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系列:秦川八大怪是什么?

作者&投稿:戎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陕西八大怪具体如下:

一、【房子半边盖】 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还是房子半边盖,两对檐呈“M”型,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踏实。
二、【手绢头上戴】关中人称手绢为“帕帕”,昔时关中农村妇女头上一年四季都顶着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民间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昔时娶媳妇,年轻人有玩闹“抢帕帕”沾喜之习俗。另外,昔时关中农村人去“吃汤水”时,口袋里时常是装着“帕帕”的,谓之“汤水帕帕”。便于擦嘴么,我看这比现代人用餐巾纸擦嘴更环保。
三、【不坐蹴起来】昔时关中乡下的老汉小伙习惯于疙蹴在凳子上,常见有人疙蹴门前的碌碡上,端着大老碗边吃边聊,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古时的“军户”有关,纥蹴着便于随时起身奔跑,一有敌情,撂下饭碗就走,故习而广之。曾有女战友学陕西话,说:“有板凳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锅盔象锅盖】 民间烙锅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锅盔,小者叫饦饦。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饦饦便于携带,现今多用于吃羊肉泡。据考证,锅盔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世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或许“干粮”一词来源于此。
五、【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就不高兴。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外来移民有关,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陕西从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农民,定居关中开荒种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习惯,带到了关中。另外据当地民间传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关中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喉秦腔。端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条象裤带】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于是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的吃法,臊子面、油泼面、干面、汤面、出汤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单就说这“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很浓,它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面食独特的专用词。但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有关这个字的写法,千百年来关中民谣云:“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右边钩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这曲里拐弯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既概括了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艺要领,制作者辛勤操作,又体现了秦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性格特点和爽快精神。“裤带面”只是其中的一种,亦称扯面,事先用盐水和面,醒面一两个时辰,然后开始揉面、擀面、扯面。通常宽约二指许,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七、【秦腔吼起来】据考证,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民间俗称“努大将”。
秦腔根植于民间,秦人大多数都会或生或旦的唱几句,或许吼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近十多年来,陕西台《秦之声》更是火得很!叫我说:你高兴了,吼秦腔么!你颇烦了,吼秦腔么!你难过了,吼秦腔么!我看过很多剧种,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听了秦腔哭音曲调,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开】以前关中农村,家家户几乎都有好几个“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使用。过去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到人多处圪蹴着边吃边谝,老碗盛饭多,既省去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这种粗瓷老碗,多出自铜川陈炉镇,昔时富平流曲、曹村、薛镇一带村民,很多人从事贩老碗生意。现如今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细法,吃饭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种粗瓷大老碗几乎很难见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汉族民风民俗。
  第一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
  典故二: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
  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第二怪
  房子半边盖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明长大了,摇篮破损了。裸露的黄土地少了绿装,虽有南山秦岭,也无法满足千万居民的家住、厨房、储藏等需求用房。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一般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这种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但是关中人不用窖水,也没收集雨水的风俗,这种说法只是附托之词,不足为信。(此说有误,关中缺水人尽皆知,为了缓解缺水的问题,关中人很多地区都是收集屋顶流下的雨水到窖里,需要的时候在用“楼楼”把水从窖里打起来存放在瓮里)。
  第三怪
  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
  在关中地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何况从地理位置讲,四边没有匹敌帝王州的地方。东面出潼关就要过黄河,那边的中原虽然好,但过去是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河南的人都挑担子往关中逃荒,这样的地方能嫁吗?关中流传着“少不过潼关”的谚语;往西就是阳关了,西出阳关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声咽,后面哪个瓜女子(傻姑娘,陕西地方语言。)会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横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岭,历史上交通不便,饮食习惯迥异,不逃避战祸谁愿意进山啊?北面更是沟大壑深山秃水缺的陕北,那里的信天游有一句经典的词“咱俩见面容易拉手手难!”是说一对青年男女在黄土高坡上见面,你深情地望着我,我甜蜜地凝视你。情浓意烈时想温柔地拉手,就惨了。因为中间一道深沟缺了座鹊桥,到对面翻越土沟需一天时间。既然四周都不能去,当然嫁个关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谈。
  第四怪
  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绕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上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
  第五怪
  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
  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其中属棍棍面最长,臊子面最少,一碗饭只够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关中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
  这做面条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关,没有揉到的面,见了开水马上就成了块状,再经水一煮,出来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这个面条的长短也是能看出这个媳妇的手艺和心计的,也是关中地区面条长的一个原因。 每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个大碗出来,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评说谁家的媳妇手艺好,被夸的男人总是谦虚的说:“这算个啥嘛!”其实心里像蜜样甜,而落了下风的男人回家少不了骂那懒婆娘几句。关中面条以武功、杨凌、乾县、扶风、岐山为最好,由于当地食醋酿造独特,先后有了武功县的长宁醋和岐山醋比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谓“酸面咸搅团”。
  第六怪
  锅盔像锅盖
  传说一: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
  传说二: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锅盔的做法
  1、将面粉加水,加入发酵粉,活均匀。有时还加入少量精盐和鸡蛋,以保证面质劲道,烙出的锅盔外黄里脆,以长久保存;
  2、将活好的面反复搓揉,直至劲道十足为止,并在“活面”器皿中放半天左右,带面体整理发酵好以后,加入胡椒粉、事先备好的(即炒熟的)芝麻,放到案板上反复搓揉,使得面体表面光滑有劲,用擀面杖擀成锅体大小的圆形;
  3、在擀好的面体上扎上若干个小眼,已备烙锅盔时里面能够充分熟透;
  4、给锅体文火加热,并用菜油反复碴拭锅体表面,待锅体发亮,并有余温时,将擀好的面体入锅,反复文火蒸烙,直到熟透为止
  名称由来
  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第七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
  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
  第八怪
  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八百里秦川,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淳厚。古都西安的大街上,每一块石头都有一段故事;村庄田野里,随便一镢头挖下去就可见到秦砖汉瓦。但是当地最出名的还属那奇异的民俗风情——“秦川八大怪”,哪八怪?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一、面条宽得像裤带
当地有种面条叫做“扁扁(音biang,字典里查不到)面”,宽约一两寸,厚同一元硬币,有一膀子长,一根面条足足盛满一大海碗。再浇上香喷喷的臊子,淋上红亮亮的油泼辣子,吃起来光滑、筋柔、有嚼劲。呼呼噜噜三两碗进肚,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长足了力气,拉车挑担抬石头,五六个小时你不觉得饿。
这种吃法恐怕与当地人劳作的辛苦分不开,也显示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

