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赏析

作者&投稿:尔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示儿》和《梅岭三章》中各选一句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 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 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 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 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 诗。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 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 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 取义成仁 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参考资料:http://www.sznx.gd.cn/city/xcgs/html/2005-11-08/1391.html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 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 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 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 诗。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 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 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 取义成仁 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陈毅将军《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 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 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 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 诗。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 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 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 取义成仁 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诗。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意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 取义成仁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创业艰难百战多全诗,形容艰苦创业的诗句
1.原文:梅岭三章,作者,陈毅,现代。2.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3.此去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4.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5.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7.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8. 赏析: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

梅岭三章意象特点
该文章的意象特点是日出、雪景、洪崖。《梅岭三章》梅岭三章是一部历史上著名的综述性文章,意象特点是梅岭的日出、雪景、洪崖三个题材,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梅岭三章》在表现形式上,三章是由三幅梅岭山水画构成的,通过对梅岭日出、雪景和洪崖的形象表现,画家以其独特的笔法表达了自...

《梅岭三章》和《示儿》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不同点: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

陈毅《诗三首》是哪三首
陈毅《梅岭三章》《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

梅岭三章三首诗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诗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困难斗其乐无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梅岭三章》和短诗五首的体裁区别
通过示范,教会学生赏析适合的方法,学生自学自讲,强化指导。三、教学设计(一)《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初读感知活动:自读→齐读→指读→分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了解大意2.精读分析活动:分析意象,说说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3.品读赏析活动:默读诗歌,找出...

《梅岭三章》说课稿
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

陈毅的《梅岭三章》翻译
1936年冬,梅山被包围,我受伤潜伏在树丛草莽中20多天,担心不能脱险,写下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突围出去。 今天要砍头了想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此次去阴间召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

梅岭三章雨中来的大江歌罢调东头有什么异同
革命先辈战斗诗词赏析:《大江歌罢掉头东》,1917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国势日危。有识之士纷纷留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这年9月,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后,怀着救国济世的志向东渡日本,此诗即作于出国前夕。诗作以“大江歌罢”起篇,极状如虹之气势、万丈之豪情。二三句用“邃密”“济世穷”和“面壁...

关于战争的诗句及翻译(战争的诗句有解释)
陈毅《梅岭三章》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 1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要关于战争的诗句和解释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分别表现了什么精神每章分别表现了什么 -
韩璐复方:[答案] 第一章表现了作者回忆艰难历程,蹈死不顾,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表现了作者义无反顾,对革命胜利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第三章表现了作者取义成仁,追求自由,忠诚革命的人格.

华阴市15099493953: 从梅岭三章感受到了什么? -
韩璐复方:[答案] 我们读《梅岭三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冲天的浩然之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激荡心中的革命豪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是从一位无产阶级英雄的情感的心河中流出来的.要做革命诗,首先必须做...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和英雄气概.从哪里看出?你喜欢当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读了梅林三章,你想到了什么? -
韩璐复方:[答案] 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读了梅林三章,你想到了南方三...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第一首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
韩璐复方:[答案] 第一章 内容概括: 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 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表现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 内容概括: 诗人投身革命...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 -
韩璐复方:[答案] 小序的作用: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留衣底是为了(死后留个纪念)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 章的原意是(章节 )这里是(首)的意思,三章即(3首). 召集,斩杀消灭,纷...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这三首诗表现了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韩璐复方: 战争的荣光已经远逝,硝烟也不再弥漫, 战士的魂灵已经飞升,将军也解甲归田; 高大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些人的名字, 他们的名字曾使他们的敌人胆寒. 夕阳下,尖耸的...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运用了什么写法? -
韩璐复方:[答案]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

华阴市15099493953: 梅岭三章意象分别代表什么? -
韩璐复方: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

华阴市15099493953: 阅读分析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1.这是陈毅同志《梅岭三章》诗前的________.2.从中我们... -
韩璐复方:[选项] A. 红军大部队赶来援助,得以打退敌人进攻,梅山解围; B. 敌人多次搜山,一无所获,只好撤走了之,梅山解围; C. “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忙,顾不了梅山. D. 红军留守打游击的队伍,日益壮大,敌人不敢进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