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汉字是从什么时候推行的?

作者&投稿:包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时候开始简化汉字的呢?~

按照约定俗成稳定前进的原则,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经过几年的实践,于1964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公布时又对个别的字做了调整.《简化字总表》应用简化部件,类推简化了一批繁体字,使简化字总数增加到了2235个.

1977年12月,文改会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包括两个字表.第一表有248个字,字公布之日起在出版物上试用;第二表有605个字,征求意见.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废止《二简》,并且指出:“今后,汉字的简化应保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刘少奇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
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字改革的发展历程

文字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改革,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在战争年代,文字改革没有正常开展的可能。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和政治斗争压倒了一切,文字改革运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新的人民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文字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一节 文字改革的序幕
(1949―1955年)

1949年至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头六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机构,确定方针,制定实施方案。

一、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诞生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全国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国建国大事。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纷纷写文章、出书刊,互相联络,呼吁团结合作,希望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恢复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业。
1949年初,国语罗马字的创始人之一黎锦熙给吴玉章写信并当面交换对文字改革的见解。
1949年8月28日,吴玉章等在华北大学举行了文字改革协会第三次发起人会议,新增胡乔木、聂真为发起人。
1949年9月1日,毛泽东主席指定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10月20日,协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
12月4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推选吴玉章为常务理事会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推选黎锦熙、胡乔木为副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2月,主要工作是组织对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研究;“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
二、新中国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0年7月,教育部邀请在京的语文研究工作者30多人座谈,提出了组织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建议。
1951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由马叙伦主持。
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1952年3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2年8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10月,拼音方案组召开会议,通过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声母24个,韵母37个。
1953年初,毛泽东对拼音方案组拟出的中国拼音文字字母草稿提出意见。拼音方案组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分人拟出几套草案。拼音方法以双拼为主。
6月,拼音方案组拟出5种草案,后议定以吴玉章的方案为基础,深入探讨。
1954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对拼音方案组提出的5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进行讨论,但始终无法从中确立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工农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三、设立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指导文改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加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导,于1953年10月1日在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3年11月21日,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了整理和简化汉字问题;根据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一年多来研究所得的材料,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了可以首先实行的4项初步改革办法。即:1.推行简体字。2.统一异体字。3.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4.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
四、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建立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54年11月20日,国务院任命吴玉章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胡愈之为副主任;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绰为常务委员,并进行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最后通过了修正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初稿)》和《一九五五年工作计划大纲(草案)》。
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1955年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做好三项准备工作:
1.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3.研究和推行标准音(普通话)的教学。
五、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为了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字改革工作,研究文字改革的方针,促进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和文改会于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有关机关、人民团体和部队的代表207人。
会议代表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讨论文字改革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研究准备阶段的完成而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
六、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开始,1955年10月25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副所长吕叔湘作的报告《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会议于10月31日下午闭幕。

第二节 文字改革的高潮
(1956―1965年)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确定方针,公布方案(1956―1958年)
新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六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到1956年各方面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各种工作已经逐步展开。这个时期主要是批准和确定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发布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等。
(一)中共中央批准文字改革的方针。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批转了1955年11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情况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指示》所批准的文字改革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工作。”
这个方针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规定的,包括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步骤,目标是拼音化方向,步骤是首先简化汉字,同时进行拼音化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推广普通话,一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二)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以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这个简化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的、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所以推行起来比较顺利。
(三)全国报刊实行横排。
这个时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了横排横写。
(四)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审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1956年3月20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各省、市开始进行方言普查。
(五)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接着毛泽东主席讲话,在讲话中,表明了他放弃汉语拼音采用民族形式自创字母的主张,而转回到了他曾经赞成过的采用拉丁字母的态度。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于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召开了10次会议,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为了把方案审核修订好,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有委员16人。
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审订委员会于1957年10月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接着,10月25日,政协全国常委会扩大会议同意《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即修正草案);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在12月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宣传工作计划要点》,拟定从1957年12月11日至1958年1月11日为汉语拼音方案宣传月。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酝酿已久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
(六)周恩来总理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七)文字改革宣传工作逐步加强。
在文字改革的黄金时期,文字改革的宣传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1956年6月,文字改革出版社成立,这是专门出版文字改革和语言文字书刊的出版社。
二、努力贯彻,形成高潮(1958―1960年)
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以后,全国掀起执行三项任务的高潮。1958年5月5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这个指示是中共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号召,把正在掀起的文字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继续征集新简化字。
根据国务院决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四批推行简化字,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1960年6月4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
(二)树立推普典型,举行观摩会,基本完成方言普查。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推广普通话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到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潮。3月20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向各省市发出《一九五八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计划纲要》。
在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中,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58年7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汉语拼音广泛应用,注音识字颇见成效。
《汉语拼音方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立即在全国推行。新闻、出版、广播、工商、交通、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拼音教学和注音扫盲工作中,更显示了良好的效益,推行工作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现场会议。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了注音识字的优越性。
(四)吴玉章深入实际视察,走遍半个中国。
1958年5月到1959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后视察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广东、山西等13个省市。
他视察后,立即把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出来,并于1959年3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三、调整、巩固,稳步前进(1961―1962年)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起,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字改革工作也进行了调整。
(一)修订《汉字简化方案》,征求各方意见。
1962年9月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汉字简化方案》修订小组,推举丁西林委员主持小组工作。修订小组成立后,随即采取座谈、通信、访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二)搞好普通话教学,继续异读词审音工作。
(三)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人民日报》实行难字注音。
1961至1962年期间,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由于受到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也放慢了步伐。
在1958年全国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一般都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教材,教学声母、韵母、声调和拼写规则。后来发现要求初入学的儿童和文盲掌握各种拼写规则有困难,所以开始了拼音教学法的改革。
四、总结成绩,促进改革(1963―1965年)
国民经济经过调整以后得到恢复,1963年,文字改革工作也开始复苏。
(一)郭沫若的《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为了继续促进文字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64年5月3日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二)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
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一文。这篇文章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六年来各方面应用情况的总结,同时也促进了此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
(三)明确推普重点,总结八年经验。
1963年7月12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转发〈一九六三年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纲要〉的联合通知》。
1963年8月1日到1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推广普通话工作会议。
1964年8月17日,第四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西安召开,这是中断了四年以后举行的一次盛会,标志着推普工作又再次活跃起来。
(四)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个时期,在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是:
1.完成了《简化字总表》的编印。
2.完成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编印。
3.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的进展。
4.整理汉字查字法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 文字改革在低潮中
(1966―1976年)

