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三节

作者&投稿:道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先:在开篇之前先要说声抱歉,因为十一节、十二节包括此节完全可以放在一块来写。但是,出于谨慎,在写每一节内容的时候几乎不会看下一节,也是为了保证当节内容的纯粹性,除非当节内容的知识点较小或是残缺才会看附近几节内容是否有相似之处,从而合并在一起写。

前言(回顾):

第十一节: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第十二节: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第十三节:拱把之桐梓,皆知所以养之者/置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

(内容):

十一: 鸡狗 走失/ 善心 走失。

十二: 手指 不如人/ 心性 不如人。

十三:知道如何让 动植物 们成长/不知道如何让 自己 获得成长。

赏析(十三节):

人们为何“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至于本身,反倒不知道怎样培养自己)”?

第一、人们最大的通病之一——只看得见他人,看不到自己(唯一能看到自己的时候,只有照镜子的时候)。连自己都看不到自己(肉体),更不用说能看到自己的一切(精神、灵魂),从而由己身出发,培养自己了。

第二、在第一大通病之下,所诞生的第二大通病——要求他人。因为只看得见别人,所以想要让别人按着自己的步调、想法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知道该怎样去培养动植物的原因之一)。

第三、在要求他人之后,第三大通病应运而生——相互比较。养自己早就变成了养别人,而在养别人的同时,却不知道他人本有其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却因着时代、风气、环境等问题,强求某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场合中,与既定的目标靠拢(这个通病,更常见于父母对子女过分的要求,而不思考自己的子女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就拿自己子女的长短与别人相比。可以说,这样的父母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的父母。)

在三大通病过时之后,从养自己到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在从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到养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此时,不仅是自身没有任何提升,就连自己在幻象当中培养的人,都无法知道该如何培养自己了。

引申(案例):家长对孩子的培养。

(幻象教育)——教育雷区之一。

1、不知如何培养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的心愿完完全全的强加于自己的子女(幻象开端)。

2、应着团体、社会的要求,在孩子完全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时候,依旧逼迫孩子往特定的属性上靠,美其名曰:让孩子不与社会脱节(幻象过程)。

3、在多次尝试与团体、社会接轨后,有着不同大小的成败,父母开始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互比较,为着不让孩子养成骄傲的坏习惯,总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弱点与他人孩子的长处、强项进行对比,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不及别人孩子的存在。

另言之,每个人的天资、天赋不同,把自己的孩子与某个特定的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在泯灭自家孩子的天性(天资)的同时,无限放光彩别人孩子的天赋,致使自己的孩子在久远的将来认为自己就是个废物的存在,到了那时,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还未来得及交作业,就已经面目全非了(幻象结局)。

总而言之,人类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渊,有时也许仅仅只是因为人类的天性弱点(无法看到自己(面目、精神、灵魂)等)而已。

赏析2:如何让自身犹如培养动植物那样让自己成长?

答:知道动植物成长过程中的所需(阳光、雨露)是什么,那么,也可以知道己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人类的阳光、雨露是什么?(可供大家自己思考,只有自己思考才能真正注意到自己缺少的、丢失的东西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二节
在《孟子》(告子上)第二节中,告子不再婉转,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的核心观点——人性不分善恶("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孟子的回答依旧偏离告子的理论框架,两者讨论的焦点并不相同。告子通过用水为喻,强调人性的属性是自在的,如同水无分于东西,不因流向而改变其本性。即便他的比喻存在一定的...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四节
说明(第二段):第二段,其实来说是为第四段与齐王会面交谈所做的准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来考核边境长官的说辞。赏析:孟子在前半段举了“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的例子,的确与这小小的边境长官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一个关乎国家的“民生”问题。侧引:作为一个拥有社会属性的人类而言...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八节
说明(史实):此节已然提及“子哙”、“子之”等人,但是根据此节后半段中所谓的“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可以看出,此时齐人伐燕并未成功。原因是,史实中,孟子是主动劝说齐宣王讨伐燕国,并大获全胜的,并非私下与谁交谈或是询问(沈同)。所以,根据史实而言,孟子与沈同的谈话当中已经有所...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二节
而生活在如今的我们虽然的确没有什么真正的导师可循,但作为国学之一的包括《孟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处世为人的标尺。说明1:文中,孟子提到“三年之丧”的丧葬礼仪,这在古时是非常正常的存在,但在如今看似没有任何的意义,其实不然。意义:三年之丧,也即守孝三年,这是为了让世人...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五节
第五节:前半段:“杀人”本就是严格意义上而言的恶事,且孟子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梃、刃、政治)告诫梁惠王说:“无以异也”。其实也是在告诉百姓们,只要做了错事、坏事,不管是用怎样的方法(亦或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都是错的、坏的,掩饰或狡辩都是徒劳无用的,及时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比为...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一节
赏析:按照文中提及的《诗》、《春秋》、《乘》、《梼杌》来说,理应会对此四者的出现做一番识性说明,但孟子并没有这样做,而且,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鲁之《春秋》”并没有凸显出这些典籍对此节内容的实际意义,仅仅只用了“一也”二字,便与后文中“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的“其”字遥...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三节
赏析(畸形的兄弟关系):在原文中,孟子借用“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说明舜对其弟弟的仁爱态度,亦是一种及礼的表现(就算弟弟以杀害自己为首要任务(象日以杀舜为事),但作为哥哥的我也得好好的对待他)。换言之,舜对弟弟的态度与做法即是对“长兄如父”的完美...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七节
在孟子眼里,因为丰年与灾年的不同致使本身天生资质相仿的年轻人拥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前者懒惰,后者残暴)提:但是,在丰年中,子弟也可以以另外一个方式要求自身,使得自身能够在丰足的物质保障的前提下,拥有更高尚、高贵的精神品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这样,...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三节
引申:即,人要立足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在《孟子》中必须以“仁”作为第一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以仁立身,以德为人。换言之,一个人要真正的立足于社会、国家,必须做出符合天地伦理、人之常情的事情,若是违背这些,是肯定无法切身立足的,就算能有一时之得,但一定不会长久。延伸:(...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七节
“不得”译文为因为礼制限定而不能用,暗合了孟子从小所学的东西——礼制(礼节);“无财”译文为没钱,暗合了孟母在选择孟子教育环境上,为孟子所付出的所有——钱财。赏析:若是孟子把礼制学死了,那么一定会遵守礼制而不去用,但是孟子没有如此,说明了孟子真正学到了礼制的精髓,也学到了做人的...

迎江区19412518028: 《孟子,告子上》全文 -
仪泼胚宝: 卷十一 告子上 书名:孟子 作者:孟轲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 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 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迎江区19412518028: 联系实际,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
仪泼胚宝: 在《告子上》第十章里,孟子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起,论述了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而舍生命以取道义的人生主张.孟子继承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崇高人生精神,主张道义高于生命;主张为...

迎江区19412518028: 鱼 我所欲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仪泼胚宝: 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

迎江区19412518028: 《孟子 告子上》翻译
仪泼胚宝: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①,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

迎江区19412518028: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仪泼胚宝: 杯水车薪: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 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迎江区19412518028: 中学语文《孟子》 -
仪泼胚宝: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

迎江区19412518028: 通过《孟子告子》我们学到了什么 -
仪泼胚宝: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即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迎江区19412518028: 孟子之告子章句上的翻译 -
仪泼胚宝: 《孟子》 告子上 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

迎江区19412518028: 孟子告子上.弈秋败弈赏析 -
仪泼胚宝: 【原文】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比...

迎江区19412518028: 《孟子·告子上》 -
仪泼胚宝: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