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全名是什么? 他们和另外一个人被称为维纳斯三杰 这个人的全名叫什么?

作者&投稿:道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要做一个辩论赛, 希望知道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人来帮帮我!!~~~~

  给你找一些贝多芬的资料,看看有没有帮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歌德·其他 文 / 书香袭人


  贝多芬,世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他那著名的九首交响乐,他爱情上的不幸,他聋耳仍不放弃音乐的顽强,让他的名字与人类共存。
  歌德,著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让人们景仰,让后来的诗人畏怯。他的《浮士德》至今仍在舞台上不倦地演出,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让在爱情中挣扎的人捧着就泪水涟涟。

  然而,这两个伟大的德国人,见面就不欢而散。
  那是在1812年,这两个伟人在波希米的浴场相遇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贝多芬酷爱歌德的作品,他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能见到歌德,贝多芬是激动的,他希望从这充满灵感和情感的诗人那里得到启发,让自己的创作灵感随着飞扬。见面后,两个人热烈而愉快地交谈起来。
  皇太后和太子,旁边围着大群的臣仆,走过来了。威严高贵的皇太后也不得不对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笑着点头示意,而那崇拜贝多芬到了极点的太子,更是向贝多芬脱帽敬礼。贝多芬呢?他高昂着自己骄傲的头,根本不予理睬。
  然而,贝多芬身边的歌德不一样了。他受宠若惊,急急忙忙整衣脱帽,迎上前去就鞠躬敬礼。

  贝多芬发怒了,他斥责歌德:“你不是我想象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
  贝多芬说对了。一个叫恩格斯的大胡子德国人这样评价过歌德:“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其实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故事。三国时,有一个众所周知而我居然忘了的故事。两个当时有名的学者在锄地,挖出一绽黄金。其中一人无动于衷,仍挖地不为所动。另一个把那黄金拾起来看了一眼,然后抛掉,继续挖地。就凭这小小的事,当时人们就对这两个人的优劣作了判断:不顾黄金者优,拾起而后抛掉的劣。

  这些大人物的事,离我们似乎太远。但可能也不远。
  试想,有人落水了,从那围观者中纵身跳下相救的,必是贝多芬和那根本对黄金不屑一顾的人。而歌德和那拾起黄金看了一眼的人,未见得肯跳下水去。但是如果皇太后站在岸上着急大呼救人,歌德肯定奋不顾身跳下去了。而如果落水者的家属大叫救人有重酬,那拾起黄金看了一眼的人,也跳下去了。
  当然,还有一些极普通的人,也会纵身跃进河里,挽救那垂死的人。这些人虽然普通,其实并没有输给贝多芬和那蔑视黄金的人。就一个社会来说,那些肯纵身跳到河里的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而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条河和在水里挣扎的生命,而是一群歹徒和他们手中雪亮的刀锋,又会如何呢?我想贝多芬会冲上去,他连皇家权威都不怕,他会怕那刀?那个不理睬黄金的也将冲上去,富贵既不能淫,威武又焉能屈了他?

  接着又想到这个在皇太后面前高昂着倔犟的头的贝多芬。他有爱。这里不说他的狂热而不幸的爱情,只消想想他的《月光奏鸣曲》。
  那天傍晚,贝多芬沿着乡间小径散步,突然听见远处传来钢琴声,演奏的是他新谱的曲子。贝多芬循着琴声,来到了一间乡间小屋前。那是两兄妹,妹妹是个盲人,十指抚琴,正沉醉在音乐中。哥哥叉着手,幸福地欣赏着自己心爱的妹妹的琴声。桌上的腊烛轻轻地摇曳着。很怡静很温馨很动人的场面,贝多芬被深深感动了。为这兄妹演奏自己的钢琴曲。突然,一阵风吹来,腊烛灭了,只有月光从窗户里淡淡地洒进来。洒在钢琴和三个人身上。贝多芬灵感突然就来了,音符一个接一个地从心底里蹦出来。他飞快地跑回去,边跑边哼着那心底传来的声音。回到家,提起笔就急速地写下了一首曲子,这就是《月光》。
  一个对皇家权威毫不在意甚至轻蔑的人,肯为一对普通的兄妹奏琴并因此而产生了灵感。那灵感必是来自于心底对平凡人的爱和同情。

  这里我要大着胆子揣测一下贝多芬了。他具有这样鲜明的爱憎,其性格必然是放荡不羁执着狂热的,其感情必然是奔放起伏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大气磅礴地写出那些交响曲。这样的人情感如此丰富,一切落后的礼教道德在他心中已经没有存在的地方。于是,他简直是自然而然地就冲破了当时音乐理论音乐习惯的束缚,把人声引入了交响乐。而那些庸俗的音乐人们,作梦也想不到应用的人声,竟会真的达到了空前的成功,把器乐无从表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喜欢贝多芬,那是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灵魂,那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品,那是一个不受羁绊的意志。他活得好潇洒!

