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三节

作者&投稿:帛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前言:自开《万章》之后,并不建议大家阅读,只做一定的过目即可。因为,舜的例子过于独特,可以说史上父母想要自己儿子性命的并不多。换言之,自“虎毒不食子”的俗语出现后,更可以用此俗语作为规劝父母从善的方式之一。

前言2:不管是赏析还是引申,都只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可在生活中借鉴的东西,其中心思想也一定偏向于正能量(正义)。所以,在做有关舜的赏析或引申时只考虑现实意义,若没有现实意义则没有引申类目。

说明:此节内容中孟子所引用的史实高度落差较大,且其中至少存在两种夹杂关系(君臣关系与畸形的兄弟关系),所以,此节会以一分为二的方法仅作赏析。

赏析(畸形的兄弟关系):

在原文中,孟子借用“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说明舜对其弟弟的仁爱态度,亦是一种及礼的表现(就算弟弟以杀害自己为首要任务(象日以杀舜为事),但作为哥哥的我也得好好的对待他)。换言之,舜对弟弟的态度与做法即是对“长兄如父”的完美贯彻(虽然,笔者是家中独子,没有这种“长兄如父”的概念,但是,个人觉得奠定在舜与象这两兄弟立场上的“长兄如父”,世俗罕见,然却舜为了处事能够合乎君子行事的标准,选择了亲爱之而已矣,是为后世之典范)。然而,对于“长兄如父”来说,理应是相互的,当父母已无力支撑家庭的时候,家中的长兄便承担起教育、抚养弟妹的责任,可以说此时对父母的孝会逐渐成为一种对父母所诞子女的“孝”(这种孝更是一种仁爱,对晚辈的仁爱——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但,摆在舜眼前的却是,自己仁爱弟弟,给予其富贵,弟弟却时时刻刻想要杀害自己,夺得自己的所有。此间的“长兄如父”已经畸形成为单方面的给予(随时有可能死亡)。

引申(付出与回报):

此世,付出与回报对等,则说明两者从来不亏欠(几世),且没有附加天意。

此世,付出大于回报,则说明两者有过相互亏欠,你这一世的付出可能与哪一世别人(在你身边的人)对你的付出刚好抵消。

此世,付出小于回报,则说明哪一世自己有恩于他人,今生受人家的报答。

(点:舜之大圣、大贤,却拥有这样的父母与弟弟,一者,可能是前世对他们的亏欠,今生来还报;另者,可能是天命使然,也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之父母、弟弟的出现,只是来成就舜的大业罢了。)

总言之,若站在轮回因果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对等的,不一定只是一生的对等,也可能是靠几世的轮回补齐相差或多余的。而,我们把这些强制平仓(因果)的东西称为外物,且,平仓的结果即是归零,亦可理解为性本空,在这性本空中,我们这一世追求所获得的东西,可能是前几世丢掉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后几世将要失去的东西;我们这一世所丢失的东西,也可能会在后几世中追寻得到。然而,作为凡人的我们,时常会因为外物的得失而喜怒无常,何时才是尽头呢?若你愿意活在这种喜怒无常的安乐中(最终迷失),那也还则罢了,若想要早点达到自我平仓的境界,不被外物的轮回所叨扰,那就观内吧。虽说,生命与外物一样会经历轮回,但生命只是灵魂所暂存的表现形式而已,生命会生老病死,而灵魂却可以不变或是只在某一层面上做度脱。换言之,在《九章集》中言明了一点,不会因为外物对自身的附加或是减少而改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灵魂:这样的灵魂始终以其本真的状态留存于天地间,不接受轮回,只有其被天地赋予了某种使命的时候,才会附着在可视之物上,来帮助人世解脱苦难。

当然,能够做到不被外物影响的人少之又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在假设中行动,即,今天我获得了什么,明天把它扔进垃圾桶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失去了它,或是否没了它就真的活不下去了。保有一种垃圾桶假设,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会被自己扔进垃圾桶的东西,并不是无法割舍的东西,哪怕你会一次又一次的把它从垃圾桶中捡回来(这只能说明你还是放不下而已,扔多次即可),然而,其实这些东西就是你日后被强制平仓的东西。

当,自己养成垃圾桶心态的时候,会慢慢地看清自己没有扔进过垃圾桶的东西是什么,也即是自己所真正想要(持有)的东西是什么——此时,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而,有的人会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会拥有这些,从而而开始找寻人性起点,重新对自己的人生做一番必要的审视。此时,正确对待外物的心态也就开始了。

另:丢进垃圾桶的东西包括生命中被更迭的东西(金钱、外物等),可能当下的东西无法扔进垃圾桶,但,当新的东西出现或是旧的东西坏了的时候,这些被淘汰的东西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垃圾桶中。

引申2(孝):

孝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之孝,是为孝于父母之身;广义之孝,是为孝于父母之义。传承父母对己身教育的实质,以及贯彻其实质中蕴藏的内涵是为高于以物质孝于父母之身的大孝。换言之,父母以善行(善念,德行)教化子女,希望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会在其手中泯灭,子女也正只有传承好父母的意志与心性,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即使在父母离开之后,这些东西依旧会以血脉的形式延续下去。我们也依旧以人类的身份继续存活在世间,也正只有这样,在天地间以另外一种形式照看着我们的父母才会欣慰与自豪)。

赏析(君臣关系(略)):

舜以君主身份对待象:

