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德育的生成和发展活动更具有实效性

作者&投稿:范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对策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都积极创新,谋求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在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评价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的变迁,旧有的、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和德育范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经验的、落后的德育举措和方法步骤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猛烈地冲击着学校德育。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对新的价值观念敏感的特点,使得其常常在外界诱惑或内部不正当的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不少与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违背的行为,如自觉性差,自制力弱,行为失范,心理缺失,道德伦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目前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还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缺少情感上的激励与引导,缺少活力与魅力。也难怪德育很难真正打动与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德育厌倦,主观能动性丧失,师生关系失调,这样以来,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就成为一种必然。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必须清楚看到,不讲求实效,是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而且会使人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 一、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认为导致德育实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笔者曾在本校及周边一些兄弟学校进行调研,也发现了不少德育的所谓亮点。如一所初中制订了详实具体的德育制度,《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班级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等一应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细枝末节,实令人汗颜,但与校长的交谈中才得知,学校规模不大,不可能安排几名专职人员进行常规性检查考核,德育主任又坚持代课,故而检查考核只能落空,象征性地填上这样或那样的符号,再加之德育工作不可能全部被量化,如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等,这种考核也就失去了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可能给出班级及至班主任的准确评价,导致班主任工作上、人格上的尴尬,究其制订制度的目的而言,校长只苦笑一句:“上边(领导机构)检查时,有‘制度是否健全’一项”,也就是说,这些方案的确定,目标是应付上边的,只考虑到上面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无独有偶,本学校也曾经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文艺表演活动,当羁押的少年犯动情地向母亲忏悔,向师生谢罪之时,大部分同学爆之以热烈的掌声。听着这刺耳的掌声,笔者深刻地意识到,我校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对学生及其品德形成与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切合学生实际,只求有色有声,轰轰烈烈,而忽视了学生有可能将其作为文艺作品而称赞的可能性,道德内化的功能已全然丧失了,还不能不说是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育定位不准或者偏移。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误区,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单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仅仅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去搞德育,而没有形成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又怎样保证德育的实效,表面上看来是对德育的重视和强调,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地位和价值的偏移和变相缺失。同时,因为德育被抽离而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三是德育脱离生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的知识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只是依靠学校教师,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与现实道德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因而表现出对德育的厌倦,很难产生兴趣。不单如此,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了生活实践,就必然丧失生命力。而笔者所接触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里校长或德育处开会讲德育,做几次报告,开几次主题团会,或者搞几次德育活动,就认为可以使学生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越,真是天方夜谭。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社会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师生交流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综合做功,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养成至善的学生人格,因而便不可能取得德育实效。 四是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简单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现有:注重单向灌输,弱化主体作用。在德育中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在信息传达上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认同特征,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防范学生的行为,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独立的情感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了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发展和道德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和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和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的“精神游离现象”,更有甚者,教育者将遭受质问和反判,权威被挑战和怀疑,由此,教育者主宰的约束防范式德育会步入低效的迷谷。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就会被教育者所封杀,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丧失独立个性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管理对策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理念上的更新,从实际出发。 一是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务必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实际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增进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生活实际,看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把引导和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价值混乱作为总体目标,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趋势,引导学生慎重思考主体生命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动作用,创造价值,从而在纷纭繁杂的价值领域选择牢固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质量意识,并且用宽容的精神,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下解脱来出,摆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标取向,勇于反思,敢于质疑,大胆实践。