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代词要确切翻译吗 例如:是、其、之 是不是有些要有些不要 又该怎样区分 急急急 在线等

作者&投稿:潘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的古文翻译有哪几种?~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替“鱼是快乐的”这件事。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就可以作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作主语,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用在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的前面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名词的前面,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是”和“其”的话一般不用翻译,但有时也可作代词
“之”:1.代词(代具体的人事物)
2.的
3.到,往
4.无意义{(1)音节助词
(2)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和其一般作代词,之可作代词也有“去,往”的意思,翻不翻译要看具体的文章

单独解释时都要翻译(要指出它的用法),在句子里面一般不翻译(做语气时)。 但有例外。如:“之”做代词时,你必须要指出它指代的是什么。


急求~ 文言文中 重要字词解释理解.急急急急急急急
帮助的人:14.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愚公移山文言文中的词语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中的词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文言现象,现注释翻译如下:1、古今异义 。指 :古义是直、一直 ,今义是手指。曾 :古义是连……都 ,今义是曾经 。毛 :古义是草木 ,今义是毛发。阳 :古义是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是太阳。阴 :古义是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是阴天 。

文言文中 “是”作代词只能翻译成这吗?
是的。“是”做代词,只表示近指,相当于“这”、“此”。远指的,用“彼”、“其”、“夫”等。

文言文中 “是”作代词只能翻译成这吗
“是”作代词翻译成“这”以外,还可以翻译成“此”。例如“是日”可以翻译成“此日”。‘是处’可以翻译成‘此处’。

文言文中若的多种翻译及其对应诗句
二、作代词.1、如此、这样.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2、你 [们]、你 [们] 的.例如:(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2)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三、作连词.1、假如、如果.例如:(1)若印数...

翻译文言文中的之的意思
3.再次代词-它,这个。。。如果我没猜错。。。是讲海市蜃楼那篇《山市》(是这个名字吧)?那么之就代海市蜃楼 4.晕,代词-它,这个是童趣吧。。。代癞蛤蟆 5.全是代词啊。。。选择他们中优秀的并学习他(or它?)6.。。。这个吗。。。视整句解释不通而不同。那么。。。语气助词,无实意...

考研英语翻译中,需不需要把代词的具体内容翻译出来,还是就翻译为他(她...
在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英语的指示代词并不一定总是要翻译成汉语的人称代词。原因在于汉语比较少地使用人称代词。在具体语境当中,这些人称代词的意思如果是明确的,一般不用翻译出来。只有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才会用到人称代词,而且用名词指代的情况更多。

我去用文言文词翻译?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我去”在文言文中可能会被翻译为“吾往”或“余适”,其中“吾”和“余”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往”和“适”则表达了前往的动作。在进行这样的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词汇的对应,还需要考虑到语境...

翻译并指出fed(feed)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
这里的feed 是引申意义,比喻雪让小溪充满了水,换句话说,雪“喂养”了小溪。句子的意思是:周围陡峭的山坡被积雪覆盖,这些积雪使两条小溪涨满溪水。溪水流下来,在下面的山谷交汇。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翻译为:的。例:①近塞之...

站前区17665131995: 古文中代词要确切翻译吗 例如:是、其、之 是不是有些要有些不要 又该怎样区分 急急急 在线等 -
刀洁钆双: 是和其一般作代词,之可作代词也有“去,往”的意思,翻不翻译要看具体的文章

站前区17665131995: 如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刀洁钆双: 这是个文言文的用法. 如是:代词,相当于如copy此.是,在文言文里是指示代词,译作此或这. 也: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四种用法,这儿的意思是:用于句末,在一般的陈述句或语气略轻的祈使句感叹句中表示认定,有时可以为“呢”、“呀”、“啊”等. “如是也zhidao”就是“如此啊”“如此呀”“像这样啊”这一类的意思. “如此”的近义词是“这样”、“如斯”、“如许”等.没有反义词.

站前区17665131995: 问一下文言文中“惟…是…”能不能翻译成“把…当做…” -
刀洁钆双: 按照严格的要求,文言文里的“惟”翻译成“只有”、“仅仅”等等.“是”在文言文中是一个代词,一般翻译成“这个”、“这”等等.“惟读书是务”应该翻译成“只有做读书这件事”.所以“惟……是……”应该翻译成“只有……这……”.

站前区17665131995: 古代汉语中的“是” -
刀洁钆双: 古代汉语中的“是”有以下义项:一、作形容词,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例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清· 林觉民《与妻书》二、作代词,意思是“这...

站前区17665131995: 文言文中什么是代词什么是名词? -
刀洁钆双: 文言文的代词、名词和现代汉语的代词、名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在说法上存在不同.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余、吾、尔、汝、之、其”等等,名词就太多了,如“江、河、水、山、石、木、马、上、下、左、由、日、东、南、西、北”,等等.

站前区17665131995: 文言文翻译中遇到成语要不要翻译? -
刀洁钆双: 看情况,这种的必须翻译,翻译要遵守翻译原则,信达雅,4翻译技巧: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

站前区17665131995: 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
刀洁钆双: 第一个问题: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首先要分清代词和副词. 代词就是作为人或事物的代称,与名词有完全相同的语法作用.主要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作定语.而副词是不能充当这些成分的. 以“何”为例,如: ...

站前区17665131995: 初中文言文题目中常考的一些要翻译的词语,比如“之”,“以”等 -
刀洁钆双: 之:1.作代词,根据前后文判断指代的内容 2.作助词,无实意 3.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5.译作“的” 以 意思比较多,根据语句定,像“来、用来、凭借、因为、把”,词性有介词、连词,有时相当于“而”. 其实只要多做一些练习自然就记住了,加油吧!

站前区17665131995: 现代汉语中“你” 古文里怎么翻译 -
刀洁钆双: 汝、女、尔、若、而、乃、你、君、子 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若”、“而”、“乃”.1、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两小儿笑曰:...

站前区17665131995: 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
刀洁钆双: 一般解释为“这”“这样”,极少数情况解释为判断动词“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