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第三段

作者&投稿:韩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屈原列传第三段的知识点~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

这篇课文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mǐ)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第三段如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白话文: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白话文: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地;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白话文: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白话文: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白话文: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赏析: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一次写不完)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留QQ发给你


萧近高的文言文
列传第61 杨洪 石亨 郭登 朱谦 孙镗 范广 卷174 列传第62 史昭 巫凯 许贵 周贤 欧信 王玺 鲁鉴 刘宁 彭清 姜汉 安国 杭雄卷175 列传第63 卫青 董兴 何洪 刘玉 仇钺 神英 曹雄 冯祯 张俊 杨锐 卷176 列传第64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卷177 列传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复 ...

蒙恬列传原文及翻译
《蒙恬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作品原文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

《北史》卷十五 列传第三(2)
时文明太后为王睿造宅,故亦为造甲第。第成,帝、后幸之,率百官文武飨宴焉。使尚书令王睿宣昭,赐丕金印一纽。太后亲造劝戒歌辞以赐群官,丕上疏赞谢。太后令曰:「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君则亡逸于上,臣则履冰于下。若能如此,太平岂难致乎!」及丕妻段氏卒,谥曰恭妃,又特赐丕金券。后例降王爵,封平阳...

晋书,刘琨传第三段的翻译
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刘琨 (晋朝司空、并州刺史)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

求高二下语文课课练<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速度点
第5层(第21自然段):将相和。 这部分写相如面对羞辱而明大义境界高尚而将相和(相如第三件事),也赞美廉颇知过勇改。 2.课文主旨 通过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

史记纪传部分包括什么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王克明字彦昭文言文翻译
4. 求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 里面王克明的一段翻译,急用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王克明》译文:王克明,字彦昭,他的祖先是江西上饶府乐平县人,后来搬到湖州乌程县居住。 王克明是南宋绍兴(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到乾道(乾道九年1173年)年间著名的医生。王克明刚出生时,他的母亲奶很少,很早就喂他吃粥维持生...

《旧唐书》卷八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2)
《旧唐书》卷八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2)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捐精」的筛选条件是什么?星恩文化 2022-08-05 · TA获得超过6426个赞 知道...高力士,字太孙,鲜卑姓段氏,唐朝官员。他的祖先原居于燕然山一带,后来向南迁徙,定居于恒州博野县。高力士十分聪明,年少时就读过《论语》、《孝经》等经典...

史记 刺客列传翻译
史记 刺客列传翻译如最佳答案内容有误,请提交正确答案...提交最佳答案翻译如下:曹沫,鲁国人,以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力。曹沫任鲁国的将军,与齐国交战,第三次失败。鲁庄公害怕,于是献出遂邑之地来和。还认为将。齐桓公答应与鲁国会盟于柯邑。桓公与庄公结盟以后在坛上,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桓公身边的人都...

桃江县13179245506: 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 -
闭琛金周: 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桃江县13179245506: 屈原列传的高中文章 -
闭琛金周: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既绌…楚大困.明年…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我是用手机只能码120字故不能全写,大致已按段落分句

桃江县13179245506: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要全的,完整的 -
闭琛金周: 《屈原列传》 -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

桃江县13179245506: 史记 屈原列传
闭琛金周: 屈原的文章婉约,他的辞体察细微,他的志向远大,他的行为廉洁.所以他称赞事物的芬芳;他的行为廉洁,所以就是死了也不允许疏忽.在污泥中洗浴,像蝉蜕于污秽之中,自身浮游在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上的污垢,食泥土而不染污秽.推测他的志向,可以与日月争辉.

桃江县13179245506: 史记【屈原列传】主要内容.不要原文不要翻译.概括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
闭琛金周:[答案]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屈原列传图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

桃江县13179245506: 《屈原列传》重点句 -
闭琛金周: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

桃江县13179245506: 北京人教版课本高中语文所有古诗词 -
闭琛金周: 我先列一下目录(连接便是背诵诗词了)第一册文言文:1.《邹忌讽齐王纳谏》2.《触龙说赵太后》第3段3.《季氏将伐颛臾》4.《寡人之于国也》5.《劝学》6.《过秦论》最后两段7.《兰亭集序》8.《归去来兮辞》现代文:1.《荷塘...

桃江县13179245506: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到必修四的语文必背课文 -
闭琛金周:[答案] 打字很累, 必修一: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二:赤壁赋(“壬戌之秋”那个)、琵琶行 必修三:陈情表、屈原列传(第3自然段)、氓、行行重行行(推荐背诵)、兰亭集序 必修四: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永遇...

桃江县13179245506: 高中语文必修五必修六要背诵的文言文 -
闭琛金周: 高中语文只有新课标课本有“必修”一说,但只到“必修五”,没有必修六.大纲课本有第六册,但不叫必修六.先按大纲课本给你答案. 第五册:18 齐桓晋文之事,背诵课文最后一段.第六册15 屈原列传(节选),背诵第三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