主流阵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

桂阳县19481826447: “以道御术”“道、法、术、器”的来源出处、含义,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 -
滕舍太子:[答案] “以道御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为:以道义来承载智术 道是境界、修养,术是智力、技巧 悟道比炼智更高一筹 “道、法、术、器”也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

桂阳县19481826447: 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
滕舍太子:[答案]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1.1依我个人对道德的认识为它做个简单的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古至今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老子著:《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法院庭长著:《道德与法律的关系》.google教案课件:《...

桂阳县19481826447: 《道德经》与《老子》这两本书是一样的吗? -
滕舍太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一书,字数虽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所以任何对它的概括和说明,都只能是挂一漏万.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对它百读不厌.

桂阳县19481826447: 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你如何理解?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大概300字左右 -
滕舍太子:[答案]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

桂阳县19481826447: 著名的《道德经》和函谷关有什么关系?
滕舍太子: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北约15千 米的王垛村,它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 关... 么这里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到底有什么 关系呢? 老子曾经路过此处,著名的《道...

桂阳县19481826447: 老子的《道德经》的内容 -
滕舍太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桂阳县19481826447: 道德经 为什分为道经和德经 -
滕舍太子:[答案] 《道德经 》是老子在追寻大道中,逐渐完善的一部经书.也可以看做是老子的修行笔记.老子追求道的力量.并在自己获得神奇的能力后,领悟到了人和宇宙的关系.领悟到了 万物一体的本质.所以 老子将后部经书 统一 命名为《德...

桂阳县19481826447: 《老子想尔注和道德经》有什么关系?都是什么人作的书呢?
滕舍太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老子自己写的,大约成书在公元前500年的样子 《老子想尔注》是对《老子》的注释,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一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馆.此书作者,或说张道陵,或说张鲁,或说「想尔」为仙人名.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吸取了后者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也有河上公解释《老子》的观点,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

桂阳县19481826447: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滕舍太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的是世界观问题;...

桂阳县19481826447: 老子著有《道德经》反映了老子什么思想
滕舍太子:老子的思想是大道“无为”,人道应法天道,所以为无为以至无不为,老子得到主要就是自然而然,遵守规律,不妄为.还有就是辩证的关系,老子强调守弱处下,像水一样,但不是懦弱,弱与强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把握度.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