二、锅盔大得赛锅盖
“锅盔”,是一种大饼,形如锅盖,大小也如锅盖,一巴掌立起来那么厚。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用一根粗木杠,一头插在墙眼里,一头骑上人来压揉。揉好后放在直径一米多的大平底锅中慢慢烤制,这种锅也叫鏊(ao)子,上下都有柴火。烙成的锅盔外脆内酥,清香可口,吃的时候象面包一样切成薄片。即使在盛夏,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质。
相传在古代修长城时,役工军士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受到酷刑惩罚。情急中,有一士兵把面团放进头盔,伸到火中去烤,面在盔中烙熟成饼,后人叫做锅盔。
另有一个说法,当年女娲在骊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这位女神。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张,叫作“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得有锅盖那么大!

三、油泼辣子一道菜
中国人喜吃辣子的地方很多,湘、川、云、贵,都能吃辣椒。但那里的人只是把辣子当作调料,而在秦地,"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当地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拌面,又能夹馍。“油泼辣子扁扁面吃着燎(好)乍咧!”
由于常年仅够温饱,人们舍不得用良田沃土来种蔬菜,一碟油泼辣子足矣。八百里秦川,家家户户门前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四、老碗似盆分不开
秦川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近一尺的青花白瓷大碗,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乡里人干活苦,出力多,饭量也大。到了吃饭的时候,村头庄前,墙角树下,男人们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一边兴致勃勃地谝着闲传(扯闲话),这叫“老碗会”。大碗好啊,盛一碗就行了。谝够了,吃完了,也吃饱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姑娘嫁人不对外
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很少有人为谋生计而流落异地他乡,故当地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由于相同的民俗,加之村庄寨堡间的相互往来,婚姻关系就在这些村庄中延续和联结。也不排除是留恋家乡的锅盔、辣子、裤带面,姑娘们才不愿远嫁他乡。

六、家家房子半边盖
典型的中式传统房屋都是“介”字型的双坡建筑,但秦地却与众不同,都是单坡建筑。“介”字缺了一捺,变成了单立人“亻”。房屋的背阴面从屋脊到地面直愣愣的一堵高墙,朝阳面才是斜坡的屋顶。当你从中原乘火车入潼关,眼前忽然冒出一片“半边盖”的房屋建筑,你会觉得是不是泥瓦匠偷工减料少建了一半,有点怪怪的。
秦川大地干早少雨,据说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稀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北方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以向阳采光采暖为要。这种单坡斜面的屋顶可以尽多的采集阳光,在寒冷的冬季里屋内不至于阴冷森人。所以当地有句俗话:“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半边盖”的屋子都向阳,甭管有钱没钱,屋主都开心!
老陕真精明!无论是雨水还是阳光,都算计到家了。

