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翻译

作者&投稿:阳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管仲论 译文~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以下是《史记.管晏列传》的全译,自己根据需要选摘: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管仲病了,齐桓公问他谁能替他担任宰相。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会推荐天下的贤人来回答。但他说的只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做事不合人情,不可对他们亲近。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也称齐威公)真的不会任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好多年了,也应该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喜欢声乐(音乐从不在耳边停止)、美色(美色从不在眼前消失),如果没有这三个人齐桓公的欲望就实现不了。他之所以起初没有任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哪一天管仲死了,着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临死的话可以规范齐桓公的行为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怕的是没有了管仲。管仲在,这三人,就是三个匹夫。否则,天下难道还缺少这三种人吗?就算齐桓公听从了管仲,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人,管仲能够全部铲除吗?唉!管仲真是不懂得治国的根本啊。趁着齐桓公的询问,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就算管仲死了,而齐国依然还有和管仲一样的人在。还担心那三人什么?不向齐桓公说都没事。

以下是《史记.管晏列传》的全译,自己根据需要选摘: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管仲病了,齐桓公问他谁能替他担任宰相。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会推荐天下的贤人来回答。但他说的只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做事不合人情,不可对他们亲近。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也称齐威公)真的不会任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好多年了,也应该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喜欢声乐(音乐从不在耳边停止)、美色(美色从不在眼前消失),如果没有这三个人齐桓公的欲望就实现不了。他之所以起初没有任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哪一天管仲死了,着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临死的话可以规范齐桓公的行为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怕的是没有了管仲。管仲在,这三人,就是三个匹夫。否则,天下难道还缺少这三种人吗?就算齐桓公听从了管仲,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人,管仲能够全部铲除吗?唉!管仲真是不懂得治国的根本啊。趁着齐桓公的询问,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就算管仲死了,而齐国依然还有和管仲一样的人在。还担心那三人什么?不向齐桓公说都没事。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翻译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典论·论文》译文:文人互相轻视,...

仲由负米文言文和翻译
5. 《负米养亲》 的译文 话说周朝的时候,又有一个道德极好的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他家里非常贫穷。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藿一类的野菜。因为奉养父母的原故,每每出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负米回来。等到父母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去游历;到楚国时,因为楚王敬慕他的学问...

谁有《鲁仲连义不帝秦》全文的译文?
翻译: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看见仆人吗?十个人随从(侍奉)一个人,难道是力气不如、智力不如吗?(不是)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那么魏(梁)国对于秦国,如同是仆人吗?”辛垣衍说:“是的。”鲁仲连说:“那么我将让秦王把魏(梁)王剁成肉酱来烹煮。”辛垣衍很不高兴地说:“哼!也太过分啦,先生你说说...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颜何字冉。狄黑字皙。邦巽字子敛。孔忠。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葴字子上。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宋史朱熹传原文及翻译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大子与之进论访白鹿洞书院址奏复其旧为《学规》倪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

文心雕龙・正纬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正纬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正纬原文及翻译 正纬 作者:刘勰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文隐,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晰,而《钩》、《谶》葳蕤。按经验...

李斯论 翻译
是君子的人出来入仕,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将有贤能的人隐瞒起来的,小人出来入仕,不论他是否有学问,即使有学问的人,必须是顺着国君的意志行事,即使背离了道德道义,整日忙碌、关注自己私人得失,而在朝廷上沽名钓誉、夸夸其谈,明明知道国君的行为偏离却怂恿国君,认为即使天下的人来反对我而不能拿...

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请进
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在早期的日本文学翻译活动中,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这一时期,除政治小说外,家庭小说、...

如何翻译《史记》这一段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

正反文言文
3. 【宋史列传卷341第一百文言文王存字正仲的翻译】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辞别亲人去江西跟从老师学习,五年才回来.当时的学者正崇尚雕琢文字,他独自做了几十篇古文,乡老先生看了,自以为不如他.庆历六年,考中进士,调任嘉兴主簿,擢升上虞县令.豪族杀人,很久没有...

临湘市18475536154: 管仲论“天”的翻译是什么?原文: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 -
习俗瑙瑞:[答案]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

临湘市18475536154: 管仲论(苏洵)翻译我要的是苏洵的《管仲论》的翻译,不是苏轼的,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
习俗瑙瑞:[答案] 谈到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那必定有其成功的起因;祸患的出现,并不是出现在发生之日,也必定有形成的预兆.因此,齐国的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说由于鲍叔牙;到齐国发生了内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

临湘市18475536154: 翻译管仲论中 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
习俗瑙瑞:[答案] 文言文翻译为:他们三个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是谁重用的他们呢,是你齐桓公呀. 英语翻译为: That is solid disorderly person, with Gu, Wei Gong

临湘市18475536154: 管仲论社鼠翻译 -
习俗瑙瑞: 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啦!”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缘故.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人民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而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许多大臣官吏都把他们当做祸害.官吏不诛罚,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临湘市18475536154: 文言文《孔子论管仲》的翻译 -
习俗瑙瑞: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二、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

临湘市18475536154: 管仲论“天”的翻译是什么? -
习俗瑙瑞: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不灭亡的,从来就没有过.

临湘市18475536154: 管仲论 - 搜狗百科
习俗瑙瑞: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

临湘市18475536154: 请教意思: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宋)苏洵《管仲论》 -
习俗瑙瑞:[答案] 圣贤之人不会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是他会为国家的兴衰而忧虑!

临湘市18475536154: 管仲故事文言文翻译 -
习俗瑙瑞: 1.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