还要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出相应调整,遵循学生品德发现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其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在当代独生子女日益普遍,学生中个人主义日益抬头的状况下,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应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积极调研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学要素,作为一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将此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适时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提供良好的榜样,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有意识模仿的心理准备下,形成道德信念,丰富道德情感,自觉抵制诱惑,培养毅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是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德性表现在日常行动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否则,将无任何效果可言,因此,有魅力的德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笔者以为,在这里提出的德育实践的强化,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层面的特征,一方面,关注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自我发展,它是从学生的道德体验起始的,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在人的道德体验,唯有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权利放在第一位,才意味着以人为本,才意味着德育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价值取向的,才是以尊重、关心、宽容、理解、爱心、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才是克服了定位不准的错位和克服了方法论上的固执的,此时的德育才能有效促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自觉发展其自我道德约束力,产生应有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强化师生双向互动,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在价值观选择上已不再受以往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左右,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一些道德观念本身就包含着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的萌芽,诚如孙云晓说的: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这实质就是互动的过程,也只有在互动中,才可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增长,促进想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而双向互动的要旨,就是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让师生双方都动起来,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组织活动,却不能过分追求形式的热烈与场面的火爆,不能过分强调我校做了哪些活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活动,必须是让学生和德育工作者一起,在双向互动中践履道德,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学生自主选择,发展品德,内化道德内涵,这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动。还有一方面,是德育的实践不能以纪律为形式,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学生的生活行为,那就成了一种监督,道德主体就必然生活在处罚的恐惧和焦虑中,那么它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力,反而把学生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而这种重负,对学生来说,不亚于目前的学业负担,总想寻找机会来释放,一旦走出学校,那些清规戒律便不再发挥作用了,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更加顽劣和难以控制。所以笔者说,德育是持久的复杂的教育工程,缺乏了生活的实践性,便会失去应有的实效。 三是努力完善德育网络。要克服学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现象,就要从根本上变革思维方式,克服分割性思维的惯性影响,用复杂性思维重新作系统思考。其实,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首先就是要形成人人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在学校内建立必要的德育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国家有文件规定,校长尤其是德育主任要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健全德育工作指导小组,理顺德育处、班级、班主任和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相互关系,确保德育合力的形成。校长和德育主任必须通盘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注意各部门、人员活动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要认清德育必须依托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诸育为载体,渗透德育的理论,要在学校中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德育机构是主力军,但其他科任教师、职工、甚至其他各处,各教研组都是德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想方设法完成好德育渗透任务。再次,近些年来,许多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学校都大张旗鼓搞所谓封闭式教学,准军事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对应试教育体制下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反过来想,这又是一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他把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任完全交给学校,是不符合社会规律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浪潮中,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岛,它断却了与外界的联系,丧失了让学生认识社会,与时俱进的精力和锐气,是一种最大意义的犯罪,因为学校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教育的配合与补充。笔者认为,要在坚持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前提出,注意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家长参与德育方式过分单一,只是一种形式上参与,诸如开个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学生作业展览时有部分家长参与等,这种参与方式仅限于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处理,德育工作者也与家长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单向,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懂得也不敢和工作者提出个人需要。我们应积极倡导心理层面的人际参与和制度层面的管理参与,让家长与德育工作者在较为亲切融洽的气氛中交流意见建议,甚至可让家长参与校务委员会,直接参与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形成完善的行政机制,形成相互信任的协作机制。社会各届的参与则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学生来源于社会,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他同样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的、亲属的、非新属的,沾亲带故的,素昧平生的,都出现在学校周围,都会与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就应将学生的成长空间有效把握,合理利用。实践也证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学生将耳目一新,并可激发出更大创造热情,在此方面,笔者建议,可先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挖掘社会资源,请师入门,直接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如请老干部、司法人员入校,携手共建,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开设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提供社会性劳动实践场所等,利用大众媒体,丰富德育内容等。 四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来说,我们主张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而在这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倡师生共建共维护,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学校的绿美化净化成果,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彰显的是规范和约束作用,告诫师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便赘述。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推动文化建设,校长必须根据学校发展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学校作出长远的、全局的考虑,然后利用自己和领导班子的榜样作用,发挥模范作用,推动目标实现,还必须激励全校师生,朝着所预定的形象发展,形成独特文化,成为一种象征,当然,离开了师生的活动,校园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失去创造性、继承性,而且原来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再存在生命与活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而一旦这种人人努力为校园作奉献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德育目标就业已实现了,学生的情操、品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 (此文已作为陕西省渭南市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毕业答辩论文)

