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近高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移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明史.列传 》的人物姓名

卷113 列传第1 后妃一 卷114 列传第2 后妃二 卷115 列传第3 兴宗孝康皇帝 睿宗兴献皇帝 卷116 列传第4 诸王一 卷117 列传第5 诸王二 卷118 列传第6 诸王三 卷119 列传第7 诸王四 卷120 列传第8 诸王五 卷121 列传第9 公主 卷122 列传第10 郭子兴 韩林儿 卷123 列传第11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卷124 列传第12 扩廓帖木儿 陈友定 把匝剌瓦尔密 卷125 列传第13 徐达 常遇春 卷126 列传第14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 卷127 列传第15 李善长 汪广洋 卷128 列传第16 刘基 宋濂 叶琛 章溢 卷129 列传第17 冯胜 傅友德 廖永忠 杨景 胡美 卷130 列传第18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 胡海 张赫 华高 张铨 何真 卷131 列传第19 顾时 吴桢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 费聚 陆聚 郑遇春 黄彬 叶升 卷132 列传第20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 谢成 李新 卷133 列传第21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耿再成 张德胜 赵德胜 桑世杰 茅成 胡 深 孙兴祖 曹良臣 濮英 卷134 列传第22 何文辉 叶旺 马云 缪大亨 蔡迁 王铭 甯正 金兴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卷135 列传第23 陈遇 叶兑 范常 宋思颜 郭景祥 杨元杲 阮弘道 孔克仁 卷136 列传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卷137 列传第25 刘三吾 安然 吴伯宗 吴沉 桂彦良 宋讷 赵□ 李叔正 刘崧 罗复 仁 孙汝敬 卷138 列传第26 陈修 杨思义 周祯 杨靖 单安仁 薛祥 唐铎 开济 卷139 列传第27 钱唐 韩宜可 萧岐 冯坚 茹太素 李仕鲁 叶伯巨 郑士利 周敬心 王朴 张衡 卷140 列传第28 魏观 陶□仲 刘仕□ 王宗显 王观 道同 卢熙 青文胜 卷141 列传第29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练子宁 茅大芳 卓敬 陈迪 景清 连楹 胡闰 王度 卷142 列传第30 铁铉 暴昭 陈性善 张□ 谢贵 彭二 宋忠 马宣 瞿能 张伦 颜伯 玮 王省 姚善 陈彦回 卷143 列传第31 王艮 廖升 周是修 程本立 黄观 王叔英 黄钺 王良 陈思贤 程通 黄希范 高巍 高贤宁 王□ 周缙 牛景先 卷144 列传第32 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 卷145 列传第33 姚广孝 张玉 朱能 丘福 谭渊 王真 陈亨 卷146 列传第34 张武 陈硅 孟善 郑亨 徐忠 郭亮 赵彝 张信 徐祥 李浚 孙岩 陈 吾乃马之甲 二甲传胪9旭 陈贤 张兴 陈志 王友 卷147 列传第35 解缙 黄淮 胡广 金幼孜 胡俨 卷148 列传第36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卷149 列传第37 蹇义 夏原吉 卷150 列传第38 郁新 赵□ 金忠 李庆 师逵 古朴 陈寿 刘季□ 刘辰 杨砥 虞谦 汤宗 卷151 列传第39 茹_ 严震直 张□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 方宾 吴中 刘观 卷152 列传第40 董伦 仪智 邹济 周述 陈济 王英 钱习礼 周叙 柯潜 孔公恂 卷153 列传第41 宋礼 陈萱 周忱 卷154 列传第42 张辅 黄福 刘俊 陈洽 李彬 柳升 梁铭 王通 卷155 列传第43 宋晟 薛禄 刘荣 朱荣 费□ 谭广 陈怀 蒋贵 任礼 赵安 赵辅 刘 聚 卷156 列传第44 吴允诚 薛斌 吴成 金忠 李英 毛胜 焦礼 毛忠 和勇 罗秉忠 卷157 列传第45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 郑辰 柴车 刘中敷 张凤 周萱 杨鼎 黄镐 胡拱辰 陈俊 林鹗 潘荣 夏时正 卷158 列传第46 黄宗载 顾佐 段民 章敞 吴讷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 黄孔昭 卷159 列传第47 熊概 陈镒 李仪 陈泰 李棠 贾铨 王宇 崔恭 刘孜 李侃 原杰 彭 谊 牟俸 夏埙 高明 杨继宗 卷160 列传第48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罗通 罗绮 张萱 张鹏 李裕 卷161 列传第49 周新 李昌祺 陈士启 应履平 林硕 况钟 陈本深 彭勖 夏时 黄润 玉 杨瓒 刘实 陈选 夏寅 陈壮 张□ 宋端仪 卷162 列传第50 尹昌隆 耿通 戴纶 陈祚 刘球 陈鉴 钟同 章纶 廖庄 倪敬 杨萱 卷163 列传第51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 邢让 林瀚 谢铎 鲁铎 卷164 列传第52 邹缉 弋谦 黄泽 范济 聊让 左鼎 曹凯 刘炜 单宇 张昭 高瑶 卷165 列传第53 陶成 陈敏 丁萱 王得仁 叶祯 伍骥 毛吉 林锦 郭绪 姜昂 卷166 列传第54 韩观 山云 萧授 方瑛 李震 王信 彭伦 欧磐 张佑 卷167 列传第55 曹鼐 邝□ 王佐 孙祥 袁彬 卷168 列传第56 陈循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 刘□ 刘吉 尹直 卷169 列传第57 高谷 胡_ 王直 卷170 列传第58 于谦 卷171 列传第59 王骥 徐有贞 杨善 王越 卷172 列传第60 罗亨信 侯□ 杨宁 王来 孙原贞 朱鉴 杨信民 张骥 马谨 程信 白圭 张瓒 孔镛 邓廷瓒 王轼 刘丙 二甲传胪9卷173 列传第61 杨洪 石亨 郭登 朱谦 孙镗 范广 卷174 列传第62 史昭 巫凯 许贵 周贤 欧信 王玺 鲁鉴 刘宁 彭清 姜汉 安国 杭 雄 卷175 列传第63 卫青 董兴 何洪 刘玉 仇钺 神英 曹雄 冯祯 张俊 杨锐 卷176 列传第64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卷177 列传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复 林聪 叶盛 卷178 列传第66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朱英 秦□ 卷179 列传第67 罗伦 章懋 黄仲昭 庄曰鄄永 邹智 舒芬 卷180 列传第68 张宁 王徽 毛弘 丘弘 李森 魏元 强珍 王瑞 李俊 汪奎 汤鼐 姜 绾 姜洪 曹麟 彭程 庞泮 叶绅 胡献 张弘至 屈伸 王献臣 卷181 列传第69 徐溥 丘浚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王鏊 刘忠 卷182 列传第70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 卷183 列传第71 何乔新 彭韶 周经 耿裕 倪岳 闵硅 戴珊 卷184 列传第72 周洪谟 杨守陈 张元祯 傅瀚 张升 吴宽 傅硅 刘春 吴俨 顾清 刘瑞 卷185 列传第73 李敏 贾俊 黄绂 张悦 _钟 曾鉴 梁景 徐恪 李介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卷186 列传第74 韩文 张敷华 杨守随 许进 雍泰 陈寿 樊莹 熊绣 潘蕃 胡富 张 泰 张鼐 王景 朱钦 卷187 列传第75 何鉴 。

