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论 翻译

作者&投稿:匡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斯论的翻译~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lisi write 我还真不知道 呵呵 只能乱蒙啦

苏东坡认为李斯是利用了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秦天下大乱也不能全部归咎于李斯,李斯也未必用他所学的荀子的理论来治理秦。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孝公得到商鞅来治理秦国,商鞅让孝公废黜了《诗》、《书》等儒家典籍,而采用法家的治国理念,设置了连坐的刑法,禁止民众和世族官僚的随意迁移。因为秦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秦国用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迅速的繁荣了几代,终于在秦始皇的时候,兼并了其他的诸侯国,统一了中国。在秦始皇的时候,只是沿用了商鞅的治国理念而已,即使李斯在将其推广,只是注重了这个治国理念的好处,终于导致了秦国的祸乱,即使李斯说明了这个治国理念的坏处,秦始皇也固执的不厌其烦的实行原来的治国理念。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秦是从刻薄少恩和严峻的立法中获得利益的,他后来的君主就认为这个治国理念是最好的方法。李斯为了得到像张吾那样的宠幸,就开始揣摩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理。李斯鸠全部抛弃了荀卿的学说而用法家商鞅的治国理念来治理秦国。李斯废黜了秦三代先王的仁政的措施,一切以自己的意志治国,焚书坑儒,而崇尚厉法治国。李斯并没有按照原先自己所学的理论来治理秦国,只是顺着当时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时代趋势来治理国家。假如李斯不是在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时代的话,也没有李斯后来的治国方式,说明李斯并不是不仁,也是形式所趋罢了。
是君子的人出来入仕,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将有贤能的人隐瞒起来的,小人出来入仕,不论他是否有学问,即使有学问的人,必须是顺着国君的意志行事,即使背离了道德道义,整日忙碌、关注自己私人得失,而在朝廷上沽名钓誉、夸夸其谈,明明知道国君的行为偏离却怂恿国君,认为即使天下的人来反对我而不能拿国君怎么样,而不是我的罪过;明明知道这样国家将灭亡而继续实施,认为我自己存在而免于遭殃。那些小人明明知道天下大乱,但始终着眼于自己眼前的富贵不失去,谋划着自己的富贵,将祸乱遗留给了天下,即使终身能享受荣华富贵,也会将祸害留给自己的后人的,但是他们却无知所谓了。唉,秦国没有被灭亡而李斯却先被杀死,且被灭了三族,老天要诛杀有罪过的人,难道是因果报应吗?《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只是听说做善事的可以作为后人的榜样,却没有听说后人把做恶事的人作为榜样的说法。荀子讲述古代贤明君王的事迹而提倡儒家的治国理念,虽然也有些偏颇,但是大部分是治国的基本大政方针。但是苏东坡因为李斯的过错而迁就于荀子,难道这不是牵强附会吗 ?学习了荀子的学说而害了秦国的是商鞅,舍弃了荀子的学说而祸害了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却《谏逐客》,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已,但是却是出于同一种目的,难道不是他们本来的目的吗?到了北宋的时候,王安石已自己的才干,实行了熙宁新法,其王安石后面又有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之辈的人,曾经想学习王安石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而王安石的治国方法则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与李斯的事情是颇为相似啊!所以大家都说利用权术来治理国家的话,就足可以亡国啊,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作为臣子的的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和想法的人,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李斯论

--------------------------------------------------------------------------------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10],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凶。”[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21],其始之不同术也[22],而卒出于同者[23],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24],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25],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

