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出自哪个佛经?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壤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哪部佛经讲消灭贪嗔痴三毒的?~

(摘自南怀瑾先生《金刚经说什么》) “思惑”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我们举一个佛门里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做功德、盖庙子、讲经说法,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那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个刑具手铐。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你们老板,阎王我也去度他。那两个小鬼被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庙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巛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即把手铐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盂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就跟你们一起去见阎王吧!这么一下子,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就是这一件故事,说明除贪之难。有一位朋友,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贪一个茅蓬也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知识分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那一点不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有人自认为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面前,他照样地去了。 再说‘嗔’,嗔心嗔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痴’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我有两个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学佛。我告诉他说你差不多了,儿女都出国得博士了,也都结婚了,不过么,我对这位朋友的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不会,老师啊!那个时候一定完全跟你学佛了。结果呢!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唉呀!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玩玩吧!照样痴起来。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所以贪嗔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徒,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没有一个真正会绝对信的人。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脱。学佛是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才能够证到四果罗汉。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资料:贪嗔痴-百度百科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贪让人看不清问题,嗔让人失败闹心痛苦,痴让人辨不清是非。


佛经中有句话是(贪嗔痴),谁知道后面几句是什么啊,最好是能把这句话的...
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菩提达摩 悟性论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佛教中"贪,嗔,痴,恨."指的是什么?
贪,嗔,痴,慢,贪是不知足,贪恋,财,色,名,食,睡。(色指的是所有的事物)嗔,是指,嫉妒,恨,对他人和自己不满意。痴,是愚痴,不明白事物本身,颠倒是非叫做痴 慢,是指傲慢,看不起别人,对事对物不能平等看待。南无阿弥陀佛!

佛家说的贪嗔痴三念中,嗔念指的是什么啊
佛家所说的贪嗔痴三念中的“嗔”一般指的是不高兴、生气、发怒的意思。佛教经论中对此有更加深入的解释:1、“嗔”又叫嗔恚、嗔怒,为三毒之一。是指对有情众生产生怨恨的精神作用。俱舍宗判其为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判其为烦恼法之一。2、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

杀盗淫妄酒,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分别出自哪里?
杀盗淫妄酒:出自佛教的“五戒”,是佛教的戒律之一,即不得杀生、不得偷盗、不得淫乱、不得妄语、不得饮酒。财色名食睡:出自《论语·八佾第三》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君子好色,以礼为之;小人好色,无所不为。’”贪嗔...

悟的歌词,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阿弥陀佛净土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贪、嗔、痴、慢、疑吗?这其中的痴,和疑是指什么?
不是去掉贪嗔痴慢疑,而是增加贪得之心。所以我们修法时,须一切放下,入定也不要求,求入定,反而定不进去。因为你这求入定之心就是妄心,妄心动了,还能入定吗?所以要入定,须一切放下,一切不求,一切都平平常常的,方能心安理得、怡然入定,从而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实际上成道没有什么玄妙奇特,是极其简单寻常的。

佛家所云“贪”、“嗔”、“痴”各代表什么?而“着相”又指什么?_百度...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因应因缘,而出现在眼前,待到缘分一尽,就会化为乌有。佛说的“相”,就是世间的一切,“着相”就是执着了,执着了一切,而没领悟到“空”。“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一、贪:指...

佛教中的五毒,贪,嗔,痴,木,疑怎么解??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

请问在佛教中“仇恨”属于“十恶”的范畴吗?
十恶:杀、盗、霪、贪、嗔、痴、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具体如下:由于身造者三: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由于口造者四: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七、两舌 两舌,谓...

泉港区18888551127: 贪、嗔、痴出自哪个佛经?是什么意思 -
鲍耍五酯: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

泉港区18888551127: 佛说贪嗔痴? -
鲍耍五酯: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泉港区18888551127: 贪嗔喜恶怒是什么意思 -
鲍耍五酯: “贪嗔喜恶怒”即为:贪欲,嗔恨,喜欢,讨厌,生气.来源于“无奈人心渐开明 贪嗔痴恨爱恶欲”.出自于佛之唱偈,其偈名为“开经偈”.1、贪:即为贪欲.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这里是说人类,为人...

泉港区18888551127: 佛法中的“贪、嗔、痴”都是什么意思! -
鲍耍五酯: 贪:贪得无厌.对本已满足的生活还是不断地索求. 嗔:娇柔动怒.俗话的矫情.对于本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动怒. 痴:痴傻.不明是非 善恶.没有自我的判断意识,不知当做与不应为. 知道的就答,不知道的就别答.复制别人的答案有意思么?

泉港区18888551127: 贪嗔痴什么意思佛说贪嗔痴是什么意思爱恨嗔痴是什么 -
鲍耍五酯: 贪就是悭贪 嗔就是易嗔恨,说白了就是发怒生气 痴就是不知正法,不信正法,也不去学

泉港区18888551127: 佛说,人生三大忌:贪,嗔,痴,嗔是什么意思 -
鲍耍五酯: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泉港区18888551127: 佛教里的: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鲍耍五酯: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泉港区18888551127: 何为贪、嗔、痴、慢、疑,如何解除这佛教五毒? -
鲍耍五酯: 贪: 简意:多求无厌 佛经释义: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