2.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二贺逢圣(傅冠 尹如翁) 南居益(族父企仲(族弟居业 周士朴 吕维祺(弟维祮) 王家祯 焦源溥(兄源清) 李梦辰 宋师襄麻僖 王道纯 田时震朱崇德 崇德子国栋 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

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为诸生,同受知于督学熊尚文。

尚文并奇二生,曰:“熊生,干将、莫邪也;贺生,夏瑚、商琏也。”举于乡。

家贫,就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二人,授翰林编修。

天启间,为洗马。当是时,廷弼已再起经略辽东矣。

广宁之败,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即具草上之。

湖广建魏忠贤生祠,忠贤闻上梁文出逢圣手,大喜,即日诣逢圣。逢圣曰:“误,借衔陋习耳。”

忠贤咈然去。翌日削逢圣籍。

庄烈帝即位,复官,连进秩。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

十一年致政。十四年再入阁。

明年再致政。 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

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

是时,湖广贼大扰。明年春,张献忠连陷蕲、黄,逼江夏。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

如翁去。五月,壬戌晦,贼陷武昌,执逢圣,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

贼来自夏,去以秋云。大吏望衍而祭,有神梦于湖之人,“我守贺相殊苦,汝受而视之,有黑子在其左手,其征是。”

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以冬十一月壬子殓,大吏挥泪而葬之。

初,城之陷也,逢圣载家人以其 句 鹿出墩子,凿其 氐艡,皆溺。贺氏死者,妻危氏,子觐明,子妇曾氏、陈氏,孙三人,次子光明自他所来,凡二十余人。

福王时,赠少傅,谥文忠,祭葬廕子如制。 如翁去,归大冶。

大冶城破,其慷慨而死者,如翁也。 其后有傅冠。

冠,字元甫,进贤人。祖炯,南京刑部尚书。

天启二年,冠举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崇祯十年秋,由礼部右侍郎拜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性简易,有章奏发自御前,冠以为揭帖,援笔判其上。既知误,惶恐引罪,帝即放归。