[1]李斯:秦代政治家。原为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曾从战国着名学者、政治家荀卿学习,后入秦。秦统一全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用其建议,禁私学,焚《诗》、《书》,以加强中央集权。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2]苏子赡:即宋代文学家苏拭。苏轼《荀卿论》云:“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3]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公元前361—338年在位,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4]商鞅:战国政治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孝公六年任为秦国左庶长,实行变法,升为大良造,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其变法内容主要是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定爵位等级,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基础。
[5]燔(fán凡)《诗》、《书》:烧掉《诗经》、《尚书》等书籍,以统一思想。燔:焚,烧。按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见于《韩非子·和氏》所引。
[6]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7]游宦之民:他国来游以求仕进者。
[8]因:凭藉,依靠。
[9]习以为善:习以为常,不知其弊。
[10]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二世:秦二世,名胡亥。
[11]中(zhòng仲):投合。侈君:残暴放纵的君主。
[12]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13]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
[14]尚督责:李斯上书二世云:“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若此则帝道备。”二世于是“行督责益严”。(《史记·李斯列传》)督:督察,检查;责:责之以法。
[15]“设所”句,假设遇到的不是始皇、二世,李斯的办法不会如此,但那也不是因为他实行仁政,仍不过是趋时而已。
[16]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
[17]容:容或,或许。
[18]宴然:安闲的样子。
[19]“《易》曰”四句:语见《易?履》。眇:瞎一眼。咥(dié迭):咬。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小人虽能窃居高位,作威作福,但最后终会得到凶报。
[20]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荀子》一书中有《儒效篇》。
[21]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异国来秦任事者,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指出不能“逐客以资敌国”,秦始皇听取了他的意见,取消了逐客令。
[22]不同术:商鞅的禁游宦与李斯的谏逐客,在政策上是相反的,那是因为李斯开始时实行的还是荀卿之学,与商鞅不同。
[23]卒出于同:最后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
[24]王介甫: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宋神宗熙宁年间,曾两次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新法归于失败。
[25]章敦:字子厚,曾为王安石所用,哲宗时任为尚书左仆射,再次推行新法。曾布:曾参与制定新法,章敦当权时,他任同知枢密院事,又攻击章敦,主张调和新旧两派的矛盾。张商英:字天觉,受章敦荐,任监察御史,对司马光等废新法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司马光恢复旧法,他任开封知府按期完成,受到赞扬。章敦执政后,他又助其推行新法。崇宁元年(1086)任右仆射,后又任太师,以推行新法为名,加重剥削,排除异己。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
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参考下面的网站吧,比上面全点,但也没有翻译
http://club.xilu.com/wave99/replyview-950484-27752.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53282.html


兴国县14717726726: 李斯论的翻译 -
羽纪红极:[答案]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

兴国县14717726726: 《李斯论》怎么翻译全文? -
羽纪红极: 是君子的人出来入仕,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将有贤能的人隐瞒起来的,小人出来入仕,不论他是否有学问,即使有学问的人,必须是顺着国君的意志行事,即使背离了道德道义,整日忙碌、关注自己私人得失,而在朝廷上沽名钓誉、夸夸其谈,...

兴国县14717726726: 李斯论 - 搜狗百科
羽纪红极: 您好,其实很简单.答案就是 1即使天下的人来反对我而不能拿国君怎么样,而不是我的罪过 2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已,但是却是出于同一种目的,难道不是他们本来的目的吗来自文科天堂

兴国县14717726726: 文言文“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 -
羽纪红极: 翻译:秦国尝到(用)苛政(对人)的甜头并且认为严刑竣法是有利的已经很久了,

兴国县14717726726: 文言文翻译,就一句话
羽纪红极: 即使天下人都原谅我,为何你就不原谅我,但我不怪罪你

兴国县14717726726: 李斯论的作品原文 -
羽纪红极: 李斯论(1)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

兴国县14717726726: 文言文“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怎么翻译? -
羽纪红极: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已,但是却是出于同一种目的,难道不是他们本来的目的吗? 这句话是出自姚鼐的《李斯论》

兴国县14717726726: ...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节选自... -
羽纪红极:[答案] (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第一个“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孝公”为名词,人名,作“即位”的主语,其前断句,“即位”为谓语,其后不接宾语,其后断句.句子翻译为:秦扰乱天...

兴国县147177267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 -
羽纪红极:[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秦国尝到(用)苛政(对人)的甜头并且认为严刑竣法是有利的已经很久了. (2)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而不怪罪我.(3)他们开始策略不同,而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