一、前五年工作完全停顿(1966―1971年)
从1966年6月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语言文字的应用在社会上出现了混乱局面。从1966年6月2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取消了汉语拼音,其他报纸、期刊也先后不用汉语拼音拼注报刊名称;7月,《文字改革》杂志和上海《汉语拼音小报》停刊,8月,《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栏停刊。
二、后五年工作有所恢复(1972―1976年)
1972年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郭沫若找了从五·七干校回北京探亲的文改会副主任叶籁士谈话,决定从干校调回部分干部,开始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一)拟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报送国务院审阅。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进行调整修订,再次在有关部门和地区征求意见,1977年5月拟出修订稿,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重新恢复。
1972年,各地开始恢复推广普通话工作。
(三)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举办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1974年3月15日到4月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四)汉语拼音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上有了可喜进展。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应用,首先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五)宣传工作有所恢复。
1973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在《文字改革简报》副刊第2期上批示同意恢复《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
十年动乱后期,文字改革工作有所恢复,但是仍受到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步履蹒跚。

第四节 文字改革的复兴
(1977―1985年)

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1977―1979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恢复。
(一)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7年5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请示报告》送国务院审批。10月31日,国务院将这个报告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
1978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决定全国统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自1978年秋季起一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二)教育部重申推普方针,召开第五次全国普通话观摩会。
1978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重申必须继续贯彻“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
1979年4月22日至28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汇报会。
1979年8月11日至2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开始汉字编码的研究工作。
汉字编码是电子计算机对汉字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70年代以后,这一课题在中国很急迫地提上研究日程,电子计算机界希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这项研究工作。
1978年12月5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上,有17个省市的65个单位8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派人到会。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发展(1980―1985年)
(一)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充实和调整。
1980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
充实和加强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5月2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胡乔木就文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1982年1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胡乔木就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拟订《统一汉字部首表》。
(四)继续努力推广话。
1.召开全国学校推普工作会议。
2.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15个单位发出《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
3.召开商业系统推普座谈会。
4.各地加强推普工作。
5.加强对学校推普工作的领导。
6.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2.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3.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
4.研究汉语拼音标调法。
5.规定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和写法。
(六)开展文字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
1979年5月6日在上海市举行了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编写协作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1979年9月,由曹余章、许宝华、颜逸明、杨春霖、张静等57人发起,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叶籁士等14人赞助,提出了“成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倡议书”。
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于1981年7月13至2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
(七)宣传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各地的宣传工作有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于1977年7月试版,内部发行,1978年开始正式出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文字改革》在停刊16年后,1981年7月复刊。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7年创办的《汉语拼音》小报,到1981年改名为《PINYINBAO》,由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
(八)进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后,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支持黑龙江省进行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1984年5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984年6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视察上海杨浦区第四中心小学,看了一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汇报课,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
1984年7月21日至3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班,有19个省、市的小学教师代表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的同志共330多人参加。
1984年7月1日至5日,黑龙江省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工作汇报会,检阅成绩,总结交流经验。
1984年10月,倪海曙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实验班视察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报道。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个实验点。1983年12月才开始学习黑龙江省的经验,进行实验。首先学好汉语拼音后,大量阅读拼音和注音读物,通过造句、听写、仿写、记述、命题作文和写信、记日记、办板报等方式练习写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拼音学话和注音识字方面成绩最好。

