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如何应对清末新政的呢?

作者&投稿:匡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关于慈禧究竟是保守还是开明,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既与她的成长环境、知识积累有关系,又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任何带有绝对性的结论,都会失之偏颇!

慈禧出生在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从小就受着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进宫之后,她所受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更加宽泛,约束也更为严厉。毫无疑问,慈禧的政治态度必然要受到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慈禧在咸丰二年(1952年)被选入宫,那时她才17岁。从此以后,她难以接触日益变化的现实,“她足不出京,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茫无所知,对于国内发生的事情只凭京师和各省大臣所上的……报告和奏折来判断。”

所以,慈禧的政治态度中具有保守的一面是理所当然的。戊戌年光绪帝要求变法,慈禧许可的前提是“无违祖制”,“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在清末新政时期,慈禧对兴办女子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仍不以为然。1908年11月傅增湘曾为设立女子师范学堂的事情,向慈禧请示,“太后问:汝曾办女学堂,究竟如何?闻成效颇好!对:在天津创办女学三处,又办女小学八处,……成效颇佳。太后曰:女学生规矩最紧要,以后当益加奋勉,务要整齐严肃。又问:学堂科目如何?对:……。太后曰:学科自以中国学问为重,其洋文算学等不过稍求新知识,并未尝有大用处。”

由此可见慈禧对西学的态度依然是有所保留的。时人亦曾记载:“近日慈圣大不以学堂教科为然,召见京察各员,无不垂询学堂,甚至拍案厉言:‘经书乃为人之根本,何可废弃?’又云:‘私立学堂必较官立者为愈’”。

并且:“如果谁想更改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那么慈禧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清宫禁二年记》中有着诸多的例证来说明慈禧这种保守的性格。如慈禧在1903年即新政举办后两年仍旧认为:“至西人政事中,亦有吾所欣羡者,如其海陆军与机械之类。惟论其文化,吾必谓中国实居首选。”并且说:

“中国礼俗,素称文明,今以不及者为代,非智者所为。”西方的礼俗是不及中国:“彼西人者,依其习俗,固和蔼且恭谨。惟其礼仪,则不能与吾途并论。余且作保存之言可也。盖中国俗尚,吾深佳之,终吾之身,颇不欲其或有更易。”

另一面,慈禧的性格中亦不乏开明的表现。洋务运动,慈禧给予洋务派以很大支持,赞同洋务派的洋务主张,重用洋务派进行革新活动,甚至有学者指出,“慈禧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

戊戌变法之初,慈禧也默许了光绪的改革活动。庚子之变以后,慈禧在各方面都展示了其开明的一面:慈禧愿意接受西方事物(这将在下文提到),让女官德龄替自己翻译西方报纸,建造宫殿参用西制,殿堂中之陈设也“悉用西式”等等。当然,新政启动和向立宪政治转变,则更是其开明的显著表现。

慈禧在她的一生中所表现出的开明,其原因之一在于她受到的传统教育很有限,这虽然给她带来学识上的局限,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方面的好处,行事不那么循规蹈矩。她没有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不可违背的准则和坚定的信仰。传统虽然对她颇有影响,但没有在慈禧的意识中形成一整套的理念。慈禧对传统的遵循是“服从”作用的结果。

传统并没有在慈禧的意识中形成一种自觉性。因此慈禧才做出了许多反传统的事情,她没有像顽固派那样,坚决地排斥洋务运动等新生事物,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如研究者所言,“作为一个相当精明的统治者,西太后对事物有较敏捷的反应能力,靠经验、感觉何不是理论学说的支配,她能够针对不同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统治政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慈禧受着环境、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眼界的局限,她保守的一面比较突出;但是她在具体的决策中又有相当地灵活性,表现出开明的一面。慈禧的这种政治态度,影响了她在晚清大变局中的应对措施,对晚清政局和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她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可以说她保守,但在实际政策中又比较开明。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慈禧是如何应对清末新政的呢?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慈禧受着环境、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眼界的局限,她保守的一面比较突出;但是她在具体的决策中又有相当地灵活性,表现出开明的一面。慈禧的这种政治态度,影响了她在晚清大变局中的应对措施,对晚清政局和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慈禧太后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

慈禧对清末新政的态度为何前后不一,如果认真实施能力挽狂澜吗?_百度知 ...
但是八国联军进京后,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在逃亡的路上,慈禧太后再次转弯,再度拥护新法,并主导了一场规模和程度远远超过戊戌变法的清末新政。慈禧太后在两三年的时间里面之所以会一再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慈禧太后对于权力的重视和恋栈。实际上,慈禧太后的学识非常有限,现在留下来的关于...

