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蔡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解释,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

扩展资料:
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
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
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
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
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
[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

扩展资料:

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

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

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

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

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

[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就本人半生的蹉跎体验来说,老子的两句话,实在无上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有二层含义:

第一层:为学是日益的,增长知识需要每天学习。为道是日损的,想获得人生终极大智慧,需要每天观心以去执。简而言之: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

第二层:知识增加的同时,你的道行往往是损减的。简而言之:为学日益了,为道就损减了。

为学日益,是说你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然而其结果往往是“为道日损”。

许多人在为“为学日益”辩解,种种圆融,那完全是在亵渎老子如此清晰明白的言句。

不少人把为学日益,解释成积累知识。把为道日损,解释成提炼出规律。所以,两者并不相违。这样的解释,自误且误人,自欺且欺人。

为道日损,损得是什么?损得就是执著,损得是知见。当然,如果要非常精确地说,用佛学的术语,叫做所知障。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当然,精确地说,知识并不等于所知障,也就是说,所知本身不是障。

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也近乎可以说,所知即是障。因为,凡夫接触一件事物,认识一个人,学习一个知识,在形成某个认识的当下,这个认识也以某种势力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学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在当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识势力。

这样的情形,世俗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佛法中称为分别法执,还有更深层的俱生法执,此处不讨论。

这个第一印象效应,会有什么弊端?可以说,弊端大到天边去了!

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从何而来?就是从这第一印象效应中来。惯性思维,又称为思维陷阱,是阻碍人类创新的根本性障碍。

古今中外,多少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免不了最后会站到习惯传统的一面,来打压所谓的新奇的异说,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这些人都遭受过前辈们的指责。所以说,习惯性思维害死人,伟大如权威们,也免不了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芸芸百姓呢。

这个时代,是为学日益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多,弊端也越来越多。

其一、通才少了、没了。入主出奴者,多了。这个通,不是学得多、懂得多的通,而是打通的通,是融汇贯通的通。

其二、学得越多,反而是执著越重,我慢越高。学了很多,大多是两脚书柜,根本没有消化,谈何吸收?就像沦为笑谈的2020某省高考满分作文一样,满口人家听不懂的话,以显自己的高深莫测。

其三、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学,可见这是一条无望之路。

再来说说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这是一条返朴归真之路。

何者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在何处?道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点上。

为道,就是求道。日损,就是每天修行,减轻自己的执著。

如何才能做到日损?拿二幅图来说事。

先看图一。以此图来说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诸位,上面中央是一件物事。大家能看到上图中央是什么物事吗?

这幅图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的认识的大秘密。你的认识、观念、知见,在形成之后,你会发现,想消解掉,非常难。

就比如这幅图中的物事,在找不到图中物之时,你一直苦苦寻求,图中物事何在?为什么我就没发现呢?

一旦你找到了,发现了,形成了知识。此时,你每次看这幅图,都会发现这么清晰明白的事物,豁然地就在图中,当时为什么就看不到呢?

最奇怪的是,你想回到没发现时的状态,没起认识时的状态,居然回不去了。

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为何为学日益的同时,为道往往是损减。(这是开头所说的第二层含义)大家应该能明白了。反过来,对于“为道日损”,也就能明白其难度了。

在这幅图中,为道日损,是指回到没起知识时的状态。你发现,你失去了这个自由。你被这个知识束缚了、捆绑了。你不能随意切换、想看就看。想重获这种自由,需要做功夫,在佛道二教中,称为修行。

需要强调的是,为道日损,并不是指愚昧无知,而是保持高度的灵性,能够拥有随意切换的自由,佛法称之为消除执著。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些执著一层一层,如附体之物,与血肉相连,非常难以清除。

比如上图中,这里面有许多层的认知,一层比一层细微,一层比一层接近生命的真实。

第一层:图中央的雪茄烟。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二层。

第二层:图中的砖块。清除此认知,回到第三层。

第三层:图的颜色。清除此认知,回到第四层。

……

第N层:清除所知,回到能知的心识。

……

第∞ 层:回归到道,回归到无为。


图二,举这幅图是想说明,人的很多认知,根本就是错误的。

比如图二,A格与B格的颜色,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答案:是一样的!

这就是不可思议处。人的认知,很容易被环境左右,就如上图一样。上图是被圆柱的阴影所左右了,导致产生错觉,认为A格与B格有差异。还说明,要清除错觉,难度很高。

所以,在损之又损的过程中,要能减轻环境影响,乃至不被环境影响,这个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合适的方法手段才行。

为道日损,损去一份知见,就解放一分束缚,恢复一分灵性,获得一分自由。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

何谓生命的真实?六祖慧能大师在彻悟时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哪里知道啊!原来生命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圆满具足的、无动无摇的,能够生起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的啊!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学习、做学问的人,他们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学到的知识中有所收获。那么日积月累,他们的学识素养也就越来越高。
按道行事的人,他们每天都在认识自身那些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减损并改正那些的错误言行,剔除自身的错误意识等等。

