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改革

作者&投稿:丰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字改革的历史~

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支持汉字改革的人是一派,这一派有自己的理由,这一派里包括毛等老人家们,鲁迅等老文人们.改革派中又分为拉丁派和非拉派.
反对汉字改革的人也是一派,这一派也有自己的理由,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不得而知,可能是毛一统天下时没人敢于发出不同声音吧.
支持改的人的理由是现在的汉字太难,消耗中国人的生命太多,于传播文化知识不利,改后有利于快速学习汉字,从而减少文盲,或节省出时间以学科技文化知识
反对的人的理由是汉字是合理科学的,比拼音文字更好,改了则不利于继承古代文化
我们会发现,支持的和反对的人的论据的不一致性,支持的人是从全体中国人,更多是出于提高下层劳苦大众的知识水平的角度出发的,是从一个终极目的来论证的
而反对的人是从汉字本身角度出发的
因此我想,改好还是不改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出发点,就是是从文字的合理性出发,还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不统一这个,永远争论也得不出结果.
那么从什么出发合理呢?
我认为这里有必要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说,就是看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
一,繁难的汉字和简便的文字,哪个更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挣扎在温饱线上,没有时间和金钱来学好繁难的汉字,所以不需多说,改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这也是韩语谚文和日文假名产生的原因,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改是对的.
二,繁难的汉字和简便的文字,哪个更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什么是先进文化?科技应该是最重要的吧,科技文化产生于使用繁难汉字的中国还是使用简便字母的西方?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哪种文字利于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当然是简便的文字,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改是对的
三,繁难的汉字和简便的文字,哪个更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答案同上
因此,把繁难的汉字改成科学简便的汉字,让每个会说中国话的人很容易就能掌握,从而节约他们的时间做更多的事,减少中国的文盲,是正确的,是符合三个代表精神的,是正确的.
至于具体方案,就得科学论证,逐步实施了,我认为本坛中吴耐2先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完全可能按他的方法逐步进行.

  汉字改革内容之一。它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被简化了的汉字称为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和简化字,从中国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后几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做了汉字简化工作,都产生过相应的简化字 。如 ,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书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官方做的汉字简化工作,小篆对六国文字说来,就是规范字、简化字。以后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每一次书体变革,都是一次汉字简化工作。楷书定型以后,还有对楷体字的正体、俗体、讹体的甄别工作。现代汉字简化工作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钱玄同、陆基、黎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是通行汉字的正体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有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为什么当初要把繁体改为简体 汉字!

  简体字的演化有一个历史原因,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是谁把汉字分为简体和繁体的?

  确切的说简体字不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简化汉字的计划,而后周有光改革了简化汉字的方案,从建国后开始使用简体字以及推广普通话。
  应该说汉字简化有政治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大陆统一之后的中国,南北方人见面甚至不能用汉语交流而只能用英语对话,这是件很可笑的事,因为方言口音差别大,而且即使是汉字,广东人现在还保留着用繁体字的习惯,南北的融合、文化的发展需要一种统一的文字,能被所有中国人认可和认识的文字,所以简化汉字是必然的。
  呵,一点粗浅的看法
  这里还有相关的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245987.html?si=9


汉字改革分别是哪44个汉字?怎么改?
1. 在汉字改革中,"琴"字的左上角"王"字的最后一笔从"横"变为"提"。2. "唇"字的厂字头从半包围结构调整为了上首弯下结构。3. 字底下的"竖钩"在"亲"、"做"、"消"、"杂"、"杀"等字中改为"竖",最后一笔从"点"改为"捺"。4. 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

现行汉字应该如何改革?
在大量形体混淆的领域,如口与囗、日与曰等,改革是必要的,但必须谨慎处理个例,如“句”字,尽管它的外部混淆,但在特定语境下,可以保留原有的形式。汉字改革并非复古,而是寻找一种在传统与进步间取得平衡的策略。通过系统的音形体系化,我们旨在赋予汉字更清晰的表达力,同时保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

汉字改革
确切的说简体字不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简化汉字的计划,而后周有光改革了简化汉字的方案,从建国后开始使用简体字以及推广普通话。 应该说汉字简化有政治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大陆统一之后的中国,南北方人见面甚至不能用汉语交流而只能用英语对话,这是件很可笑的...

什么叫文字改革?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文字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于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语言和文字的有计划发展,又称“语文规划”。狭义只指文字的有计划发展。这种有计划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又称“语文现代化”。由于条件和要求不同,文...

说说汉字演变史上的两次变革的意义
2,第二次汉字简化变革,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

汉字改革内容
汉字改革涉及两个主要方面:减省笔画和减少字数。首先,繁复的汉字被简化为笔画较少的形式,例如,通过改变字形,将复杂的笔画结构简化。其次,汉字的书写形式多样化,如正体、俗体和异体,通过简化过程,确定一种为标准写法,其余则不再通用。简化后的汉字被称为简化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简化汉字是从什么时候推行的?
即:1.推行简体字。2.统一异体字。3.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4.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 四、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建立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中国汉字经过了哪两次变革
历史越进入近代,汉字的使用面将越广,牵涉到的人和事越多,改革也就越困难。谁也左右不了汉字在十几亿使用者之中逐渐演变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有着它自己变革的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对力主改革汉字(拼音化)的人,不无一点好处。 现代社会,识字、用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的发展变化也就越来越慢。文字必须在...

古代汉字是怎样演变到现带汉字的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

为什么进行汉字简化改革?
汉字改革内容之一。它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被简化了的汉字称为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和简化字...

庐山区17856102076: 汉字改革 - 搜狗百科
倪录舒窗:[答案] 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是通行汉字的...

庐山区17856102076: 中国汉字经过了哪两次变革中国汉字的演变经过了哪两次变革,各自的意义如何,汉字型体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其演变经历了那些阶段? -
倪录舒窗:[答案] 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界有一些人认为汉字改革的方向就是拼音化,主张把汉字改革成拉丁汉语.此事是否可行?谁也心中无数,却搞得如此热闹,闹了近乎一个世纪.如说成果,有拼音字母表和“一简”....

庐山区17856102076: 汉字改革的介绍 -
倪录舒窗: 汉字改革包含简化字问题、汉字拉丁化问题、规范汉字使用问题.汉字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汉字过于复杂,认读学习时间长.争论的主要体现是“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

庐山区17856102076: 汉字改革分别是哪44个汉字?怎么改? -
倪录舒窗: 据新华社专电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

庐山区17856102076: 汉字改革及发展、 -
倪录舒窗:[答案] 汉字改革包含简化字问题、汉字拉丁化问题、规范汉字使用问题.汉字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汉字过于复杂,认读学习时间长.争论的主要体现是“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汉字拉丁化除中文、日文以外,世界上大多数语...

庐山区17856102076: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汉字 -
倪录舒窗:[答案] 支持汉字改革的人是一派,这一派有自己的理由,这一派里包括毛等老人家们,鲁迅等老文人们.改革派中又分为拉丁派和非拉派.\x0d反对汉字改革的人也是一派,这一派也有自己的理由,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不得而知,可能是毛一统天下时没人...

庐山区17856102076: 最新汉字改革 -
倪录舒窗: 44个汉字改革“整形”方案一览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③“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 ”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庐山区17856102076: 第一次汉字正式改革是在什么时候? -
倪录舒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