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三年后,西太后开始推行更为积极的“清末新政”,这是为什么?

作者&投稿:双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前者昙花一现;后者则历时十年,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但是,这两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大相径庭。戊戌变法,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潮流加以肯定,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而对清末新政,则因为是由清朝政府自己搞起来的,又加上了“讨好帝国主义”的罪名,却不管客观效果如何,就被说成是反动的,还称之为“假维新”、“伪变法”,其实这是不够公平的。

就慈禧品性而言,她具有很多缺点,如嗜权如命、胸怀狭窄、生活奢侈等,而且不具备近代意识,正如研究者所言:“慈禧实在称不上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最高领导者。”因此,她很难领导清政府走出困境,使国家走向复兴。然而,慈禧在大风大浪中执掌清廷几近半个世纪,这其中自然有其深刻原因,如用人、权术、进取心等均值得探讨。而慈禧并不排斥乃至于支持变革,这使其在执政中积累起足够的权威,并获得臣民认可当为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慈禧在戊戌变法初期,仅仅局限于默许,那么在新政中,慈禧则完全是以一种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她直接开启了新政改革之门。 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一手镇压下去的。然而,慈禧并非一贯就反对变法维新。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哪知他们的所做所为渐渐超过慈禧所能容忍的限度,以致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慈禧的不满,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 维新派有针对她的兵变计划,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云:“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在权力之争中,慈禧最为心狠手毒。如果改革要以牺牲她的权力为代价,那是万万不行的。其二,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 。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慈禧生怕全线出击造成大厦倾覆,急忙出面采取断然措施,以稳定政局。 戊戌变法运动虽被镇压,但改革毕竟已是大势所趋,症结只在由谁主持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精明的慈禧太后通过戊戌政变确证自己的地位之后,旋即主动发出继续改革的信号:“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慈禧的这一举动,给政变后万马齐喑的局面注入了兴奋剂,使主张变法维新的社会力量重燃希望之火,这实为她政治上的高明之处。 正当慈禧意欲缓进地推行改革时,义和团运动爆发。一帮顽固派昧于大势,极力怂恿慈禧利用义和团“排外”,酿成庚子国难。慈禧携光绪仓皇西狩,一路困顿风尘,颜面丢尽。痛定思痛,慈禧一面惩治坏事的顽固派官僚,一面急切地表达自己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改革的决心。一九○一年一月二十九日,慈禧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要求王公贵族,部臣疆吏“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上谕发布后,各处反应强烈,其中尤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二人联衔会奏三疏最为完备。慈禧阅罢,认为“事多可行,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同年四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命奕劻、李鸿章等六人为督理大臣。至此,清末“新政”正式上演。 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末“新政”实际上是一场更具近代化性质的改革 。 政治上,它在承袭戊戌变法裁汰闲衙冗官的思路的基础上,设立外务部、商部、学部、巡警部、邮传部等新的政府机构,使传统的六部体制不复存在 ; 经济上,肯定了戊戌变法时奖励工商、发展实业的各种措施,还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多种经济法规,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 ; 军事上,戊戌变法时的主张为整顿团练、令八旗改练洋操,并着手改革军制,而新政则致力于用现代化军队建制编练新军,军队成分、武器装备和指挥水平明显改善 ; 文化教育上,戊戌变法时提出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奖励游学,新政则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地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士人出国留学,并参照日本模式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 。 从戊戌变法到新政,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改革的洪流在经历一番曲折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航道,并以更加奔涌的态势向前推进,实在耐人寻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对新政寄予厚望。她在接近古稀之年,忽对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时常阅读以广见闻,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新政推行过程中,虽有种种弊端,但决非无善可陈,更不是什么“假维新”。新政的推行,确实在为中国逐步积累着现代化资源,为社会的转型准备着物质和社会方面的条件。 不过,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没有再给中国提供一个稳健改革的机遇 。一九○四年,日俄战争爆发,蕞尔小国战胜了庞然大物俄罗斯。国内外舆论认为,这是立宪国战胜专制国的铁证,“皆谓专制之政,不足复存于天下。”于是国内立宪的呼声,由微弱转为高涨。慈禧在强大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将新政归于宪政改革一途。 宪政改革,意味着要突破政治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 。 这一重大跨越,给清末改革带来功能性紊乱,也给慈禧招致难以承受的压力 。 本来,后起国家的现代化在初期需要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以便整合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和使用各种资源,稳健地推动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即是一个先例。日本从一八六八年开始明治维新,到一八八九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历时二十余年。而中国在实行新政不久即转入宪政改革,其结果只能导致政治资源的分散,使原已就“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更趋严重。当时国内就有人痛切地指出:“论日本之政,其所以致富强者,以其能振主权而伸国威也。今之议者不察其本,而切切以立宪为务,是殆欲夺我自有之权,而假之以自便自私也。……夫日本以收将权而存其国,而我国以限君权而速其祸,不可谓善谋国者也。” 一九○六年,光绪奉慈禧谕旨,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以官制改革为下手处。官制改革以行政和司法相互独立为基本原则,“总使官无尸位,事有专司,以期各有责成,尽心职守”。由于官制改革牵涉权力和利益的重大调整,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躁动不安。有关官制改革的条陈如雪片般飞到慈禧的眼前,其意见之纷杂、斗争之激烈实属罕见,老佛爷感觉“如此为难,还不如投湖而死。” 厘清中央与地方的权限是官制改革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清政府本欲通过官制改革收取督抚的兵权和财权,哪知督抚却以设内阁、开国会相要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更形突出 。 官制改革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 一九○八年,宪政编查馆颁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与此同时,慈禧和光绪帝发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谕》。上谕指出:“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臣工同受国恩,均当警觉沉迷,扫除积习。……所有人民应行练学自治教育各事宜,在京由该管衙门,在外由各省督抚,督饬各属随时催办,勿任玩延。”又云:“至开设议院,应以逐年筹备各事办理完竣为期,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员之诏。”这是慈禧生前颁布的最后一道谕旨,也可说是慈禧的政治遗嘱。 同年,慈禧悲郁而逝,权力轴心顿成虚弱,要求速开国会、速立宪法的呼声更趋高涨。立宪派的鞭策和清廷的拖延,导致两者合作的最终破裂。满清王朝在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呼喊声中土崩瓦解,清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假如慈禧晚死十年,宪政改革的结局又将如何?在逝去的历史面前,吾无余言。