唐王时,命以原官督师江西。嗜酒,或劾之,乃致仕。

大清下江西,冠走匿门人泰宁汪亨龙家。亨龙执而献之有司,杀之汀州,血渍地,久而犹鲜。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

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企仲,大吉孙,万历八年进士。

以祖母年高,请终养。祖母既殁,授刑部主事。

客寓赀其家,夫妇并殁,企仲呼其子还之。吏部尚书孙丕扬以为贤,调为己属。

历文选郎,擢太仆少卿,进太仆卿。三十年,帝以疾诏免矿税,释系囚,录建言贬斥诸臣。

既而悔之,命矿税如故,余所司议行。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迟数日未奏,企仲请亟罢二人,而敕二部亟如诏奉行。

帝大恚,传谕亟停二事,落企仲一官。给事中萧近高,御史李培、余懋衡亦请信明诏,帝益怒,并夺其俸,且命益重前贬谪官邹元标等罚,欲以钳言者。

诸阁臣力争,乃止。而给事中张凤翔迎帝意,劾企仲他事,遂削籍。

天启初,起太常卿,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师仲父轩,吏部郎中,尝著《通鉴纲目前编》。

师仲至南京礼部尚书。 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

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 留吧二国通闽商。

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湖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舍而之吕宋。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

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 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 留吧。

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

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

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

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

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

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

守履惧,诋兵部郎中王建侯诬己。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

居益疏捄,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

寻叙城守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

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

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

3. 材料二反应了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的经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4. 古代人口对城市的作用

古代城市人口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众多人口的聚居地。

中国的城市出现极早,几乎与中国的历史同样古老。更为重要的是,直至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历代的京城人口数,往往就是整个世界城市的人口最高记录,体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早期城市的规模一般较小,直至春秋时代,城市仍只不过是大小贵族所居住的城堡。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过不断的兼并,列国的疆域日趋扩大,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亦随之增加。

史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注:《战国策·赵策》。)

中国历史所载数量往往是概数,称其万国,未必真的数以万计,说城居者三千家也并非确指。但从上下文来看,此段是想说明战国时代前后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变化,因而距离事实不会太远。

以此而论,则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 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

另据《战国策·齐策》所载著名游说策士苏秦说齐王时所言:“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游说之士所言,当然不免会有些夸张,但面对国君,当不至于信口雌黄。

因而苏秦所言颇可与前引《赵策》相互参证。由此说来,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或几十万当是可信的。

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历代都城及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达四五十万;唐朝长安城估计不少于80万人,鼎盛时期则可能超过100万。

南宋临安城(杭州)“户口蕃息,……城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注:耐得翁:《都城纪盛》,坊院。)其总户数约在30万以上,共有城市人口约150万。

美国学者陈德勒和福克斯在其《三千年来都市的成长》一书中,曾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世界最大城市及其人口规模,从中显示出直到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尽管陈德勒和福克斯书中的一些数字统计未必精当,但也足见中国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

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下册,第933、932 页。)美国华裔学者赵冈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

(注:(美)赵冈等著《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 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 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西方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西欧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2000-5000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

(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无论是就最大城市而言,还是就较次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都相差了大约有20倍之巨。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二、中国封建城市何以形成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原因当然在于中国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交换这一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其规模相对狭小,生产关系上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实现,因而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市场发生依赖关系,自给程度极其有限,故管子曰:“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注:《管子·乘马》。)

事实上,正是基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货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注:《史记·货殖列传》。)导致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商品经济一向极其发达,并由此成为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之一。

吸引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工商业相对于乡村农业而言,具有利润丰厚且获利较快等优势,早在司。

5. 古代人口对城市的作用

古代城市人口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众多人口的聚居地。

中国的城市出现极早,几乎与中国的历史同样古老。更为重要的是,直至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历代的京城人口数,往往就是整个世界城市的人口最高记录,体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早期城市的规模一般较小,直至春秋时代,城市仍只不过是大小贵族所居住的城堡。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过不断的兼并,列国的疆域日趋扩大,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亦随之增加。

史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注:《战国策·赵策》。)

中国历史所载数量往往是概数,称其万国,未必真的数以万计,说城居者三千家也并非确指。但从上下文来看,此段是想说明战国时代前后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变化,因而距离事实不会太远。

以此而论,则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 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

另据《战国策·齐策》所载著名游说策士苏秦说齐王时所言:“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游说之士所言,当然不免会有些夸张,但面对国君,当不至于信口雌黄。