花寨乡中心学校 李福龙 德育工作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中处于突出地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乡地处甘州区最南边,无论是社会经济条件,还是家长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之城区的家庭要低得多,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加强我校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刻不容缓。 一、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1、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领导虽然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也加强了领导,但由于德育评价的模糊性,德育工作与以六、九毕业班为主的“硬任务”来比较,就趋于“软化”,有时甚至处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认识不足,研究不够,致使学校德育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养成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之上。 2、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形式,忽视效果,只注重表面,忽视内在规律,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学生在对待异**往以及情感发展上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早恋”一直是学校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4、家庭青春期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家长对这一问题不是很关心,甚至不闻不问,能够开展适当的家庭青春期教育的很少。 5、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在少数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学生吸烟、喝酒、打架。 6、家长和教师普遍与学生沟通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时,不选择与家长和老师沟通,而选择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交谈。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现代中小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而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明显不够,从而导致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有些工作当然无法跟上。 7、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繁忙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班级德育特别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思想道德发展关注不够。 二、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我校是一所生源比较单一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之城区的家庭要低得多,这部分家庭的教育意识不够强,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严重缺乏,这部份的学生大多公民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大大加重了德育的难度。所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这类家长的德育意识是我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加强家校联系,积极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德育工作才能开展得更有实效性。 三、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首先是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加强家庭德育 1、家访。这是班主任工作职责之一。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家庭,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互通有无,并针对具体情况,协商较为稳妥的教育方法。多报喜少报忧,不要变成向家长“告状”;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虚心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 2、召开家长会 这种形式宜采取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后和毕业考试前,或针对家教某个具体问题需使家长形成共识时。召开这种座谈会,可使家长有机会共同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出谋划策、交流经验。这种会,顾名思义,应重在“座谈”。座谈前,要介绍班级情况、学校里进行了哪些教育活动。介绍学生情况时,以表扬为主,尽量不要点名批评,以免引起家长的反感和误会。家长们通过“座谈”,在“座谈”中逐步提高认识,从而在熟悉子女情况的有利条件下,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家教方法。 3、开办家庭教育讲座。这种形式可借助于家长会,也可由学校配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进行。“家庭教育”讲座的内容包括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家庭经济能力、协调各方面教育因素的家教规律,身教与言传相结合、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循序渐进、宽严适度、全面关心、互相沟通、一致性、连续性、积极性、灵活性及允许反复不断强化的家教原则,科学的家教方法,历史名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教故事,爱护过度、照顾过细、期望过高、重言教轻身教、重知识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交往等需克服的错误或片面家教倾向,特别是我乡具体的成功家教的经验。 其次是实行全员育人的教育方针,加强团队的德育效能。德育不仅是政教处或班主任的事情,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做到全员育人,才能增强德育的队伍,而不是只有政教处和班主任在孤军奋战,那么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大大增强。切实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今后团学队将会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与形式。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德育的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要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加强德育力度,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等课,加强德育学科渗透,利用各种活动和板报、广播室等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加强集体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气节、情操。 二是将德育教育细化,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使德育教育更具操作性。中小学生《守则》、《规范》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它的内容很多,也很抽象,各年级、各班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规范》更加具体化、细目化。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1)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并说“老师好!”(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如果答不上问题,要说“对不起!”(3)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假,不旷课。上课迟到要先喊“报告”,未经老师允许,不擅自闯入教室。(4)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不东张西望,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工整。(6)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态度要诚恳。即使老师的批评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许侮辱、责骂老师。将《守则》、《规范》细目化有利于更好的贯彻执行。它能使《守则》、《规范》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效果的整体升华。 提高德育实效性从学生入学就应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的推广、普及,网络的铺天盖地,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就存在一个愿意不愿意接受的问题。所谓“好学者不如乐学者”,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就要重视了解学生的实际,增强德育针对性,改善环境和人际关系,重视德育过程的情感性,说做结合,重视德育实践性,这样,有望提高德育实效性。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关乎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头脑,创新工作形式,有针对性地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当前,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呈现出形式主义严重,德育定位不准,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简单保守的特点,导致了德育的低效或效果不佳,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德育实效的管理策略,以德育科研促进德育进步,强化德育实践,解决方法论上的误区,并积极构筑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合力,培植校园文化,感染并调动学生品德形成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都积极创新,谋求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在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评价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的变迁,旧有的、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和德育范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经验的、落后的德育举措和方法步骤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猛烈地冲击着学校德育。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对新的价值观念敏感的特点,使得其常常在外界诱惑或内部不正当的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不少与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违背的行为,如自觉性差,自制力弱,行为失范,心理缺失,道德伦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目前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还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缺少情感上的激励与引导,缺少活力与魅力。也难怪德育很难真正打动与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德育厌倦,主观能动性丧失,师生关系失调,这样以来,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就成为一种必然。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必须清楚看到,不讲求实效,是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而且会使人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
一、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认为导致德育实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笔者曾在本校及周边一些兄弟学校进行调研,也发现了不少德育的所谓亮点。如一所初中制订了详实具体的德育制度,《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班级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等一应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细枝末节,实令人汗颜,但与校长的交谈中才得知,学校规模不大,不可能安排几名专职人员进行常规性检查考核,德育主任又坚持代课,故而检查考核只能落空,象征性地填上这样或那样的符号,再加之德育工作不可能全部被量化,如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等,这种考核也就失去了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可能给出班级及至班主任的准确评价,导致班主任工作上、人格上的尴尬,究其制订制度的目的而言,校长只苦笑一句:“上边(领导机构)检查时,有‘制度是否健全’一项”,也就是说,这些方案的确定,目标是应付上边的,只考虑到上面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无独有偶,本学校也曾经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文艺表演活动,当羁押的少年犯动情地向母亲忏悔,向师生谢罪之时,大部分同学爆之以热烈的掌声。听着这刺耳的掌声,笔者深刻地意识到,我校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对学生及其品德形成与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切合学生实际,只求有色有声,轰轰烈烈,而忽视了学生有可能将其作为文艺作品而称赞的可能性,道德内化的功能已全然丧失了,还不能不说是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育定位不准或者偏移。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误区,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单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仅仅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去搞德育,而没有形成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又怎样保证德育的实效,表面上看来是对德育的重视和强调,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地位和价值的偏移和变相缺失。同时,因为德育被抽离而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三是德育脱离生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的知识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只是依靠学校教师,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与现实道德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因而表现出对德育的厌倦,很难产生兴趣。不单如此,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了生活实践,就必然丧失生命力。而笔者所接触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里校长或德育处开会讲德育,做几次报告,开几次主题团会,或者搞几次德育活动,就认为可以使学生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越,真是天方夜谭。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社会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师生交流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综合做功,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养成至善的学生人格,因而便不可能取得德育实效。
