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世界的总体特点

作者&投稿:中叔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战期间世界的总体特点~

一)空前规模的联盟战争。联盟战争,是国家为反对一国或数国而进行的战争。历史上的某些战争早就具有联盟战争的性质。如古罗马各公国反对十字军、蒙古鞑靼钦察汗国及其盟国的战争; 1337- 1453年的百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等。第一次胜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时代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联盟战争。参加交战双方联盟的有30多个国家。综观战争的历史可以看出,世界规模的战争都是国家联盟之间的战争,而联盟战争则不一定是世界大战。同时,随着世界交往的不断加强,联盟战争这种战争样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所以研究联盟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战争与以往的联盟战争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
    1.联盟的规模空前。以往的战争联盟,大都局限于一个地区的一部分国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不仅有欧洲1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参加,而且还有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次,联盟组成相对稳定,持续时间长。过去的战争联盟,通常是临时性的,组织不稳固,战争期间经常发生变动。
    2.军事上的协同关系更为紧密。一战以前的联盟作战,基本停留在保持作战对象的一致上,很少有几个国家在不同战略方向或几个战场上协调一致地作战。即使是一次作战行动,取盟内不同国家的军队,也大多是各自为战,基本保持各自原有的指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国家间政治联盟日益紧密,军事联盟体制也日趋完善,联盟内各个国家军队,在各个战略方向的协同作战较前更为密切。协约国集团在各条战线上组织协同,迫使德国长期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同盟国集团以德军为核心,协调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使之得以用其相对劣势的战争潜力,与拥有巨大后备资源的协约国对抗4年之久,并几度使意大利、法国、英国、俄国等遭到巨大损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以往战争的单纯军事对抗,发展成为两大军事联盟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各方面的总体战。作为世界规模的联盟战争,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某一国家的军事胜利,而且取决于联盟总体实力较量的胜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动员与以往历次战争相比,在动员的领域和规模、组织实施、时间效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
    1.战争动员领域空前广泛。拿破仑时代战争动员的主要内涵是武装力量的动员。先是动员常备军由和平时期转入战时体制,接着是为了补充战场上的兵员消耗,或者为了扩大战争规模,动员后备役服现役参加作战。拿破仑率领几十万大军在欧洲大陆驰骋十几年,所需大量战争物资和经费,基本是依靠征用和抢劫的办法,从占领区榨取来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也都宣布了战争动员,但开始时仅有军事动员而无经济动员。随着战争的发展,战争动员的领域逐步扩大到经济领域。工业生产方面的动员先是从军队武器装备的不足引起的。工业生产中,重工业生产又首当其冲。接着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也开始承担大量的战争订货。由于交战双方相互封锁,许多国家粮食、棉花等供应紧张,农业生产也被列入国家统制范围。为了筹措战争经费,金融财政和税收成了统治阶级向人民群众转嫁战争负担的工具。为了诱使群众支持和参加战争,各国都极力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情绪,进行思想政治动员,并通过一系列战时非常法规,剥夺人民工常的民主权利,镇压人民的反抗。于是,战争动员遂被逐步引向国家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2.战争动员组织系统复杂。以往的战争动员,任务专一,集中于兵员动员,组织系统单一,归军队总参谋部领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动员,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组织机构复杂。被动员的对象中,有军队的,有地方的,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既要保证眼前的战场急需,又要兼顾持续的动员后备,既要保证前方作战,又要维持后方生产和基本民需,使整个国家生活各个方面在战时体制下运转,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科学的组织管理。
.战争动员的时效性强。战争初朗,战争动员的快慢,是能否取得战略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德军动员、集中、展开的速度最快,8月1日宣布总动员,到8月5日,陆军已从80万扩充到382万人,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迅速攻占了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大片领土。
俄国的动员效率较差,但也没有像德国所设想的那样,要在宣布动员45天以后才能投入作战。实际上,在大战爆发后不到20天,俄军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就开始在东普鲁土(8月17日)和加利西亚(8月19日)发起进攻,使同盟国措手不及。小毛奇慌忙从西线调兵救援,从而削弱了进攻法国的兵力。
  战争过程中,战争动员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军队的作战行动。1915年战局中,协约国各国因战争动员不足,人力物力缺乏,不得不实施战略防御,并在国内全面实行战时体制,进一步动员全国力量。1917年战局中,德国也因动员不足,不得不转入防御作战,推行“兴登堡计划”,进一步在全国实行“总体战”体制,增加军火生产,缓解战场供应的不足。
