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期间与中日的关系演变

作者&投稿:柞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美日 美苏 的 外交关系 的 演变的过程~

  美日:
  美日同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大致以冷战结束后1996-1997年为分界线,权且称之为冷战期(前期)和后冷战期(后期)。前期的关键词是“美日安保”(即《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同盟”的提法虽已出现,但并不常用,语义也不同于后期;而后期,则是名副其实、如假包换的“同盟”时期。

  前期分两个阶段:从1951年到1960年为第一阶段,为“旧安保”时期;1960年以后,到1996年为“新安保”时期。对日本来说,1951年与《旧金山合约》同时签署并生效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是由美国单方面强加的规约,但基本上是“被选择”的结果。可日本尽管是“被选择”,但却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恰恰相反,“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一来它利用美主导的只与部分国家(实际上排除了“共产圈”国家)讲和所谓“片面媾和”,摆脱战时“敌国”身份,迅速实现了向国际社会的复归,为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来,反手利用美国的“保护”,以让渡部分主权(冲绳基地)的最小代价换来世界第一强国的庇护,以极低的军费支出专注于经济发展,乃至在“第一阶段”便实现了从战后复兴到经济大国的跨越。不能不说,这种“被选择”的成功,恰恰体现了日本民族选择的智慧,当然也离不开吉田茂等战后日本第一代领导人的政治韬略。但是,在这个阶段,虽然也有美国战略转型的影子,但美日安保仍然是具有双重功能的约束,即在置日本于保护之下的同时,还有防止日本重新武装、江湖独走的一面。甚至到70年代初,美国谋求与中国接近的“越顶外交”时期,北京还对美领导人吐露过对美驻军冲绳感到“踏实”的心声。

  1960年,美国陷入冷战以来最深刻的危机(越南、古巴、柏林等),于是动议修改“旧安保”,“新安保”在把战略重心置于日本防卫的同时,强调“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第四条),面向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势力的同盟色彩被强化,乃至后来有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所谓要成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母”的问题发言。“新安保”在日本,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安保社会运动,深刻影响了战后日本主流意识形态的构成。岸信介内阁在国会强行表决通过,旋即下台。翌年,“柏林墙”竖立,柏林被一分为二,东西冷战升级。但纵然如此,“同盟”仍是一个禁忌的关键词,至少在日本来说,其政治正确性仍远未确立:1981年,刚刚结束访美在回国途中的专机上,首相铃木善幸就日美首脑会谈达成的新闻公报中出现的“同盟”表述问题,向同行的记者团小心翼翼地澄清说,所谓“同盟”,“并不带有军事的意味”,引发了美国内舆论的批判。

  真正旗帜鲜明、名正言顺地打出“同盟”,其实是后期的事情。冷战终结后,两国认识到“历史并未终结”的现实,尤其是1993年美朝军事冲突、1996年台海危机和1995年日本女生遭驻冲绳美军强暴等事件,使美日两国政府意识到,美日安保不仅不能瓦解,而且必须进一步强化。于是有了1996年桥本龙太郎首相访美,与克林顿总统达成归还冲绳普天间基地的共识,进而于翌年签署了美日同盟“新指针”(Guideline)。至此,才有了我们今天话语中的“美日同盟”。连现在令日民主党政权头痛不已的普天间基地的迁移问题都是彼时惹的祸。
  美苏:
  第一时期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第二时期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第三时期
  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四时期
  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美苏太空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争霸结束:
  ,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满清失败失朝鲜,割

  台湾。清末日本与革命人士如孙中山等人有良好关系。
  民国日本开始全面入侵,77事变,9.18。直到二战结束

  。
  新中国建立以后因冷战中日间没有外交关系(日本当时算是美国的殖民地没有什么外交权利)。随着中美关系缓和,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出现重大转折,主要是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中日关系的改善。其后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邓小平访问过日本,民间交流很多,9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直到现在中日之间是经热政冷。

