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的论战影响

作者&投稿:致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学东渐”的意思~




“西学东渐”是汉语成语,指的是西方学术文化向东方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学术、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开始向东方国家传播和影响,并在东方地区得到广泛接受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末清初时期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
西学东渐
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
此外,当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如黄宗羲认为一些数学原理是周公时代西传的。王夫之认为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钱大昕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已失传的祖冲之的著作,这样的看法使得当时人能很安心承认并学习这些西方较优越的学术。
晚清时期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应当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缺点来帮助中国富强,当时在政界学术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们最典型的西学观点,认为西学在器物、制度上胜过中学,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等方面不如中国。
这样的中学西学的观点,在晚清一度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暂时取得一个安心于学习西学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后十多年已开始受到挑战,到了民国初年,当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满开始视西学为“新学”,认为西学高于中学而应当取代中学时,便引发了进一步的论战。

第一次正面的理论对峙是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的。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评价和认识。
《新青年》一问世,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而他们提倡的“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为了强调西洋文明的先进性,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把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加以比较后,概括了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的特点,他认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文中尽是以西方文化之长来映照中国文化之短,这样的态度和明显的取向,很快引起了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强烈反对。
从1916年开始,《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便以“枪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进行论战。他也采用陈独秀的比较方法,而其结论却完全相悖。他将西洋文明概括为动的文明,而将中国文明概括为静的文明。他说这两种文明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却又“不可不以静为基础”。甚至西洋文明也必须由吾国文明,去救之弊,济之穷。他告诫国人不要受西方物质文明的“眩惑”,坚持要以儒家思想为是非之标准。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破坏了这一传统标准,于是造成了“人心之迷乱”少国是之丧失’,少精神之破产。陈独秀、李大钊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李大钊采纳枪父的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的说法,却又在价值取向上完全否定了枪父的论点。
紧接着,第二次大规模的论战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此时,传统文化已受到了猛烈冲击,西方文化已如“洪水”,般涌入,新文化的传播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完全拒绝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于是文化战线上又产生了一种中西文化“调和论”。
1919年秋天起,章士钊到处讲演,鼓吹新旧调和之说。他认为:“调和者,社会进化至精之义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枪父等人也赶紧呼应这一论调,进一步提出、中国固有文明不但不能“革除”,而且这种调和,也只有把西洋文明“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文化守旧论。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河。
关于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论战是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其主题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1918年,梁启超自欧洲归国,出版《欧游心影录》并发表了大量观感,主要观点是认为在欧洲一百年来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却带来的许多灾难,要想解放“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的西方世界,只有依靠中国的古老文明。而梁漱溟于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他认为这三种文化系统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循序而进的三个阶段,并得出结论说:西方文化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紧接着“便是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时代。”
胡适等人立刻起而应战。胡适认为:“现在全世界大通了,当初鞭策欧洲人的环境和问题现在又来鞭策我们了。将来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化与民治化,是无可疑的。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则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参与这次论战。瞿秋白指出:“西方文化,现已经资本主义而至帝国主义,而东方文化还停滞于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之间’,两者都应为当代社会所摒弃,只有进行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方能得真正文化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态度...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的传播。(8分)(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

西风东渐对半殖民的中国的历史意义
19世纪70年代,西风东渐,“社会主义”一词才开始在日本、中国书刊中出现。日本学者加藤弘之于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译西方“社会主义”一词,西周于1871年在《百学连环》中意译为“会社之说”,福地源一郎于1878年6月《东京每日新闻》上第一次用汉字意译为“社会主义”。我国的《西洋...

什么是“国学”?
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

简述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过程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

什么是国学
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

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国学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在很多人为归儒归释归道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问题纠结纷争的今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国学,其次是生命国学。国学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国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学是...

鲁迅与郭沫若为何掀起口水大战?
那里知道是难关重重。说着还在面孔上现出苦味。”郭沫若倡导翻译是媒婆,要对翻译遏制,提倡创作是纯女,呼吁创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实现的,西学东渐如果没有翻译就无法学习到西方最新的知识。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单靠创作是无法实现文化强国的。郭沫若塑像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固执的一面。

国学涉及哪方面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中华学问一说,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我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

如何理解空不是无,空是一种存在?
前辈在上,已有高论;末学于此,不敢造次,只是作些补充,以供诸位参考。对于‘空’是否是‘无’,‘空’和‘无’到底有什么关系,在魏晋时期争辩得尤为激烈,实为当时文人墨客茶余饭后必备之谈资,可谓:凡是清谈,必说玄空;凡说玄空,必论有无。魏晋时期,佛学东渐。魏晋时期的高僧为了方便佛经在...

宜城市19832058207: 简述西学东渐的历史意义 -
生聂甘露:[答案]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宜城市19832058207: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有两次,求比较异同及影响.希望有展开的详细叙述 -
生聂甘露:[答案] 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

宜城市19832058207: 西学东渐的影响有:A,制造红夷大炮;B,天文历算;C,西方科学文化著作被译介中国;D,以上都是好好答啊,期末考试题很重要的.有解释的更好捏. -
生聂甘露:[答案] 1. 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舰载加农炮,明代后期欧洲,也称为红衣大炮. 2. 明末清初时,西方传教士带来... 称时宪历,也就是天文历算. 3.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

宜城市19832058207: 简述西学东渐的历史意义 -
生聂甘露: 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向由西方向东方渗透,传入.缩小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差距(当然其中也有野蛮的屠杀和掠夺).

宜城市19832058207: 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生聂甘露:[答案]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简述如下:学术的影响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

宜城市19832058207: 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
生聂甘露:[答案]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简述如下: 学术的影响 如上个段落所描述,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

宜城市19832058207: 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
生聂甘露: 西学东渐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尝试和发展.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议会制的推行、五四运动、联省自治运动、北伐统一,一直到后来的共产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宜城市19832058207: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生聂甘露: 简而言之:邯郸学步!1、丢失了自己的传统.2、没学会别人的长处.3、迷失了,不会走了.

宜城市19832058207: 新文化运动的负面影响 -
生聂甘露: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历史书上高度评价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然而,马克思先生告诉我们,凡事都是有两面的!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当...

宜城市19832058207: 在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 -
生聂甘露: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