  (三)大战略理论应运而生。18世纪以前,在军事学术领域内,战略与战术之间尚无明确区分,“战略”指导与战术指挥基本上融为一体。进入19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条件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军事行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战略与战术开始分离。战略主要是对战争全局的运筹和指导,战术是对战斗的组织与实施。这种认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战略的内涵仍然局限于纯军事领域,局限于克劳塞维茨对战略的理解,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根据这种理论,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会战。拿破仑关于通过一两次会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思想,对各国影响很大。基于上述对战略的狭隘理解,战前各国统帅部的战争计划和战争准备,都片向追求单纯的军事目标,即彻底打垮和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忽略了政治、经济目标;都立足于打一场短期速决战争,无长期持久战争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迫使各国不得不抛弃原有的战略观念。战争开始后不出数月,各交战国速决战计划相继破产,战前的储备消耗殆尽。为了继续进行战争,各国不得不逐步将整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战争实际上已变成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较量,大战略理论便应运而生。战争已不再只是各国军队统帅部的事情了。为了加强战争的战略领导,英、法等国都专门组成了战时内阁,全面负责国家和军队有关战争的重大事宜。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还没有正式形成战役理论体系,但战役实践有了很大发展,战役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战爆发后,出现了短暂的运动战。这一时期战役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大,战线长,机动性强,双方都轻视防御,出现以进攻对进攻的局面,因此,许多战役带有明显的遭遇战性质,但大多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西线战场自1914年底,东线战场自1915年夏,相继转入阵地战。阵地攻防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作战样式。随着运动战转入阵地战,防御战不断受到重视。大战初期的防御战役,主要是要塞防御。要塞通常分布在边境一线。要塞的炮台之间间隙较大,纵深很浅,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随后,构筑堑壕把众多的支撑点连接起来,将机枪与炮兵火力和铁丝网障碍物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进行连续的抗击和实施不间断的反击。大战中期以后,防御阵地大多发展成为筑垒地带。每个地带通常由2-3道防御阵地组成。随着炮兵火力的增强和射程的增大,以及飞机、坦克、化学毒剂的运用,防御兵力进一步向纵深作梯次配置。预备队集中在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上,,用来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防御战役的内容,由初期主要是对步兵和炮兵的防御,扩大到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和对坦克、对空防御。战争后期出现了弹性防御,强调避开对方强大的火力突击,以强有力的反突击粉碎对方进攻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术领域内最重要的发展,是产生了集群战斗的战术、纵深梯次防御战术和诸兵种合同战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军队普遍流行的进攻战术队形是拿破仑战争时期形成的密集的散兵线与密集纵队相结合的战术队形。这种战术队形,从大战一开始,特别是进入阵地战阶段以后,在不断加强的防御火力面前,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便产生了“火力集中,人员分散,小群协同”的新的作战原则,形成了集群战斗的战术,即把步兵小分队部署在坦克。随伴火炮、重机枪和其他集群战斗兵器附近进行战斗。这种新战术,把步兵分成许多小的集群,多波次地尾随炮兵火力实施进攻,集群间的间隔加大,但投入的兵力密度也还是很高的。从1916年起,各国军队的师、团进攻队形开始作纵深梯次配置,并缩小进攻正面的宽度(师约2公里,团I-1.2公里,营400-600米)。大战后期,进攻正面上的兵力密度每公里为10一12个营,火炮150-180门。这种战术队形与以往的战术队形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防御战术得到很大发展。阵地战开始以后,各国都十分重视防御战术的研究与实践。孤立的防御基点很快被堑壕连接起来,产生了具有一定纵深的线式阵地防御,兵力兵器被有重点地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和阵地的诸要点上,形成以机枪为核心,与火炮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在防御阵地的纵深内,还设有预备阵地,用以配置预备队兵力。在防御阵地前设有铁丝网等障碍物。为了增强防御的稳定性,人们开始加大线式防御的战术纵深,增强防御作战的弹性。到了大战中后期,防御阵地不断完善,设有数道堑壕线,并有交通壕相连接,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最大的战术防御纵深达8-10公里,具有反坦克、防化、防炮火袭击等多种作战功能,大大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军的基本兵力是步兵。炮兵、通信兵、工程兵都有很大发展。大战中期,出现了坦克和化学武器,飞机也开始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从而产生了诸兵种合同战术,并得到很大发展。大战期间,炮兵是支援步兵作战的最重要兵力。进攻战斗中,炮兵负责实施火力准备,炮火准备经常持续数日。发起进攻后,炮兵转入徐进弹幕射击(有时实施双层弹幕射击),直接掩护步兵冲击。在防御战斗中,炮兵通过实施火力反准备、拦阻射击等战术手段支援步兵作战。坦克出现以后,由于初期性能不完善,未能发挥其巨大作用,直到大战结束,只是陆军的一个辅助兵种,主要担负直接支援步兵进攻作战的任务。在一些战役中,曾有少量坦克突入对方阵线,威胁敌纵深目标,显示了坦克巨大的发展潜力。1917年11月英军在西线实施的康布雷战役是现代合同战术的最早范例。

