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外境就是识的对境?

作者&投稿:云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见清水,鬼见脓血。怎样运用唯识三类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的知识来解释?~

这个所见我不建议用唯识宗进行解释,因为唯识宗主要是通过找到众多识性之间的心性关系进行修证,而并没有侧重研究六道轮回的因果显现。
比方说我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房宫之中,对于唯识宗可以解释此房宫为性境,但是说到因果,为什么我们居住在这里?比如为什么我们居住在娑婆苦海,阿弥陀佛居住在极乐世界,弥勒菩萨居住在兜率天?因为这个问题是因缘果报这方面来研究的。
某些饿鬼道的众生对于诸多饮食无法摄受,这是他们过去业行的一种果报的呈现,而想要彻底穷极研究因果的本末究竟,可能只有成佛才能彻底弄明白。
好好念佛,研究唯识宗要有一位好老师,一个好徒弟才能研究得好,并且证悟,佛法不是研究一下就能成功的,和世间的学问不同,佛法的信解行证是站在三界五蕴的层次上的,想要证悟需要有因缘,有戒定慧,最基本的证悟初果也需要破身见,建议您老实念佛。
好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证得无量寿,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做阿惟越致菩萨,好好念佛求生净土!

只有内识 无诸外境 这是佛家唯识宗的主要思想。其实唯识宗,到最后连内识也要空掉。 意思说: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八识(阿赖耶识)变现的,不是真实有的,外境是个假象。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量理宝藏论>中萨迦班智达给外境下的定义就是“识的对境”,论中是说“境之定义识了别”。这个定义是共许的,即使是因明前派也是这么认为的啊。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字面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并不需要进一步解释啊。比如说你看见瓶子这个外境,而这个瓶子是你眼识的对境。你是不是要问为什么说“所量唯一是自相”啊
最好你说出你认为这句话本身的错误,或自己的观点这样好回答点。
真正的外境早在前一刹那灭尽
是指你下一刹那所看到的外境并不是你前一刹那所看到的,因为外境是无常的,刹那变化的.比如说前一刹那的你不是后一刹那的你.前一刹那灭后一刹那生.

除开心识能找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外境吗?
认知外境不都是唯有通过识——
如果眼睛没看到,能知道颜色形状吗?耳朵没听到,能知道声音吗?鼻子没闻到,能嗅到味道吗……?
因为有识才能了知外境,这不就是“境之法相识所知”吗?

所谓的识就是和外境有同样形象的自明自知,比如说看到什么东西,其实看到的不过是识,真正的外境早在前一刹那灭尽...

我觉得处境是表象,识应该是本性吧

没看头


《佛教十三经》读书笔记一
《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是从“扫外相、破心执”的角度去说“空”。有宗在否定外境外法的客观性方面与空宗没有分歧,差别仅在于:有宗虽然主张“外境非有”,但又认为“内识非...

五蕴中的识,是指从眼识至阿赖耶识等八课吗?
心法就是八识,又称心王。 请看下去,慢慢解释 什么是“五蕴”呢?“五蕴”换言之就是“身心”,“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是蕴集、积集(集合)之义;我们众生把此身看作“一个”东西,且觉得这个东西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金刚经》里面称为“一合相”,就是“一大集合、不可分割”之义。

佛教中的五蕴和四大指的是什么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四大这分别是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指的是什么
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七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

窥基的佛学思想
窥基总结说,经典中的这些说法,都是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也就是,六道众生“所观”之“境”都是“唯识”。窥基又说“诸教中就义随机,于境唯识种种异说。”窥基将经典对于“境唯识”的教说归纳为六类。第一类“依所执以辨唯识”。此以《楞伽经》所说为代表,窥基总结说:“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现...

第六识是怎么产生的
认识的形成依赖于内在的根和外在的缘(即境,或尘)。例如,要认识一件物品,必须借助眼睛(根)去观察红色帘子(尘)这一外境,意识(识)才会产生,辨识它是红色的,以及它的用途。单独一根或一尘是无法产生认识作用的。没有外境的刺激,眼根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认识。当眼根对色尘(即外境)作出...