①、远离中央、百姓。

②、剥夺实权。

③、以仁相待(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

舜选择了封侯而不交实权的做法,使其既能不伤及自身与百姓的生活,又能以兄为父来养育弟弟,可谓大善、大智、大孝、大德。

提:舜的近乎于完美的操作,告诉我们,以仁德(泛指儒家思想核心)出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定然能让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两相成全。

小引:哪怕世事不尽人意,如若能够不改其意(德善),即使过程艰辛困苦,然,最终的结局定然是唯美的。人生在世,哪有处处如意之时,只有相信才能创造奇迹。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下)第七节
在此不会像先前的史实赏析与大意赏析合并那样,给大家分析此节内容的现实意义。说明:文中所涉及的篇幅较长的两段对话,分别在《梁惠王上·第一节》与《滕文公下·第一节》中有所涉及,可以自行查阅。说明2:万章首先询问士人与诸侯的关系,在孟子摆明了(老百姓)对于诸侯的立场后,万章又由属臣...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节
此节,齐王面临孟子辞职归乡的问题,而在第十一节中孟子所传达的信息从侧面感觉上来说,是觉得齐王对于孟子不再像先前那样恭敬或是尊重从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措施而已。说明:文中“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其实是希望齐王对孟子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意愿,而并非所谓的谦词或是真实的推辞(因为,在那个时期,若...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
此节承接上节“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之后为“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之“好色”的齐宣王与孟子就“色”所展开的探讨。前半段:孟子以周太公旧事,引出“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来说明当时的男女完全相配对,毋有多于的未成对之人。后半段:以男女配对之事导出职位与责任的配对,若不配对...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三节
说明1:此节内容,即是对王道与霸道的粗略解析。说明了王道所依靠的是——仁义;而霸道所依靠的是——实力(包括各种属性的实力)。其中“王不待大”是最为核心的语句,即,真正能够绵延续传的国度,往往不以实力为第一要素,而是以仁义作为立国之本。浅析1:何为仁义?立国之本的前提是什么?立国...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八节
前言:对于第八节内容来说,最好能够结合第六节与第七节的内容一并来看,这样会更直观、更易懂一些,而最佳的效果就是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这三阶能够直接告诉人们一个(或几个)深刻的生活真谛。赏析:列:第六节: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第七节:孟子曰:“中也养不...

「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⑥
孟子:厌恶在中道中执着于一点的人(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的了)。点:比于只为自己与只为他人更高的是中道而行(中庸),比于中道而行更高的是真正懂得中庸的内涵与实质的人。中庸:并不是善恶美丑、是非对错、成败得失,也不是某个种族、部落、人群、集体。中庸,是整个世界(最完善的世界观)——...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五节
对于这两句俗语来说,无论是大任的内容也好,还是忧患、安乐的实质也罢,其背后仅仅只是“治国”二字的实用而已。在世袭制的基础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祚能够延绵至今,即使拥有完善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安乐意识的完全摒弃,一个国家的国运也会因为世道的变迁而终结。所以,孟子所举出的六人例子,也其实只是...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六节(2)
接上文(淳于髡与孟子的第二问与第二答):问: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译:贤人对国家是这样的没有好处呀?答: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译:不任用贤人就会导致灭亡,想要勉强的支撑都是做不到的。原文:淳于髡只看得表面,在公仪子执政,子柳、子思当大臣的时候,鲁国的国土削减得更...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九节
前言:此节,是成语“一曝十寒”的出处。说明:对于“一曝十寒”而言,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成语字典或是查询百科词条相关的知识点。赏析:实话来说,沿海地区不怎么用“一曝十寒”来比喻一个人一时勤奋一时懒散,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特别是在沿海的南部地区,几乎没有所谓真正的“严寒”时刻(除非直接把花...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三节
前句:此节可以与第二节一起看,第二节是齐王称病召孟子进殿,而孟子亦称病推辞;第三节是齐王想用重金收买孟子,而被孟子拒绝了。孟子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君子的样子,第二节与第三节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为人的道理,真正的君子有其所在的身份与地位,不是清高而是自重;真正的君子有其不能收受的东西(...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万章上的翻译 -
酉沿利舒: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翻译 -
酉沿利舒: 校人烹鱼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少过一会就懒洋洋的了,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万章上 校人烹鱼 译文 -
酉沿利舒: 《孟子》中有一则《校人烹鱼》的故事:有人送一条活鱼给郑国的大夫子产,子产没有将鱼纳为私有,而是交给管理池塘的小官———校人,要他把鱼放养到池塘里.可是,校人把鱼拿走后,不是把鱼放入池塘,而是私下烹煮吃了,却向子产报...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简介 -
酉沿利舒: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
酉沿利舒: 若此句中定有一通假字..."内"字的可能性最大...通"纳"字..与"推"字两动词连用.."之"字则译为"到"....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以意逆志”的什么意思? -
酉沿利舒: 《辞海》(第六版)“以意逆志”词条解释如下: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主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的“意”,理解各不相同.近代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认为“意”为说诗者之意,但说诗者在“以意逆志”时,应贯彻孟子的“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此说较合理.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是孟子本人写的吗? -
酉沿利舒: 错,孟子没当过官,所以不是政治家,只是思想家、教育家.至于《孟子》这本书这个目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另一说为孟子自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论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第三章上有的读后感 -
酉沿利舒: 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孟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
酉沿利舒: ----《孟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

聂拉木县13971686664: 请教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是什么意思 -
酉沿利舒: 原为:君子不欺之以方.《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