从根本上说,是要保住满族的江山,保证清朝的统治。

具体分析一下:
一般大家提到比较多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国力已经被消耗到极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危机越发越深,比如革命党以排满和共和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此起彼伏,比如巨额赔款使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从而进一步促进民变的可能等等;

下面说几个说得比较少的:

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认识发生变化。慈禧从排外到惧外,这个时候对“洋人”的认识已经比较复杂。从技术层面讲,一方面她喜欢西方的新奇东西,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西方军事力量的震撼。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慈禧对技术的变革已经从对立走向赞成;至于政治方面,她有多大变化不得而知,但是整治环境相对放宽。此外,光绪皇帝虽然没有实权,但对慈禧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光绪自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专心阅读西方的政治学、法学等著作,在知识储备方面也颇为丰厚。

另一个是立宪派的作用。立宪派在当时并不赞成革命,而是要求清政府立宪。革命党的此起彼伏,使清廷看到,政治的改革将争取立宪派,从而削弱革命派。从这一目的来说,清廷的政策确实起到了作用。清政府新政中开了资政院和咨议局,在东南沿海各省落实的都相当好,而且三权分立的案例比比皆是,革命党的武装起义一度支持者越来越少,这才有汪精卫刺杀载沣。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新政有立宪派争取的努力,有清政府对立宪派的拉拢。

同意上面那个。

主要是为了保护封建主义专政的根基才新政的。

不同角度么

背景方面来说,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愈发加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国内经历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后也难以应对

在即将灭亡的时候,慈禧为了保住权利

就用新政,来平复当时维新派,或说立宪派的舆论。

当然,最后证实这一切都是假的。

十年后,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这个腐朽而封建的王朝。

因为慈禧希望假借立宪为由,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她才要嚷嚷着搞新政!并且,哪位大臣告诉她,这样可以应大众的意思,并且使国内稳定!

你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吗?这是我们的学期末历史作业!!!晕


戊戌变法三年后,西太后开始推行更为积极的“清末新政”,这是为什么?
一般大家提到比较多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国力已经被消耗到极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危机越发越深,比如革命党以排满和共和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此起彼伏,比如巨额赔款使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从而进一步促进民变的可能等等;下面说几个说得比较少的: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认识发生变化。慈禧从排外到惧外,...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为何开始推行新政如题 谢谢了
精明的慈禧太后通过戊戌政变确证自己的地位之后,旋即主动发出继续改革的信号:“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慈禧的这一举动,给政变后万马齐喑的局面注入了兴奋剂,...

为什么戊戌变法会遭到反对
1. 戊戌变法之所以遭遇反对,首先是因为保守派力量强大。变法派并没有掌握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实权掌握在西太后等王公大臣手中。这些掌握实权的人物如恭亲王、庆亲王和刚毅等几乎都持守旧态度。维新派在朝中缺乏实权,康有为虽然担任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但其多次上书多被压下;他组织的学会也受到...

戊戌变法的看法
变法的时候一下子把六部堂官都给撤了,一撤之后他自己没办法善后,朝政一乱就傻眼了。康、梁、谭那些人更没有政治经验,是他们找的袁世凯。为什么找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有军权。其实袁世凯还是会支持变法的,因为袁世凯是变法的直接获益者。但是你挑战核心利益了,袁世凯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肯定会站在西太...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帝?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

戊戌变法的意义,结果,导致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原因: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

戊戌变法为什么不能成功]
(11)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康有为在戊戍变法以后还死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极端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在梁启超等人看来那是很遥远的事。他说:“西国之所以能立...

伟大的变革戊戌变法,有着怎样的的意义和结果?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

戊戌变法教训
戊戌变法教训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的。一、清朝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

1.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戊戌变法人士心态及改革战略的分析,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一、戊戌变法人士的激进心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

庆安县13289689610: 西太后推行积极的“清末新政”,为什么? -
诸葛法塞来: 因为清政府面临崩溃的边缘,而此刻革命力量逐渐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强烈,清政府为挽回其统治,做垂死挣扎,开始“新政”.其实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挽回统治进行的自...

庆安县13289689610: 修订法律馆 -
诸葛法塞来: 清官署名.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掌修订各项法律.特派大臣管理,下设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 公元1904年5月15日,一个和帝国气质完全不同的机构开始运作:清廷“修订法律馆”开馆办事.馆中为首的是64岁的著名法...

庆安县13289689610: 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 -
诸葛法塞来: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2.林则徐禁烟:(1)措施:在广州...

庆安县13289689610: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转变的原因 -
诸葛法塞来: 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的高潮部分.然而新政策的推行,触动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守就是李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刚刚也在做..

庆安县13289689610: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是什么? -
诸葛法塞来: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 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 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 前者昙花一现;后者则历时十年...

庆安县13289689610: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需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用特行申谕,嗣后内外臣工,务当清白乃... -
诸葛法塞来:[选项] A. 允许推行部分维新措施 B. 告诫臣工和维新派划清界限 C. 顽固守旧,拒绝维新变法 D. 正式开始垂帘听政

庆安县13289689610: 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
诸葛法塞来: 重大的变革有:1、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