就这样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自己无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那么他们就已经把道融入到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们的内心与举止协调统一,非常自然。他们虽然无意按道的言行举止标准去行事,可是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却没有不按道行事的。

争取天下也一样,也要按道行事,谨慎周到的考虑天下人的情绪,最起码不能让天下人反感。
所以争夺天下永远不要滋事扰民,等到天下有扰民等等的事端,就会招致天下人反感,那你和你的势力就不能够夺取天下了。

【事物本身就有肯定与否定。对任何事物的肯定与否定,都取决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的。当我们的目的是改进某一事物,对事物进行否定再否定的扬弃,否定到极限,直到无法再被否定,就是所要达成目的的客观。】

注意:
内圣外王之道。呼应第十五章、第三十八章。

注释:
无为中的“为”,(仅凭主观意志的)有意去做。益,好处、增加。
取,捕取也《说文》。常,规律、恒久、经常。事,侍奉,事件。

译文:
做学习每天增加,做道每天减损。
减损又减损,以至于无意主观作为,无意主观作为可是却没有不作为的。
争夺天下永远用不滋生事端,等到天下有事端,不能够争取天下。

所谓为道日损,其实就是一个把各种驳杂的见解和表象不断抽象化,就好像抽丝拨茧一样。对于天地大道的理解不断精义、不断浓缩,然后就能体会到无为了。这个损,不是丢失、没有的意思 ,而是凝练,浓缩的意思。


道德经说了什么
《道德经》是道教中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由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于终南山古楼观应尹喜真人之邀请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道教的圣典,为道教教理教义之宗本,全文约五千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81章,文笔简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其深刻的哲理。《...

老子是怎么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
所以,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认识“道”的重要性,也就是掌握宇宙万物的本源、自然规律的方法。这和《淮南子·说山训》中说的“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是一样的道理。从一片凋落在地上的叶子,我们可以发现秋天来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也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

举例说明事物量变和质变
1. 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2...

为什么说越聪明的人,烦恼就越多
想得多,就像一个圆,越聪明,他接触的东西就越多,烦恼也越来越多,但是事情都是相互之间平衡的,烦恼越多,开心的事也越多,大概就是这样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
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

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多谢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6�1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6�1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是什么?
道家认为,人变聪明了,这个世界就会坏掉。所以他反对提倡什么仁义礼智,认为这就是世界坏掉了之后,为了补救这个世界,才提出来的。所以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点,和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强调为学日益,说学习就要每天下功夫,增益你人生的智慧,而道家认为这个是错误的,要为道...

神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肉体的情欲和眼目的情欲都是注重于肉欲的享受方面,是显然的;「今生的骄傲」是最不易自己发觉的但却是最危险的罪。魔鬼和亚当夏娃都是因骄傲而犯的罪。基督徒一定要记得在主面前自卑,将一切荣耀归给神。学习基督的谦卑。让我们把今生一切的夸耀都钉在十字架上,正如保罗所说的:「但我断不以别的...

谁知道老子的简介阿?快快说来!
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

老子说的道好像现在物理学中4大基本力,这样认为对吗?
崇尚道法自然,提出了无为体道为用的体用关系,宇宙为无,为虚空(四面八荒之谓宇,古往今来之谓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解释了道不远人,道为百姓日用而不知,下士闻道,大笑也,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为道日损(为学日益)。道...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出之何处? -
萧录连翘:[答案]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译文:"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萧录连翘:[答案]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译文:"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萧录连翘: 损:减少.指从事学习会日日有所增 益,求道修行会天天减少私欲.这句话出自《老 子》四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两句如何能讲得通呢? -
萧录连翘:[答案] 出自《老子》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知识是要不断积累的 而修道是要不断减少的 要不断减少后天的欲望 最后达到 归根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道日损讲的是什么 -
萧录连翘:[答案] 出自《道德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思路是“无为”,与之相对的是“有为”勉为其难的解释“为道日损”:在修炼的过程中,越是修炼,越是觉得“很多以前在做的事情,都是不应该做的”修炼...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道日损什么意思啊?? -
萧录连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本意解释为治学获得的学问越多,离道的距离就越远. 这八个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文脉来看,老子并不以“为道日损”为坏事浮钉第固郢改电爽钉鲸,而是认为这正是趋向道的途径.与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径庭.老子之意,是为道的途径和为学是不同的,为学是要日有增益的,而为道是要日有减损的,一直减损到无为,这时就无不为了.为道日损是哲学上的命题,根本不是说道受到损害.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出自哪里? -
萧录连翘:[答案]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出自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指什么?
萧录连翘: 老子通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把知识、经验和体道的智慧区别了开来.... 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要“绝圣弃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没有所学,就谈...

十堰市176303069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
萧录连翘: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学”是指知识或技术,具有有限性、易把握性和可传授性.“道”是指自然、天之道,也指世间一切正法、大学问,具有无限性、难以把握性和不可传授性. “益”是指增加、扩充、丰满、完善,即精益求精.“损...

十堰市17630306949: 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其出处是那,具体解释是什么? -
萧录连翘:[答案]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为学日益”即是说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丰满完善、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与自然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