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国论的问题.

作者&投稿:路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洵<六国论> 一.《六国论》一开始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试回答:(1)《六国论》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 答:《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意思是说战国时六国的破败 灭亡,毛病出在向秦国割地讨饶。 (2)在中心论点下,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论证? 答:在中心论点下,作者从三方面进行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非兵不利,战不善。」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作者一下笔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能突出主题,收先入为主的效果,加深读者的印象;加上先提出总纲 ,然后就著论点反复论证,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二.作者在中心论点下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试回答:(1)文章开头既说:「六国互丧,弊在赂秦」 ,为什么接着又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作者设这一问,对于展开论证有 什么作用? 答:作者设这一问,因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论点, 并不能包括六国中每国灭亡的情形。六国之中,有些国家并没有割地讨好秦国 。作者为了补充这个论点,便用这一问带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 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个论点。 (2)作者举了哪些史实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论点? 答:作者以齐国为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论点。齐国虽然没有割地讨好 秦国,但由于它和秦国结好,不去帮助其他五国,到五国亡后,齐国亦免不了 被秦国吞灭的命运。 三.作者用了哪些史实证明六国破灭,并不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 答:作者以、赵两国为例,证明六国破灭,并不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 燕国最初坚守国土,坚决不割地讨好秦国,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能绖持到 最后才亡国,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三胜而二败,后来由于赵王听信谗言,杀了能抵抗秦国的良将李牧,才导致灭亡,可见赵国覆亡并非由于战争。 页一 四.作者认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试回答:(1)作者怎样论证「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这论点?试从土地的损失和秦国的野心两方面分别析述。 答:土地的损失:作者指出秦国从诸侯割据所得之地较从战争中抢夺而来的多, 诸侯的土地得来不易,现在却随便割给秦国,结果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终致灭亡。 ‧秦国的野心:作者指出诸侯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穷,割给秦国的土 地越多,秦国侵略的野心便越急切,结果无需战争,秦与六国的强弱胜负之 势已分明,所以作者认为割地讨好秦国,是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2)作者用了哪个比喻来说明割地赂秦的严重后果?你认为这个比喻用得恰当吗 ?试加以说明。 答:作者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说明割地赂秦的严重 后果。 ‧我认为这个比喻十分恰当。诸侯的土地就好像薪柴,而秦国的野心就好像火 ,用薪柴来救火,只会适得其反,令火势越烧越旺,到了薪柴烧尽后,火势 才会熄灭;同样地,用土地来讨好秦国,不但无补于事,反而更助长秦国侵 略的野心,直到诸侯土地耗尽,国家灭亡,秦国才会罢休。 五.作者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有些国家并没有割地赂秦,却也不免于灭亡 。试回答(1)为甚么不赂秦的国家也终于被秦所灭?试从间接原因和直接原 因两方面加以分析。 答:间接原因:因为赂秦的国家相继破灭后,不赂秦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的 支援,变得势孤力弱,无法单独存在,最后终于被秦国击败。 ‧直接原因:a)齐:与秦国结好,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被秦灭后,齐国也无 法避免亡国的命运。 b)燕:燕国最初用武力对抗秦国,但到了燕太子丹时,却派荆轲 行刺秦王,可惜事败,触怒了秦王,结果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赵:赵国曾与秦五次交战,二败而三胜;可惜赵王听信谗言, 诛杀李牧,结果自毁长城,导致破亡。 (2)作者对不赂秦的国家有什么评价?试分别说明。 