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指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紫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放宽宗教政策促进佛教繁荣~

  6月26日,中国山西五台山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新社7月9日报道《中国放宽宗教政策促进佛教繁荣》,摘要如下:


  寺庙内香火旺盛,大殿里信徒济济,僧侣们云游四海扬法。在无神论政策实施数十年后,佛教开始大规模回归中国。

  佛教的复苏在五台山最为明显。位于北京西南300公里,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寺庙群遍布山麓。

  云游僧释法师对法新社记者说:“此乃佛教圣地,中国各地僧尼都想来此研习佛法。”

  “文革”结束,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趋浓厚。而在“文革”期间,宗教信仰基本被禁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允许宗教发展,尽管仍有许多框框。

  6月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举有望给这座拥有中国最古老佛经的圣山带来更多游客。

  目前,五台山共有53座僧尼修行寺庙,另外还有150多座寺庙的遗址分散在山坡或偏远的山顶。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可以追溯到佛教从印度传至中国的一世纪。

  五台山佛教协会发言人仪波(音)说:“20年前,我们刚刚从‘文革’中复苏,这里的僧众只有几百人。从那以后,佛教一直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僧人云集五台山,从1000到2000,继而增至3000。3年前,僧众数量达到5000。”

  根据政府统计数据,2008年共有280万游客来五台山,创收14亿元。预计今年游客将突破310万。

“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教,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来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门”:专指以心传心之禅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释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论和方法。

西方文化传入之后,因翻译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达;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必有一个超越凡人得“神圣”,以信仰、崇拜神圣而得到“财富”、“安乐”、“救赎”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证“佛的教诲”,不是人对佛的“信仰、义务和崇拜”;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无非“净染有别”;若随佛学,必定成佛。云何对身外强行建立的“神圣”进行 “信仰、义务和崇拜”?拜佛是礼敬前行者、导师,是对德高尊长的敬重,让自己永远与佛相应。这个与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质的区别。

如上而论,可以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秘密,说明真相并教以成佛的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七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
它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
前五识眼、耳、鼻、舌、触(身)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称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八识后话
"唯我独尊"中的"我"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实质上是同一个阿赖耶识。"见心指性,见性成佛",这里的"心"代表第七识,"性"则是指第八识,即真如之性,它超越了自我,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源。在佛教文献中,阿赖耶识也被视为第九识——"阿摩罗识",它象征着清净无垢的本心,是诸...

《八识规矩颂学记》
因为凡夫都执着于实我实法,说到心的时候,也会妄执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因此唯识家就将一心分析为八识,来破除凡夫的执着。前五识就很浅显: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五识,六根对六尘生六识,这个都是比较浅显、容易懂的。 眼识是依于眼根缘色尘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也就是我们的视觉作...

佛教说的八识,成佛了以后还有八识吗?
成佛后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贪嗔痴主要是第六识、第七识产生的。所谓:“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位上就可以转识;前五识、第八识则在果位上圆满。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
依他起自性指一切法无自性,只是依因缘而现起。圆成实自性指真如法性,是不生不灭的。4. 转识成智:这是唯识学中成佛理论的核心。八识转变成四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这是通过舍弃有漏的八识,得到无漏的四智。唯识宗...

请教一个关于佛教中“八识”的问题。
“觉察”和“反思”,还是应属第六识的。第七识,相当于潜意识。后一个问题,因佛法的法门不同,是有不同答案的。唯识学有一句话: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转一位大德的解释如下:其实唯识还是不离教下的范畴,所言五八六七果因转,这是教下次第的功夫,六祖不可能把教下次第的功夫拿到禅宗来说...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第八识心体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本际、实际、真如、如、我……等无量名,是佛法的实相心,《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如来藏。此心配合自己所出生之七转识,则能直接、间接、辗转...

第六识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学习唯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甚深及甚深”之处。而“八识心王”是唯识学最基本的知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对“八识心王”的简要说明:1. 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把账开。这首偈子意味着,八识心王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被称为八个兄弟共一胎...

心识如何生
问:心识如何生?正如法师答:在唯识学中,所谓心识,有时是指同一名称,如八识又称八心王。心即是识,识即是心。但有时又表达不同的概念,如第八阿赖耶识称心,第七末那识称意,前六识统称为识。依唯识学说法,心识是由根、尘和合而生起。但是,修行成就者,可以不依根而现,依托八识就可以见...

请问佛教里说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阿赖耶识(梵文:,音译ālaya-vij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人间有情具足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和意根(又名末那)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又名如来藏...

请问`~业力成熟、八识心王、意根` 是什么意思?
嗔怒,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无明情绪;有嗔怒习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无明怒火,随时都准备要发泄,而导致这嗔怒脾气的,是由“业力”(前世)和“习气”或“个性”相互招感所致,当“因”“缘”具足,由嗔怒造成的恶报,就加速形成了业力成熟。 二、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教八识都是什么 -
平娜清热: 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 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 阿赖耶识.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教第八识是什么 -
平娜清热: 佛教八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佛家所说八识般包括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 香奥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识叫污染识;...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
平娜清热: 第八识心体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本际、实际、真如、如、我……等无量名,是佛法的实相心,《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如来...

城东区19687676009: 八识是什么? -
平娜清热: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经中的第八识是什么? -
平娜清热: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教 八识是什么意识 -
平娜清热: 每一个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前五识 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第六识...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教的第八识阿奈耶识 -
平娜清热: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ālayavijñāna),大乘佛教术语,意译为“藏识”,为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 阿赖耶是语根 ālaya 的衍生语,意思就是“收藏”,出于《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劝请品·第十九》中的一句话:“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此文同巴利S.vol-1p.136的:“Alayarama kho panayam paja alayarata alayasamudita·”将此句译为中文,就是:“又彼诸人是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悦阿赖耶.”

城东区19687676009: 何为八识??? -
平娜清热: 【八识】(名数)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

城东区19687676009: 佛经里所说的人有八识分别是 -
平娜清热: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是: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意识.前五...

城东区19687676009: 请问,佛教中的八识为? -
平娜清热: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