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时期

第一节 新时期,新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整个中国的面貌都逐步更新,中国的语文生活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汉字研究整理的新课题
1985年,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合作,对汉字进行研究统计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姓氏、人名用字统计分析》课题完成并通过鉴定。12月9日,《汉字属性字典》的鉴定会也召开了,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成果。
社会发展的明显变化,科技发展的明显变化,促使国家语言文字职能机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和从事汉字整理简化工作的人员,对中国今后整理研究工作的宏观规划,以及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对往日研究整理汉字的出发点、原则、所拟定的课题加以调整等问题,开始更深入的思索。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形势
1984至1985年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更多的经济特区开辟了,商品流通的渠道更加畅通,第三产业勃兴,大批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因此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变得更加紧迫。
这一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都向人们表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正逢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不失时机地扩展这方面的工作。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新天地
1985年10月21日至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座谈会。
1984年至1985年形势发展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汉语拼音方案》作用的发挥开辟了一个应用的新天地。而汉语拼音方案也只有日臻完善,更适应于现代化技术的要求,才足以更好地反映自身存在的价值,永葆其活力。

第二节 新时期的里程碑

一、筹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4年年底,召开了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文字改革诸项任务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应该提到首位。会议还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将在中国语文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与汉语拼音相辅相成,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5年初,国务院同意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三、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胜利召开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标志之一,文字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范化?
汉字的规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各朝各代的人们共同努力,一段一段发展而来的。据记载最初是由上古时代的仓颉造字开始的,说是造字,其实那么多的文字不全是仓颉创造出来的,大都是经过收集整理,最后编纂而成的一套文字体系,这也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对文字进行的规范整理。我国的文字从最早的模仿...

汉字的演化经过了哪些阶段?
金文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文字。在这个时期,汉字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字形。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篆书是一种古代的印刷体,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基本字体。在这个时期,汉字的字形逐渐规范化,出现了更加规整、优美的字形。隶书时期(...

汉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简体化的?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 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 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 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

汉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这也是拉丁汉字在民国和解放初期有很好市场的原因。但是,通过简体字的快速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挽救了汉字,避免了汉字的消亡。汉字不能用来输入电子设备,这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拉丁汉字是发展汉字的唯一途径。即使在今天,汉字也应该通过各种输入程序输入。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汉字
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说「文字是一种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当时还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不过中国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汉字的简化历史资料
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的繁化与简化字形,现代学者都能以六书为主的汉字造字系统来解释。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各国的文字存在分歧,俗体广为流行,其中既有简化的,也有繁化的。但当时的俗体,据现代文字学家的研究,绝大多数都符合六书的规则。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字体逐渐变为以线条...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标志之一,文字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范化?
其实从古代就是开始有在做文字的规范化。刚开始汉字的标准化并不新鲜,自从汉字脱离了原来的形式,成为全社会的交流工具以来,人们一直在规范汉字。汉字也是在标准化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考古研究表明,原始汉字的雏形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可能是最早的汉字标准化活动之一。文字发展并不是...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推行的?谁想出的?
(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

中国汉字是二十世纪儿十年代规范化的,具体是几几年?
1986年10月,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即二简字)后,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

中国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简化的?谁提出的?繁体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年...
就是不断使汉字从图画型变为方块型的过程。简体字的说法是随着1892年【切音新字】一书的问世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政府成立“文改会”进行汉字简化。简化字易于学习【对扫盲贡献很大】弊在于,简化后打陆文字与传统汉字文化圈造成交流障碍。简体字也是中华民族千年的积淀,简化不是无原则的任意简化【具体...

铜梁县15294311273: 是什么时候推行简体字的? -
纵璐金菌: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铜梁县15294311273: 什么时候中国开始使用简化汉字并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
纵璐金菌:[答案] 1955年1月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慎重起见,方案中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从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后分四批推行. 1964年5月文改会编印出《简化字总表》.经过补...

铜梁县15294311273: 中国汉字什么时间开始简化的? -
纵璐金菌: 汉字形体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可以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隶楷阶段: 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 过度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

铜梁县15294311273: 汉字简体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纵璐金菌: 我国大陆是根据国务院规定从1956年开始使用简化字的. 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

铜梁县15294311273: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简化汉字? -
纵璐金菌:[答案] 汉字简化的简史 简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

铜梁县15294311273: 我国何时开始使用简体字的? -
纵璐金菌: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铜梁县15294311273: 中国内地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的? -
纵璐金菌: 1955年10月,《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讨论的结果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第一批...

铜梁县15294311273: 中国大陆在什么时候开始采用简体字? -
纵璐金菌: 1949开始,领头人:吴玉章.至1954成功制定1956正式推行全国

铜梁县15294311273: 简体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
纵璐金菌: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

铜梁县15294311273: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
纵璐金菌: 1956年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使用繁体字.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并没有废止或者消灭繁体字,也没有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不准使用繁体字,只是把繁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50年来,简化字已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其他公共交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在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也仍为主体用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在一定范围内被保留或使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