  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内容。一、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1.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总体特征是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②1652年-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③18世纪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总体特征是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②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3. 19世纪晚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断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超过英国,且将“大陆政策”改为“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到20世纪初,最终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一战的爆发。4.1919年-1945年的总体特征先是从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从英美矛盾到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美矛盾成为战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5.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势发展,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1.第一时期:16世纪至一战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②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国际关系围绕着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展开。英俄普奥四国先后进行了多次战争,欧洲大陆的霸权几易其主。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进行,使法国建立起绝对的欧洲大陆的霸权。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帝国后,俄国逐渐成为“欧洲宪兵”,一度成为霸主。随着俄国势力的不断扩张,英法与俄国的矛盾日益加剧,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法国重新夺回欧洲大陆的霸权。为了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法国竭力阻挠德、意统一,但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打败,实力严重受损,只能将霸主地位让给完成统一大业的德国。③19世纪晚期至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之间围绕着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愈演愈烈的斗争,终于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20年代的相对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又打破了这一相对和平,使世界重新走向战争。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②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①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  ②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三、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  ※①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  ②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③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⑤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⑥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⑦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⑧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⑨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2.法德关系:  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②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③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④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⑤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⑥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⑦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⑧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⑨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3.英美关系:  ①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②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③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④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⑤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⑥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4.美日关系:  ①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②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③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④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⑤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⑥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⑦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⑧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5.美苏关系:  ①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②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③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④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⑤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6.英德关系  ①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④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⑤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⑥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⑦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⑧二战后,英国同美法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五、重要国际组织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2.国际联盟  ①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正式形成。  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⑵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②过程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5.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⑤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6.欧洲共同体→欧盟①原因:必要性:加强联合,抗衡美苏的需要;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发展经济的需要。可能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小、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  ②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1992年发展为欧盟。  ④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实质:国家垄断资本的联合。  ⑦影响:   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7.世贸组织(WTO)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9.东盟10.亚太经合组织(APEC)11.北美自由贸易区六、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①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②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③原因: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2.日本的大陆政策①制定原因: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②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3.英法的绥靖政策①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②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③“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④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b、 “和平主义”思潮盛行,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⑤绥靖的表现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b、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d、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e、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 ⑤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⑥绥靖的恶果a、“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4.美国的中立政策(1)中立的背景:(理解)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②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2)中立的演变: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②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③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④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3)中立的影响:①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②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4)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七、主要战争及相关的外交关系
战争是调节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战前、战中和战后都伴之以频繁的外交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外交活动在调节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之间的长期战争,主要是欧洲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较量。此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了大国之间以开会的方式加以调节的新时代。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国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军事集团。由于利益上的不可调和等原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此,美国先是以“中立”政策维持同战争双方的贸易关系,后来直接参加协约集团捞取战利品;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但遭到协约国集团的武装干涉。“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20世纪30、4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先是于1937年结成三国轴心政治同盟,在全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相约建立国际新秩序。受法西斯势力威胁的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苏联在同英法结盟的集体安全政策受挫后转而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着法西斯威胁的加重,1942年英中美苏等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协调行动,最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4.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成为战争的主要原因,南斯拉夫内战。海湾战争等为世人所瞩目。升华认识一、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2002春季文综)1.三次变动:①20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②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2.中国的国际地位:①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②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8分。)③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二、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而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 →法国(克里米亚战争) →德国(普法战争)


美苏争霸期间与中日的关系演变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②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

20世纪,70年代中日"泯恩仇"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是日本首相中角荣访华,并签署联合声明,使中日关系正常化

如何消除中日之间的敌对情绪
首先排除A 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隶属于存异然后分析题干 1972尼克松访华历史前提“当时的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力有所下降,而苏联则正处于她的最巅峰状态,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美苏争霸问题上表现的非常咄咄逼人。当时的中苏关系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尴尬阶段,双方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互陈重兵,严密戒备。美国需要...

中日建交对世界的影响
中日建交对西方世界是一个冲击。因为这预兆着另一个英美联盟。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请列举两例。_百度知...
①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③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求】历史上中日、中美间的战争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二军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12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在今辽宁大连)。7日,日军分3路向大连湾进攻,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10天后,日军开始向旅顺进逼。18日...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① 美国的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在6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要实行战略收缩;② 中国的因素:苏联成为中美双方共同的威胁;如果能够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很重要 三. 中日关系的改善 1. 原因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_百度知 ...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其危害
在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开始衰退,中国综合国力逐渐提高,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抗,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常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 从1949年至今,...

寻乌县13820286374: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牛力清浊: 美国实力相对削弱,欧洲走向联合,实力大增,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日本和西欧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霸主地位受动摇 原因主要:美国实力相对削弱:1经济增长缓慢2陷入侵越的泥潭3,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欧洲 ...欧洲走向联合,实力大增,不愿再追随美国的步伐.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增强.就想摆脱美国控制.因此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寻乌县13820286374: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世界格局的演变 -
牛力清浊: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新的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

寻乌县13820286374: 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牛力清浊: 中美关系的改善

寻乌县13820286374: 试分析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
牛力清浊:[答案] 答案:(1)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苏中关系逐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2)...

寻乌县13820286374: 试分析苏美争霸过程中,中、苏、美三国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
牛力清浊:[答案] 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双边关系的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苏企图控制中国.第二阶段:美国同...

寻乌县1382028637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
牛力清浊: 原因有几个,1综合国力的增强2重返联合国3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尼克松访华)

寻乌县13820286374: 冷战后中日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牛力清浊: 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关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中日政治关系起伏不定,曲折多变.冷战结束后,双边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中日双方就发展“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基本达成共识,日本全面提升中日关系,首次将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相提并论. 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同时,尽管与中国政治关系摩擦不断增加,但是中日经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冷战后,中日经济关系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中日之间的贸易金额在这些年内迅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寻乌县13820286374: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 -
牛力清浊: 原因:中美关系该善的直接推动.过程: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建交联合声明.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寻乌县13820286374: 美苏争霸时两国的攻守态势是怎样转变的?请大概说一下时间分段以及两国的表现,谢谢.不要复制. -
牛力清浊: 美苏争霸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以下是美苏攻守态势转变的时间分段和两国表现的大致概述:1.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在这个阶段,美国是全球领先的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经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