  贝多芬的“永恒爱人”

  □文/解玉泉


  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克·冯·贝多芬,终生没有结过婚,却有一个“永恒的爱人”。这个爱人赋予了他很多的创作激情。


  贝多芬爱过多少姑娘?笔者没有统计过。但据贝多芬自己说,他一般恋爱时间都很短,大都没有超过7个月,但泰丽莎却是个例外。1792年11月,刚刚22岁的贝多芬离开了故乡,移居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并终生在那里定居,从事音乐、演出和创作。现在给我们留下的《悲怆奏鸣曲》、《第一交响曲》、《七重奏》就是他早期的著名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流露了他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对爱情的深深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演出中,贝多芬结识了一位贵族青年法郎梭阿伯爵。法郎梭阿也热爱音乐,常常向贝多芬指教,两人交往甚密,友谊日深。那时贝多芬正和法郎梭阿的表妹、17岁的朱丽叶塔打得火热,贝多芬表示不久就要和她结婚。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贝多芬彻底改变了主意。


  有一次,贝多芬到法郎梭阿家里去,只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正在客厅里弹钢琴。法郎梭阿告诉他,这是他的亲妹妹泰丽莎。泰丽莎久闻贝多芬的大名,见了他马上满脸羞红,不知所措。就这样,贝多芬和泰丽莎认识了。


  当时泰丽莎还是个中学生,虽然她比朱丽叶塔年长,但她长得比朱丽叶塔更漂亮,更有音乐天赋,一支曲子,不用贝多芬点拨几下,就会了,贝多芬觉得她很有培养前途。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难觅的知己,泰丽莎被贝多芬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所震慑,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慕之情。


  1806年,贝多芬应邀到泰丽莎在匈牙利玛东伐萨的家里作客。通过几天的接触,泰丽莎对贝多芬了解日渐加深,被他的热情、善良及天才所征服,深深爱上了这位青年音乐家,而贝多芬对这位美丽、纯洁的少女更是一往情深,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两个年轻人的心连在一起了。


  一天晚上,在如水的月光下,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泰丽莎站在他的身旁。贝多芬先习惯地用手指抚着琴键,接着他在低音部弹起了几个和弦。随后,他以一种庄严的神态,弹起了巴赫一首美妙动人的情歌。歌中唱道:“两情脉脉,勿为人知”。音乐在静谧的夜空里回荡,而泰丽莎简直被他的音乐迷住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生活的充实和可爱。


  次日早上,他们在鲜花盛开的花园里散步。贝多芬深情地对泰丽莎说:“我想写一部歌剧,主要人物在我心中,在我面前。今后,不论我到什么地方,她总会同我在一起。以前,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切都是那么光明,那么纯洁。”无疑,泰丽莎激起了贝多芬无比的创作热情,使他的作品硕果累累。


  同年8月,在法郎梭阿默许下,泰丽莎和贝多芬私定了终身,爱情的力量更加激发了贝多芬的音乐天才。不久,他为泰丽莎创作了钢琴名曲《热情奏鸣曲》及第四交响曲等热情奔放、明快欢乐的作品。在作品中充满了浪漫情调以及对未来新婚生活的美好愿望。


  然而,由于门第、等级、地位的不同以及种种世俗偏见威胁着这对幸福的情侣。在父母的压力下,泰丽莎被迫与贝多芬撕毁了婚约,离他而去。而痴心的贝多芬一直苦苦眷恋着她,创作了《春之恋曲》,直到两耳已聋的孤独晚年,还常常拥抱着泰丽莎的肖像痛哭,而泰丽莎也一直深深爱着贝多芬,直到1861年去世。


  贝多芬去世之后,人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他3封没有发出的信:“致永恒的爱人”。深入研究过贝多芬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这几封信是准备寄给泰丽莎的,贝多芬虽没有和她结婚,但她却是他心目中的“永恒爱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 1770 年 12 月 26 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 1781 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 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 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 " 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0 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 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 1796 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 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 1800 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 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 一 1819 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 1819 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 1827 年 3 月 26 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的音乐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任何作曲家青年时期的作品和晚期作品,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但唯独贝多芬的作品,可以非常明确地加以区分。通常的分期是:自作品第一号至《英雄》交响曲之前为初期。约自《英雄》交响曲至第七交呼曲前后为中期;其后的晚年作品为后期。