请问要如何正确的理解唯识的「所缘缘义」呢?
总结来说,陈那的所缘缘义理论揭示了五识与外境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内在色在识中的重要作用。它教导我们,理解唯识的关键在于识的功能与内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非执着于外在的实体。这一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的哲学观念转化为直观的逻辑分析,使我们对意识与世界的交互有了更深的理解。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用大师的话来说, “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都是脆弱虚空的东西。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

境缘相佳是什么意思?
1. 境缘相佳是一个佛教术语,源自唯识学派。它指的是外境与心识之间的关系,其中“境”指的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感觉对象。2. 在佛教中,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对象的存在,相应的感官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将无法产生。因此,外境成为感官识生起的重要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境...

佛教名词阐述:什么是“有分识”
‘有分’为所缘(境,认识对象)所断,诸识齐醒,是为‘引发’,以眼识‘见’,或耳鼻舌及身识等,乃定何识能触所缘。‘等寻求’时,所缘于识,现为外境。‘等贯彻’时,以过去力予以谛审。既定其物,乃为‘安立’。是时心识乃起作用,此为‘势用’。作用余力及于有分,入而潜伏,乃为‘返缘’。毗提既尽,...

华容区18312361799: 三界唯心,诸法唯识.是故无外境 -
严胜赫赛: 阿弥陀佛!“三界唯心,诸法唯识.是故无外境.”也就是说“唯识,无外境.”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外境”是什么呢?这里,我们要先许可“境”的存在,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就称为“境”.那这不是“外境”又是什么呢?难道是“...

华容区18312361799: 唯识里的“识”是低于四大种的么?四大种由“识”所造? -
严胜赫赛: 他们说宇宙现象一切外境都只是识所变现的,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外境没有实体,就叫唯识,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关于识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之分,因能变者,即种子生起八识之变;果能变者,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而有万有现象.

华容区18312361799: 佛教里的“内因外缘”的内因指的是什么?是不是物质? -
严胜赫赛: 内因,就是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比如说,你想造一艘船,那么你的这个想法就是内因.然后,你才会去向外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向外寻找的这些材料就是外缘)去组建建造这艘船!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一切唯心造!如果,你不想.那么就不会有船之类的东西出现,就是因为你的一个起心动念,所以才会有的后面的种种事情!如果,得不到哪些所需要的造船的材料,那么你就会痛苦,纠结,烦恼等等.这就是痛苦的根源!希望,您能够明白!阿弥陀佛!

华容区18312361799: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
严胜赫赛: 有的,受、想、行、识对应感受,思想,行为,识别机制等.但是显然佛教分的更全面,感受有五种,快乐的感受,喜,苦的感受,忧愁的感受,舍(不苦不乐)五种,这些感受有的生命体具有,有的不具有的.思想是分开的 思是所谓的意志...

华容区18312361799: 什么是唯识五境 -
严胜赫赛: 五种唯识 在中的 解释:法相宗之慈恩,将诸经论所说唯识之文义总摄为五种,即:(一)境唯识,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毘达磨经说「一处四见」之喻即是.(二)教唯识,就能诠之言教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即楞伽、华严、深...

华容区18312361799: 佛学(教)中六识取境四因是什么意思 -
严胜赫赛: 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着,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三、境界力:谓识所缘境界,或极可意,或极特殊,则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四、数习力:数习力就是习惯力,如果识于某种境界,已极谙悉,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马路,听到汽车声,自然提高警觉.

华容区18312361799: 唯识宗的观点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作用唯识宗观点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作
严胜赫赛: 唯识宗主“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在原始佛教那里,“识”... 其认识的结果以及灌注其中的心理感受,又不能不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印痕. 这就是...

华容区18312361799: 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严胜赫赛: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一、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

华容区18312361799: 只有内识 无诸外境 什么意思? -
严胜赫赛: 只有内识 无诸外境 这是佛家唯识宗的主要思想.其实唯识宗,到最后连内识也要空掉. 意思说: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八识(阿赖耶识)变现的,不是真实有的,外境是个假象.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华容区18312361799: 心经里的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
严胜赫赛: “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即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