答:作者对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的评价各有不同: 作者对齐国采取谴责的态度,因为齐国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竟与秦国结 好,对五国的危难袖手旁观,所以齐国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 ‧作者对燕、赵两国十分同情,因为燕、赵当时处于其他国家差不多全给秦国 消灭的时候,可谓势孤力弱,所以被秦国消灭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3)作者分析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页二 答:作者以齐国的灭亡来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 而燕、赵的亡国,则证明了「非兵不利,战不善」这个论点。而这两个论点都 间接证明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六.文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试回答:(1)为甚么作者认为六国是被秦人积 威所劫呢? 答:因为作者认为六国如果联合力量对抗秦国,是有战胜秦国的机会,但他们却没 有用这个方法对付秦国,反而慑于秦国累积起来的威势,为求自保不惜割地讨 好秦国,结果国力亏损,以致灭亡。所以作者说六国是被秦人积威所劫。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在文中是否另有寓意呢? 答:这句话表面是要六国不要被秦国的积威所吓怕,实际上是警惕北宋君主不要被 契丹、西夏的势力胁逼着,纳币求和,以致灭亡。 (3)作者认为六国要怎样做才不致被秦所灭?试从六国的个别情况和整体形势两 方面加以说明。+ 答:a)从个别情况来说: 韩、魏、楚三国坚决不割地讨好秦国。 齐国不与秦国结交。 燕国不派荆轲刺杀秦王。 赵国不杀害良将李牧。 b)从整体形势来说: 六国将割给秦国的土地,拿来赏赐天下的谋士。 六国将事奉秦国的心意,礼待天下的奇才。 六国团结一致,全力对抗秦国。 七.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试回答: (1)「天下之大」是指什么? 答:「天下之大」是指统一天下的国家,这里指北宋。 (2)这段文字在表达本文主旨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文字有点明题旨的作用。作者借这段文字,劝喻北宋君主以六国被秦国灭 亡的史事为鉴,不要对外敌退让求和,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否则就连六国也 不如了。 页三 八.作者写作《六国论》,目的在于借古讽今。试回答:(1)作者借「古」的什么 事,讽喻「今」的什么事? 答:作者借战国时六国因贿赂秦国而招致灭亡的史事,讽刺当时北宋执政者向契丹 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 (2)古和今的情况有什么相同和相异的地方? 答:a)相同的地方:六国慑于秦国的积威,为求自保割地讨好秦国,结果国力亏损, 以致灭亡;同样地,北宋亦慑于西夏、契丹的积威,输银纳绢以求苟安,以 致国势日弱,面临亡国的危机。 b)不同的地方:作者认为六国与秦国同是诸侯国,而六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都 比秦国弱,所以六国慑于秦国的积威,割地讨好秦国以求苟安,尚可原谅; 但北宋的情况与六国有些不同,北宋是堂堂统一天下的大国,国力比西夏、 契丹强,在这有利环境下却向外族屈辱求和,则会连六国都不如。 (3)作者写作《六国论》,对当政者寄予什么期望?他为什么要借六国的故事来 寄意,而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a)作者期望北宋君臣团结起来,积极对抗外敌,不要向契丹和西夏输银纳绢, 屈辱求和,以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苏洵人微言轻,不敢直接批评朝政,所以才以古喻今,用委婉的方式来遵谏 北宋君主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以免招致亡国之祸。 九.《六国论》和《出师表》都有劝喻君主之意。试回答:(1)《六国论》和《出 师表》的劝说对象和劝说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a)《六国论》的劝说对象是北宋君主宋仁宗,《出师表》的劝说对象是三国时 蜀汉君主刘禅。 b)《六国论》主要劝喻北宋君主不要对契丹和西夏采取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 《出师表》则主要劝喻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法度、选贤任能、亲贤远佞 等。 (2)《六国论》和《出师表》所用的劝谏方法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劝谏方法与作者 的身份有没有关系?试加以说明。 答:a)《出师表》主要用直接劝喻的方法劝喻君主。诸葛亮屡次用「宜」和「不宜」 等字眼,直接向后主说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六国论》则采用 借古喻今的方法来劝喻君主。苏洵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劝喻北宋君主不 要对契丹和西夏输银纳绢求和,以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这两篇文章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虽是 臣子,但他也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曾嘱咐诸葛亮辅助后主,所以诸 葛亮便用较直接的方法,甚至用教训的语气来劝喻后主。苏洵则人微言轻, 没有官职。虽然他对政事有卓越的见解,但也不宜随便议论朝政,所以他便 用借古喻今的委婉方式来劝喻君主。 页四 .geocities/crazyfrankk/425
参考: .geocities/crazyfrankk/425


如何理解"六国论"的含义?
然而,当代世界的国家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地缘政治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寻求解决方案。此外,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平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建设和改革。结语:当代世界的国家关系与古代的六国之间的关系有着明显的...