  贝多芬的初期作品是在他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十年里,边学习边创作的乐曲,他沿用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在内容上也多方面受到这些先辈的影响;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单纯的模仿,其中具有许多他独自的特征,但与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激动人心之处就不多了。

  中期作品是他写了遗书以后所创作的,热情洋溢的杰作全部出于这一时期。其中包括《英雄》、《命运》、《克莱采奏鸣曲》、《瓦尔德什坦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这些乐曲都可看作是以天才的表现力体现他强烈的性格和命运对他考验的结果。上述作品所表现的深度和强度,是从其它作曲家那里难以求得的特质。

  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聪以后所作,有代表性的两部巨作是《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最能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是最后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和晚年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作品已不复存在类似热情或斗争的内容,而变为充满冥想和诗意的音诗。年青时的音乐形式只是作为固定的音乐语言而保持了原形,即把形式放在第二位,而只夸张地表现情绪和内心的感情。综上所述,贝多芬的初期作品首先注重形式,属于典型的古典派,但中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转向浪漫派的方向,到了晚期他跨越了半个世纪,已完全进入了浪漫派的世界。

只差几十年

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贝多芬的全名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莫扎特的全名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海顿的全名是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被称为维纳斯三杰

gch, hd,dc gchdka v]

jlfd f
;fdjn

ofsdinau


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的不同点
贝多芬音乐通常是悲愤有利的,是浪漫主义音乐.莫扎特是古典时期的,皇宫贵族,淡雅庄重

莫扎特的身世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 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

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肖邦和舒博特的简介.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27——1791.12.5)。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代表作:《安魂曲》,《牧人王》肖邦: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

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的关系?
贝多芬并没有拜莫扎特为师,但是贝多芬的弹奏技术受到了莫扎特的赞赏。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故乡,并且开始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1793年,贝多芬改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

急求音乐家生平故事100字左右,好的加分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Mozart)1756 年 1月27 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是音乐家、 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一直都在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队里任职。莫扎特的姐姐也 很有音乐才能。 莫扎特 3 岁时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记忆力,能把所听过的乐曲片断在钢 琴上准确无误地弹奏...

说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交响乐发展历史上各自的地位及各自的贡献有...
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quot;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

进口的巧克力有哪些好吃不贵?
荷兰多芬(Dove):多芬巧克力以其丝滑的口感和多样的口味而知名。它提供多种包装和规格的产品,价格亲民,是日常享用的好选择。奥地利莫扎特(Mozartkugeln):这是一种将巧克力、杏仁糖和牛轧糖结合在一起的巧克力糖果,外层裹有可可粉。它的独特口感和合理的价格使其成为不少人的喜爱。法国路易莎(...

莫扎特是贝多芬的老师吗?
莫扎特是贝多芬的老师。贝多芬的启蒙老师是尼佛,跟从莫扎特学习音乐理论。也师从海顿、申克等人。贝多芬的求学经历: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

贝多芬是谁?
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 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

贝多芬和莫扎特
巴赫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当然也有生存的需求),而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这句话正是他的这一意志地体现。而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

鸡西市13245622224: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全名是? -
房朱科洛: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鸡西市13245622224: 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全名是什么? 他们和另外一个人被称为维纳斯三杰 这个人的全名叫什么? -
房朱科洛: 贝多芬的全名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莫扎特的全名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海顿的全名是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被称为维纳斯三杰

鸡西市13245622224: 贝多芬的全名叫什么 -
房朱科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英文名:Ludwig van Beethoven

鸡西市13245622224: 贝多芬、莫扎克、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各是什么国家的?他们的称号又各是什么? -
房朱科洛: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海顿--奥地利 施特劳斯--奥地利

鸡西市13245622224: 贝多芬的全名是什么?
房朱科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鸡西市13245622224: 贝多芬和莫扎特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房朱科洛: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于维也纳.他是浪漫乐派的开路先锋,他崇尚自由并且每首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鸡西市13245622224: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简介 -
房朱科洛: 鲁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

鸡西市13245622224: 想要贝多芬、莫扎特与肖邦的简介,好心人,帮帮忙?
房朱科洛:OK. 首先是贝多芬: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

鸡西市13245622224: 莫扎特是谁,是音乐家? -
房朱科洛: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被誉为"音乐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

鸡西市13245622224: 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肖邦和舒博特的简介. -
房朱科洛: 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代表作:三部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g...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