四是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简单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现有:注重单向灌输,弱化主体作用。在德育中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在信息传达上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认同特征,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防范学生的行为,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独立的情感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了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发展和道德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和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和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的“精神游离现象”,更有甚者,教育者将遭受质问和反判,权威被挑战和怀疑,由此,教育者主宰的约束防范式德育会步入低效的迷谷。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就会被教育者所封杀,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丧失独立个性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管理对策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理念上的更新,从实际出发。
一是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务必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实际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增进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生活实际,看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把引导和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价值混乱作为总体目标,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趋势,引导学生慎重思考主体生命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动作用,创造价值,从而在纷纭繁杂的价值领域选择牢固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质量意识,并且用宽容的精神,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下解脱来出,摆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标取向,勇于反思,敢于质疑,大胆实践。还要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出相应调整,遵循学生品德发现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其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在当代独生子女日益普遍,学生中个人主义日益抬头的状况下,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应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积极调研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学要素,作为一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将此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适时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提供良好的榜样,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有意识模仿的心理准备下,形成道德信念,丰富道德情感,自觉抵制诱惑,培养毅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是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德性表现在日常行动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否则,将无任何效果可言,因此,有魅力的德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笔者以为,在这里提出的德育实践的强化,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层面的特征,一方面,关注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自我发展,它是从学生的道德体验起始的,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在人的道德体验,唯有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权利放在第一位,才意味着以人为本,才意味着德育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价值取向的,才是以尊重、关心、宽容、理解、爱心、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才是克服了定位不准的错位和克服了方法论上的固执的,此时的德育才能有效促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自觉发展其自我道德约束力,产生应有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强化师生双向互动,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在价值观选择上已不再受以往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左右,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一些道德观念本身就包含着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的萌芽,诚如孙云晓说的: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这实质就是互动的过程,也只有在互动中,才可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增长,促进想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而双向互动的要旨,就是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让师生双方都动起来,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组织活动,却不能过分追求形式的热烈与场面的火爆,不能过分强调我校做了哪些活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活动,必须是让学生和德育工作者一起,在双向互动中践履道德,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学生自主选择,发展品德,内化道德内涵,这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动。还有一方面,是德育的实践不能以纪律为形式,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学生的生活行为,那就成了一种监督,道德主体就必然生活在处罚的恐惧和焦虑中,那么它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力,反而把学生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而这种重负,对学生来说,不亚于目前的学业负担,总想寻找机会来释放,一旦走出学校,那些清规戒律便不再发挥作用了,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更加顽劣和难以控制。所以笔者说,德育是持久的复杂的教育工程,缺乏了生活的实践性,便会失去应有的实效。
三是努力完善德育网络。要克服学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现象,就要从根本上变革思维方式,克服分割性思维的惯性影响,用复杂性思维重新作系统思考。其实,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首先就是要形成人人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在学校内建立必要的德育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国家有文件规定,校长尤其是德育主任要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健全德育工作指导小组,理顺德育处、班级、班主任和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相互关系,确保德育合力的形成。校长和德育主任必须通盘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注意各部门、人员活动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要认清德育必须依托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诸育为载体,渗透德育的理论,要在学校中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德育机构是主力军,但其他科任教师、职工、甚至其他各处,各教研组都是德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想方设法完成好德育渗透任务。再次,近些年来,许多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学校都大张旗鼓搞所谓封闭式教学,准军事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对应试教育体制下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反过来想,这又是一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他把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任完全交给学校,是不符合社会规律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浪潮中,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岛,它断却了与外界的联系,丧失了让学生认识社会,与时俱进的精力和锐气,是一种最大意义的犯罪,因为学校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教育的配合与补充。笔者认为,要在坚持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前提出,注意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家长参与德育方式过分单一,只是一种形式上参与,诸如开个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学生作业展览时有部分家长参与等,这种参与方式仅限于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处理,德育工作者也与家长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单向,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懂得也不敢和工作者提出个人需要。我们应积极倡导心理层面的人际参与和制度层面的管理参与,让家长与德育工作者在较为亲切融洽的气氛中交流意见建议,甚至可让家长参与校务委员会,直接参与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形成完善的行政机制,形成相互信任的协作机制。社会各届的参与则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学生来源于社会,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他同样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的、亲属的、非新属的,沾亲带故的,素昧平生的,都出现在学校周围,都会与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就应将学生的成长空间有效把握,合理利用。实践也证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学生将耳目一新,并可激发出更大创造热情,在此方面,笔者建议,可先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挖掘社会资源,请师入门,直接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如请老干部、司法人员入校,携手共建,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开设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提供社会性劳动实践场所等,利用大众媒体,丰富德育内容等。
四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来说,我们主张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而在这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倡师生共建共维护,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学校的绿美化净化成果,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彰显的是规范和约束作用,告诫师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便赘述。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推动文化建设,校长必须根据学校发展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学校作出长远的、全局的考虑,然后利用自己和领导班子的榜样作用,发挥模范作用,推动目标实现,还必须激励全校师生,朝着所预定的形象发展,形成独特文化,成为一种象征,当然,离开了师生的活动,校园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失去创造性、继承性,而且原来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再存在生命与活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而一旦这种人人努力为校园作奉献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德育目标就业已实现了,学生的情操、品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