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考点有哪些?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

六国论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

六国论的切入点
《六国论》《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政论文。这篇文章从春秋之末,至于战国,一直到汉代的“文景武之世”,从而导出论点,实在是“考之世变”之论。其言凿凿,确可信据。文章论及历史上通过什么途径选拔士人的问题,其时间跨度从三代、春秋、战国,历汉、魏、晋,到隋、唐之后,思如...

从哪几方面说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
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
…相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弊在赂秦”六国不能团结一致抗秦导致各个击破,观点不当之处是忽视了形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秦政残暴使六国担心抗秦引起报复行动,均不想第一个起而抗秦,从而执行绥靖政策终至灭国。细思起来B也有问题,明确的表述应该是“忽视了六国不可能不赂秦”或“忽视了六国间也存在竞争问题”。

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的意思
问题: 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的意思 解答:(1)句子出处:宋代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六国论》第一段。(2)句子原文: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语段意思: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比较“三苏”的《六国论》,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如果...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

六国论的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六国论》习题解答此《六国论》乃苏洵之六国论!请答题者补充下面两个问题(用原文回答):1.《六国论》的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
壤胞乳块:[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六国论 论点是 -
壤胞乳块:[答案]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有关苏洵六国论评价及讨论 -
壤胞乳块:[答案] 宋朝,苏氏三父子以《六国论》的同样的命题去作文,且父子三人各自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这,在世界文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他们父子三人也和贾谊一样,是在讨论战国历史和秦朝的兴衰,但是,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是什么?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是什么? -
壤胞乳块:[答案] 意在讽谏宋王朝以六国破灭为鉴戒,不要屈服于外侮,而要奋起抗敌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关于《六国论》的几个 小问题 -
壤胞乳块: 事 确实是侍奉的意思关于这个事● 事 shìㄕˋ ◎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 ◎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 ◎ 职业:谋~(指找职业). ◎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 ◎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 ◎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 ◎ 服侍:~父母.你可以理解为他错了 我们用的时候就用侍奉这个词就好至于得确实是动词较秦之所得 这句话意思是比较秦所得到的这个得是"得到"的意思 动词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六国论 》论述中的漏洞 -
壤胞乳块: 1.苏洵认为韩、魏、楚灭亡的原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历史却并非如此.韩、魏与赵原本一家,三分晋国而成.晋国原为诸侯强国,晋文公重耳得周王宠信,“封晋侯为盟主,合诸侯修盟会之政”,可见晋国之盛.到晋顷公失政,...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六国论中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什么话题?求学霸帮忙解决这个难题!!!! -
壤胞乳块:[答案] 可以论证现阶段的国际关系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苏洵的《六国论》中的一个简单问题 -
壤胞乳块: 是因为当时六国中实行不同的政策!齐与秦同为'连横'而其余五国为'联蹱'进行对立的! 也就有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因为当时是七国争霸嘛!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阅读李祯的《六国论》,回答问题.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 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 -
壤胞乳块:[答案] 答案: 解析: 1.(1)归罪于秦(2)比(3)假使(4)能够 2.同:六国皆欲为秦所为.不同: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 3.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下花园区14791292405: 苏洵的《六国论》根据北宋外患频仍、统治者屈辱苟安的背景立意,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请你结合有关史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对“六国... -
壤胞乳块:[答案] 答案: 解析: 也谈六国的灭亡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