面对清朝末期的财政危机,慈禧太后是如何靠自己的才智来打压洋行_百度知 ...
这个仓库是所有外国洋货的聚集的地方,所有的洋货需要先让“万元号”挑,其他的洋行只能之后来抢货,四大钱庄也是垄断了清宫和民间的汇兑和花钱买官的业务。这五大店生意兴隆,但是所做的一件事情让慈禧非常得不开心,那就是她所收到的洋人送的宝贝,在这五大店中都有底单。慈禧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

残酷的慈禧太后怎么处理清末奇冤
光绪元年,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听闻此事,再次上报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遂将此案交与刑部会审,葛品连尸骨由余杭运入京中,由仵作重新验尸,综合一些医生的意见,葛品连确属疾病而死,在所有尸骨的检测中,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身亡,就是砒霜的成分(从葛品连病情推断,其为丹毒,即皮肤感染引起菌血症,然后...

慈禧太后大力推行新政,怎么将清朝搞垮了呢?
但是慈禧太后发动新政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练兵,让自己手头的权力更加的稳固,而这个念头也注定了这一个新政无法长久下去。二、清末新政同当时的实际是相对立的因为当时围绕在清王朝的还是封建的制度,而新政的出现无疑就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极端。慈禧太后在当时一改往日的作风推行新政,这种新思想的散布...

慈禧太后终于醒悟,大力推行“新政”,为何却将清朝搞垮?
第三、清朝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导致军阀势力崛起,自取灭亡;第四、清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长期闭关锁国,军事经济政治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的时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时的潮流。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与腐朽的专制制度格格不入 新政主要包括军事、人才选拔、经济等方面:根据史料记载,1901年的清朝...

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说这次改革肯定会失败?_百度...
慈禧推行的清末新政目的是缓和封建阶级和底层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真心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所以这次改革肯定会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曾经是大清王朝附属国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已经超越了大清王朝。这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也真正认识到大清王朝的封建腐朽落后。马...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还彻底,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这个集团的力量已经十分衰弱。清政府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与外国密切联系的新官僚,也就是洋务派官僚。这些人往往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对清政府取而代之。因此清末新政的内容普遍对清政府不利,确实是有内部人想架空清政府,最终打倒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

戊戌变法三年后,西太后开始推行更为积极的“清末新政”,这是为什么?
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认识发生变化。慈禧从排外到惧外,这个时候对“洋人”的认识已经比较复杂。从技术层面讲,一方面她喜欢西方的新奇东西,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西方军事力量的震撼。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慈禧对技术的变革已经从对立走向赞成;至于政治方面,她有多大变化不得而知,但是整治环境相对放宽。此外...

西太后推行积极的“清末新政”,为什么?
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 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从清末新政看慈禧太后 -
陀策复方: 她开始改变腐朽思想,向新式思想靠拢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清末宪政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
陀策复方: 新政的起点应当说是很高的.那时慈禧挟光绪,恓恓惶惶地逃到西安,这时的形势,不但列强压迫清廷进行必要的改革,朝野上下一致要求除旧布新,而且最高统治者本身也深刻认识到完全按旧的方式很难维持统治.于是在几乎没有反对派的情...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西太后推行积极的“清末新政”,为什么? -
陀策复方: 因为清政府面临崩溃的边缘,而此刻革命力量逐渐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强烈,清政府为挽回其统治,做垂死挣扎,开始“新政”.其实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挽回统治进行的自...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陀策复方: 清末新政,香港称晚清改革,是清朝末年自上而下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承...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陀策复方: (1)新政的改革措施缺乏通盘的审慎考虑新政一开始,清政府就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大量变革,没有考虑到改革的轻重缓急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的改革甚至没有配套设施相适应.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改革彼此抵制的现象.预备立宪时期...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清末“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陀策复方: 清朝末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之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戊戌变法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零星起事,这些都使得清政府与中国各阶级矛盾加深.当时的清政府和 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加之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 统治者感到自身的统治地位已经风雨飘摇.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统治,1901年, 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迪庆藏族自治州15272366647: 问两个历史问题? -
陀策复方: 内在逻辑是有的,但是把清末新政当做戊戌变法的延续是极其错误的.不论是打压维新变法,还是后来的新政,皇族内阁,满清统治者的目的一直未变:最大程度地维护满清统治者的利益.在经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乱,洋务运动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满清统治者与汉族士大夫逐渐割裂,汉族士大夫的实力和话语权逐渐增大,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满清政府的殖民政府属性,将中国改成一个民族国家,但是汉族士大夫的实力并没有强到一定程度,所以失败了.而清末新政是汉族士大夫实力更强之后,满清统治者自发的一次革新——否则其统治将进行不下去,但是汉族士大夫并不买账,之后直接就是辛亥革命,彻底扫清了满清统治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