如何使德育的生成和发展活动更具有实效性
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单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仅仅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去搞德育,而没有形成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又怎样保证德育的实效,表面上看来是对德育的重视和强调,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地位和价值的偏移和变相缺失...

品德形成的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劳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劳动不仅带 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的全面意识和 ...

如何正确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
具体来说,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影响活动,是一种具有多元性、互动性的教育影响活动;第二,德育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学生品德形成发展具有教育性、指导性和主体性、成长性的特点;第三,德育是成长主体在教育影响作用下的品德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品德自我建构具有自主性、内生性的特点。 传统德育在对儿童青少年品...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下面,本人谈一谈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

教育学\/八 德育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品德,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仅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更是人格健全的个体。它的内涵丰富多样,涵盖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的多元维度。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入,旨在构建一个专门且系统的德育体系,以激发和促进品德的生成与成长。德育过程的理性把握 德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德育内容决定德育方法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的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还要有恰当...

简答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行为的教育,立足于“德”对学生“人”的关注与发展,使学生生成“道德”的“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道德素养,是一动态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性学习,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学生“学以明礼”...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同时,在课外,巩固正确的德育思想;以日常生活为范例,以丰富的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基于德育目的、方法、途径等方面学习,谈谈你认为如何提升德育效果。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3、培养...

如何让德育融入学校生活
开展“两人三腿”游戏亦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见,许多德育的技术技巧可以相互迁移。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渠道,渗透德育理念,在学科教学、班级活动和团体活动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总之,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并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予以实施。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

卢湾区14723671994: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种卷依康: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规范德育工作管理.结合《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和《十堰市中小学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拓宽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完善德育工作的...

卢湾区14723671994: 谈谈怎样进行德育实?结合教科院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怎样进行德育实
种卷依康: 浅谈如何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卢湾区14723671994: 谈怎样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
种卷依康: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教育受到前所未有挑战.而在整个教育中,...

卢湾区14723671994: 如何提高幼儿园德育的有效性 -
种卷依康: 展开全部1、优化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①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等方面是良好的,能够对幼儿起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工作的意识,...

卢湾区14723671994: 如何提高少先队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
种卷依康: 一个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不但是“德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少先队活动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

卢湾区14723671994: 学校如何让加强德育工作的建议 -
种卷依康: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坚持“回归原点”、育人为本,...

卢湾区14723671994: 浅谈如何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
种卷依康: 三、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方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 发展 个性,体现个人价值,发掘创造潜质.要体现 “以人为本”的特征其实施方略如下:(1)实施关爱 教育.“十年树木,百...

卢湾区14723671994: 如何加强当前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
种卷依康: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素质教育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教育环境. 思想品行教育作为学校...

卢湾区14723671994: 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
种卷依康: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

卢湾区14723671994: 如何利用主题班会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 -
种卷依康: 一、开展主题班会的目的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这就把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推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爱岗敬业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学生在这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