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说的文言文现象

作者&投稿:亥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日喻说 苏轼 文言文阅读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编辑本段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2. 读了“日喻”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 文章一开头就像讲故事。作者说起一个盲人不识太阳。一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太阳,就向有眼的人打听。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以这个比方向盲人解释,本不算错;可是比喻总是蹩脚的,打比方的人没有考虑到铜盘有声音而太阳没有声音。“扣盘而得其声”,盲人一敲盘子就听到了声音。过了一天,听见钟响,他以为是太阳响了。又有人告诉他:太阳是有光的,正像蜡烛一样,也是有光的。这个解释也并不算错,可是忘记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扪烛而得其形”,心想太阳大概是长的。过了一天,他拿到一只“龠”,发现也是长的,他想,这大概是太阳了。这是作者打的头一个比喻。下面接着说太阳和钟、龠相差也太远了。然而盲人却不知道它们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对“道”了解不足,与一个不知道太阳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说相差无几。如果让一个通达事理的人(“达者”)讲给他听,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诱导启发,恐怕也不比用盘子和蜡烛来解释太阳强多少,因为打比方总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作者下结论说:“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这是说,当时一般谈论“道”的人,谁也没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硬给起个名字,说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连看也没看见,只是凭空瞎猜,这都是不动脑筋,专门依赖别人所发生的毛病。

满意请采纳

3. 关于语文古文《日喻》的问题:一词多义,请复制后,分别作答

苏轼《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是日也。或告之曰“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蘥以为日也。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之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耶,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或:有的人。

为:当做。

之:代词,指代他。

之:助词,的。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他日:[以后的}一天

异:差异。

扣:敲击。

钟:乐器名,击打而发声。

以:因为

达:通达

于:连词,无意义。

扪:摸。

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道:事理,规律。

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苟:随便。

道:规律。

务:致力,从事。

声律:指诗赋的声韵、格律。

经术:儒家的思想理论。

4. 日喻 节选 文言文阅读答案

南方多没人。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并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 (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

2.从“涉”到“ ”到“ ”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 ”。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名话的大意是…………( )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被水淹没的。

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 。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 是一个()句,大意可译成 。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 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

3.b 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被水淹没的。” 5.反问句,可译成【“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 】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2)第四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唯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一点2分,共4分)

小题5:(1) 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没有超过用盘与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虽”“巧譬善导”“过”各1分,句意1分。

(2) “善于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或: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被敌人所招致。“致”、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1分。

(3)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以”、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B.达,多义词,这里是知道、明白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赵国;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介词,翻译为“从”;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需在读懂文言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本题材料选自阅读原文,加之题型为选择题,比划线断句难度小些,符合高二学生实际。文意理解参见下面“参考译文”相关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明确了本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解答时就是在文中找出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的地方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点出即可。文中开头和第四段两次运用此法,皆属类比论证。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龠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也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读书人所学繁杂,却没有专心致志地探索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求孔孟之道,却不致力于其他学问。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6. 文言文《日喻》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7. 日喻说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8. 《日喻说》原文解释.

原文: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注释:

【注释】:

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




比喻文言文
1. 古人有哪些比喻写的文言文 1、“峰极危者来,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中的“猿挂蛇行”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2、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

比喻论证文言文
1.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A2.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两人都用水比喻人性,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水流不分向东向西一样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性如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因此人性没有不善。1.A(不是“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很不稳定特性”)2.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孟子说:“人性之善也,...

日喻说的文言文现象
1. 日喻说 苏轼 文言文阅读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

文言文中的比喻句是怎么回事?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①神情与苏、黄不属。【打比方】 (打比...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日喻说文言文注释 ①眇(miǎo):目盲。②扣:敲打。③扪(mén):用手摸。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⑤揣:摸 ⑥譬:比喻。⑦相:形容,比喻。⑧卒:终于,终究。⑨欤:吗,助词,表疑问。⑩没:能潜水。涉:涉水,指徒步涉水。日喻说寓意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喻的意思:比方:比~。譬~;明白,了解:不言而~。家~户晓;说明,使人了解:晓~。~之以理;姓。喻的详细解释 1、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2、同本义 喻,告也。——《广雅》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
日喻说的文章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下面是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原文: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文言文的文言现象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

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语文常识中 什么是设喻了 ,初中课文文言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中那...
所谓“设喻”,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它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易懂。《邹》中用的不是设喻,而是类比。类比说理则是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的某些相同点进行比较,用已知事物的特点,推论出另一事物也会有某种特点。邹忌与徐公比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金阳县13495562273: 文言文日喻的说理特点 -
越湛回生: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形象,通俗,使观点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金阳县13495562273: 日喻 节选 阅读答案 -
越湛回生: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

金阳县13495562273: 读了“日喻”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越湛回生: 启示: 文章一开头就像讲故事.作者说起一个盲人不识太阳.一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太阳,就向有眼的人打听.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以这个比方向盲人解释,本不算错;可是比喻总是蹩脚的,打比方的人没有考虑到铜盘有声音而太阳...

金阳县13495562273: 日喻 文言文,做题 -
越湛回生: 1 或:有的. 扪:摸. 形:形状. 揣:chuai(三声),摸索而揣度. 以:因为.2 译为:抽象的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3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4 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吧 . 希望有帮助.

金阳县13495562273: 《日喻》的意思 -
越湛回生: 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乏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译文:有一个天生的瞎子不知道太阳的样子,去问眼好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就以为太阳呢.又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好像蜡烛.”他摸摸蜡烛,晓得了蜡烛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呢.

金阳县13495562273: 日喻 节选 文言文阅读答案 -
越湛回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并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

金阳县13495562273: 文言文 梁君出猎得善言 宋濂正直 日喻 的完全解释 -
越湛回生: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

金阳县13495562273: 谁能给我文言文<<日喻>>翻译? -
越湛回生: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金阳县13495562273: 文言文 日喻 根据上下文,推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越湛回生: 游泳;浮在水面;潜水潜水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整天都在水里停留 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求能潜在水里的原因.

金阳县13495562273: 苏轼《日喻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越湛回生:[答案] 日喻说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