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几方面说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

作者&投稿:况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判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

1、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前辈创业艰难,后代却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而秦国觉得有利可图,就愈加放肆,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
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应该是充一


如何理解《六国论》?
《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本政治学著作,主要讲述了六个国家相互较量、相互斗争的故事。这个时期,六个大国:秦、齐、楚、燕、赵、魏相互争霸,削弱和灭亡其他小诸侯国,并以此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六国论》通过揭示六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谋之道,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六国...

苏洵的《六国论》中用什么来表明六国的结果?
割城是赂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言其多,用层递的方式说明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而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真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漫画手法,刻画出求安者的媚态和秦国贪婪的嘴脸。“起”与“...

从哪几方面说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_百度知 ...
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

在《六国论》中,作者从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没之因?主要针对南三个国家...
文第一段中,开门见山,从正反两面提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对比等论证方式 “弊在赂秦”,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起,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了赂秦之害;指出祖先得地不易和诸侯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不得,却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不赂者以赂者丧,,...

关于六国论的问题.
试回答:(1)《六国论》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 答:《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意思是说战国时六国的破败 灭亡,毛病出在向秦国割地讨饶。 (2)在中心论点下,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论证? 答:在中心论点下,作者从三方面进行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非兵不利,战不善。」 ...

利用六国论写作文
1.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孟子。 2.解释孟子提出的六个国家之间的不同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观。 3.分别阐述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的特点和优劣。 4.比较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5.结合现实情况,讨论六国论的启示和对当今国家政治制度的启示。 6.总结全文,强调六国论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重...

用一句话概括六国论第二段的中心意思,并分析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
1、中心意思 《六国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后,二、三两段集中展开论证。第二段先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文段一起笔,作者就以概述的笔法,将秦国通过战争手段夺得的土地与非战争手段取得的土地做了对比,并明确指出用后者的手段获得的土地比用前者的手段获得的土地多百倍。接着作者继续用...

《六国论》中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具体一点。
《六国论》中第二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1. 赂秦而力亏:通过贿赂秦国,国力受损,无法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2. 失强援:当其他国家看到一个国家通过贿赂获得利益而没有受到惩罚时,它们会感到不公平,失去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和支持。3. 战败而亡:如果一个国家在战争...

李桢六国论 观点
作者从这三方面代天立言,认为秦灭六国是天意,也是秦与六国各自暴虐行为的必然结果,因此,后人关于六国败亡的议论,是站在六国立场上的偏颇之言,这样就与第一段二苏的言论暗相对照,只不过未点出二苏而以“后之论者”泛言之,批判的范围显得更为宽泛。 最后一段,作者以设问设答的方式指出六国要想自存,只有实行仁...

三苏的六国论有何异同点?
三苏六国论异同如下:一、相同点 1、题目相同。2、立场相同。都是为助六国抗强秦。3、三人的行文都有重合之处。三人文中都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辩证巧妙,形象生动。二、不同点 1、观点不同。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

思茅区18543948639: 从哪几方面说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 -
迟泉富马:[答案]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思茅区18543948639: 六国论第三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 -
迟泉富马: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明确:是从不赂者以赂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方面论证的. 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教师可讲解秦国的贪欲. ) 燕赵:相同的地方: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用兵之效也.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不同的地方: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之不忠也. (讲解前面李牧的作用,李牧连却之. )

思茅区18543948639: 苏洵《六国论》的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有几层意思? -
迟泉富马:[答案]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

思茅区18543948639: 六国论第二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 -
迟泉富马:[答案] 是从秦所得和诸侯所亡(战争,求和)相反的两方面来论证的;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守业的无能;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

思茅区18543948639: 苏洵《六国论》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
迟泉富马:[答案]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

思茅区18543948639: 六国破灭的原因有那些? -
迟泉富马:[答案]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

思茅区18543948639: 在《六国论》中,作者从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没之因?主要针对南三个国家?运用哪几组对比?哪些论证方法? -
迟泉富马:[答案] 文第一段中,开门见山,从正反两面提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对比等论证方式“弊在赂秦”,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起,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了赂秦之害;指出祖先得地不易和诸侯割地的轻易,再...

思茅区18543948639: 六国论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之因 -
迟泉富马: 苏洵的《六国论》的第二段中,苏洵从秦国获得土地的方式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个结论,引用古人的话说,这个结论就是:“用土地侍奉秦国(强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以此提醒北宋朝廷,与割让土地相比,强国才是最重要的.

思茅区18543948639: 六国破灭的原因 -
迟泉富马: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

思茅区18543948639: 苏辙写的《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
迟泉富马: 苏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