  一战后,建立了暂时协调帝国主义利益和统治顺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与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士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到第二次世界后的这一时期
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

结构主义语言学
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现象的总体性的理论,结构主义则在于了解人类的现实。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愈来愈变成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则不是科学的东西。而结构主义则是科学的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应该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现象的总体性理论,才能明确理解人类现实。塞巴格在结构主义和...

急!!简介第一,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反映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并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它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留给冷战后的世界的宝贵遗产。 首先,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

世界古代史的总体特征
虽然世界各国奴隶制解体、封建制产生的时间极不一致,但大体来说,在5世纪左右,大多数地区的奴隶制先后解体,封建制相继产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上古历史的结束和中古史的开端。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在法律地位上不被认为是人,而是物,是奴隶主...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是多极格局。这道...
当今世界军事格局的现状"一超多强"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和总体特征。"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等。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借助于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一马当先,...

19世纪发展机遇
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这些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③发展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美苏争霸期间与中日的关系演变
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5.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势发展,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经济...
总体特征: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亚洲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新加坡和韩国的相同点: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

什么叫波普图案?
战争期间设计的朴实无华,是因为战争期间物质匾乏,色彩的单调也是因为战争前后的总体气氛影响。现在,新的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职业妇女等等,他们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新的社会、新的市场服务。也只有这样,英国的、乃至欧洲...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体现出现代战争的什么特点
而南联盟只不过是一个人口刚过千万的国家,军队10余万人,武器装备总体质量至少落后对方一至两代,数量上也极为悬殊。这场战争是强大的军事集团对弱小的主权国家、高技术对中低技术、主要使用航空兵和导弹的空袭战对主要使用一般武器防空作战的非对称作战。美国对阿富汗实施的军事打击也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称作战。美军事...

黟县1714477598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
虞变复方: 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

黟县17144775985: 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虞变复方: 一战之后形成了依然有英法主导世界,但是新兴的强国美德不满的国际联盟形式的松散格局,二战后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冷战格局,苏联解体后由美国主导一超多强的格局.

黟县17144775985: 历史小论文 一战前夕世界特征、两大军事集团、二战后的世界 -
虞变复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德国以及其他国家要求与英国·法国瓜分世界,(2)便形成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德·意·奥同盟国集团,以及以英国为中心的英法哦协约国集团.(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争霸,形成了“两极”格局.

黟县1714477598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
虞变复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

黟县1714477598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虞变复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四大帝国的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黟县1714477598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 -
虞变复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因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黟县17144775985: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介绍 -
虞变复方: 背景:(1)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地赔款!普法结怨! (2)互相对立阵营的成立,同盟国和协约国! (3)殖民地争夺激烈!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要求重新分配殖民地,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形成冲突! (4)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5)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6)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黟县17144775985: 怎样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
虞变复方: 1 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 消弱了老牌帝国主义新兴帝国主义. 3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4 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 5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黟县1714477598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那么残酷 -
虞变复方: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以往战争的规律,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相对持续时间比较短,而且还比较讲究所谓的骑士精神和贵族礼仪 而一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战争以杀戮为中心,所有科技(自动武器、飞机、化学武器)全部用上,一切目的就是造成更大的伤亡,让对方无法承受 丘吉尔不是哀叹过,在一战中,过去的骑士精神荡然无存,战争变成了赤裸裸的杀戮 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潜力,总体战的思想也得到贯彻,想尽一切办法消弱敌人抵抗意志,战争中无所谓平民和军人的区分

黟县17144775985: 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导火线和性质. -
虞变复方: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双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2、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展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