因而苏秦所言颇可与前引《赵策》相互参证。由此说来,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或几十万当是可信的。

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历代都城及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达四五十万;唐朝长安城估计不少于80万人,鼎盛时期则可能超过100万。

南宋临安城(杭州)“户口蕃息,……城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注:耐得翁:《都城纪盛》,坊院。)其总户数约在30万以上,共有城市人口约150万。

美国学者陈德勒和福克斯在其《三千年来都市的成长》一书中,曾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世界最大城市及其人口规模,从中显示出直到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尽管陈德勒和福克斯书中的一些数字统计未必精当,但也足见中国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

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下册,第933、932 页。)美国华裔学者赵冈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

(注:(美)赵冈等著《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 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 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西方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西欧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2000-5000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

(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无论是就最大城市而言,还是就较次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都相差了大约有20倍之巨。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二、中国封建城市何以形成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原因当然在于中国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交换这一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其规模相对狭小,生产关系上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实现,因而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市场发生依赖关系,自给程度极其有限,故管子曰:“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注:《管子·乘马》。)

事实上,正是基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货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注:《史记·货殖列传》。)导致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商品经济一向极其发达,并由此成为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之一。

吸引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工商业相对于乡村农业而言,具有利润丰厚且获利较快等优势,早在司马迁。

6. 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高中课文所有的文言文
醉翁亭记(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身高文言文
1. 我身高1米六用文言文翻译 鄙人身长近五尺。今三尺等于一米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人教版高中课本文言文
(寒蝉凄切)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12、苏武传(班固)13、张衡传(范晔) 如果只要单纯的文言文,那就去掉诗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翻译: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过了一会儿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1 司马迁与《史记》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

高中文言文300字左右
1. 来篇300字左右的文言文自传~(本人高中学生)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

春考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是一个习惯的问题,看看古书,刚开始会觉得很晦涩,看多了其实常用的就那么些,而且文言文其实是古人的一种书面文体,实际使用的语言并不是文言文,因而就产生了固定的习惯用法与用词,至于辅导书,资料包确实不错,但是付出的时间成本很高,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 高中文言文全解 《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高...

高中语文文言文txt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5. 高中文言文大全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

经典文言文大全高中
(诵读)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

高中文言文
2017-12-02 高中学过的文言文有哪些? 378 2012-07-14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要全的!! 141 2017-12-16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 1 2008-09-20 高中文言文 35 2017-12-02 高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诗都有哪些? 58 2013-11-19 高中文言文 4 2009-02-04 高中文言文~~~ 62 2013-09-04 高中语文...

永寿县17070178239: 萧近高 - 搜狗百科
易甄彤可: 原文:天镜圆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 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

永寿县17070178239: 《虎与刺猬》的文言文的解释? -
易甄彤可: 虎与刺猬(1)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2),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3),乃侧身语云:“旦来遭(4...

永寿县17070178239: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是哪篇文言文中的 -
易甄彤可: 出自:《王安石待客》作品原文:《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

永寿县17070178239: 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
易甄彤可: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

永寿县17070178239: 喜儿曰从台可以望月即在地面之上铁可以充值形儿出其后稍制定也翻译文言文 -
易甄彤可: 喜儿曰从台可以望月即在地面之上铁可以充值形儿出其后稍制定也 喜儿是从台可以看月亮就在地面上的铁可以充当价值形儿出来以后逐渐确定了

永寿县17070178239: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请求这古文的翻译 -
易甄彤可:[答案] 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 《汉书·苏武传》

永寿县17070178239: 有时候一专注就会忘了冷 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
易甄彤可: 想弄明白“有时候一专注就会忘了冷”用文言文怎么翻译,最好先弄清楚其中的每个词语可以用文言文中的什么词语来替代.“有时候”,文言词语可以用“或”.“一专注”,文言词语可以用“神聚”.“就会”,文言词语可以用“即”.“忘了”,文言词语可以用“遗”.“冷”,文言词语可以用“寒”.“有时候一专注就会忘了冷”用文言文可以这样翻译:或神聚即遗寒也.

永寿县17070178239: 温暖的秋风吹来地上树上的叶子洒向天空用古文言文? -
易甄彤可: 要把“温暖的秋风吹来地上树上的叶子洒向天空”改成文言文,可以这样改:“温暖的秋风”用文言词语可以是“温秋之风”.“吹来”用文言词语可以意译为“劲”.“地上树上的叶子”可以意译为“根稍之片”.“洒向天空”用文言词语可以是“腾”.“温暖的秋风吹来,地上树上的叶子洒向天空”用古文言文可以这样说:温秋之风劲,根稍之片腾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