七、板凳不坐蹲起来
板凳是坐的,但是在秦地,人们端一碗饭,有凳不坐,蹲在上面吃,是为一景。
男人们吃饭“谝闲传”蹲在一起;老人们冬天“晒暖暖”,夏天歇阴凉,蹲在一起;娃儿们“丢方”下棋玩扑克蹲在一起;就连大姑娘小媳妇做针线、聊家常也在一块儿蹲着。
家中来客,你敬他一把凳子或椅子,他鞋子一脱或干脆不脱,先蹲上去再和你说话。村里面议事,村长要是不住口,村民们就能蹲在凳子上大半天不起身。可见那里的人们“蹲功”了得。

八、秦腔大戏吼起来
秦地唱大戏当然是唱“秦腔”,其特点是高亢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人称“挣破头”。直吼得脸红脖子粗,吼得声嘶力竭,每当这时,观众都要喝声“好!”这才听得“过瘾”,听得“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黄土高坡,地广山梁多,细声细语地讲话,对面听不清。所以当地人习惯说话嗓门大,唱戏喉咙粗。
有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怕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怕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怕吓坏了”。
看罢张艺谋那出“秋菊打官司”,秋菊有没有“讨到说法”不记得了,但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戏词“走—咧—”倒常在耳边响起。

八百里秦川,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淳厚。古都西安的大街上,每一块石头都有一段故事;村庄田野里,随便一镢头挖下去就可见到秦砖汉瓦。但是当地最出名的还属那奇异的民俗风情——“秦川八大怪”,哪八怪?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一、面条宽得像裤带
当地有种面条叫做“扁扁(音biang,字典里查不到)面”,宽约一两寸,厚同一元硬币,有一膀子长,一根面条足足盛满一大海碗。再浇上香喷喷的臊子,淋上红亮亮的油泼辣子,吃起来光滑、筋柔、有嚼劲。呼呼噜噜三两碗进肚,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长足了力气,拉车挑担抬石头,五六个小时你不觉得饿。
这种吃法恐怕与当地人劳作的辛苦分不开,也显示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

二、锅盔大得赛锅盖
“锅盔”,是一种大饼,形如锅盖,大小也如锅盖,一巴掌立起来那么厚。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用一根粗木杠,一头插在墙眼里,一头骑上人来压揉。揉好后放在直径一米多的大平底锅中慢慢烤制,这种锅也叫鏊(ao)子,上下都有柴火。烙成的锅盔外脆内酥,清香可口,吃的时候象面包一样切成薄片。即使在盛夏,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质。
相传在古代修长城时,役工军士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受到酷刑惩罚。情急中,有一士兵把面团放进头盔,伸到火中去烤,面在盔中烙熟成饼,后人叫做锅盔。
另有一个说法,当年女娲在骊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这位女神。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张,叫作“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得有锅盖那么大!

三、油泼辣子一道菜
中国人喜吃辣子的地方很多,湘、川、云、贵,都能吃辣椒。但那里的人只是把辣子当作调料,而在秦地,"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当地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拌面,又能夹馍。“油泼辣子扁扁面吃着燎(好)乍咧!”
由于常年仅够温饱,人们舍不得用良田沃土来种蔬菜,一碟油泼辣子足矣。八百里秦川,家家户户门前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四、老碗似盆分不开
秦川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近一尺的青花白瓷大碗,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乡里人干活苦,出力多,饭量也大。到了吃饭的时候,村头庄前,墙角树下,男人们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一边兴致勃勃地谝着闲传(扯闲话),这叫“老碗会”。大碗好啊,盛一碗就行了。谝够了,吃完了,也吃饱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姑娘嫁人不对外
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很少有人为谋生计而流落异地他乡,故当地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由于相同的民俗,加之村庄寨堡间的相互往来,婚姻关系就在这些村庄中延续和联结。也不排除是留恋家乡的锅盔、辣子、裤带面,姑娘们才不愿远嫁他乡。

六、家家房子半边盖
典型的中式传统房屋都是“介”字型的双坡建筑,但秦地却与众不同,都是单坡建筑。“介”字缺了一捺,变成了单立人“亻”。房屋的背阴面从屋脊到地面直愣愣的一堵高墙,朝阳面才是斜坡的屋顶。当你从中原乘火车入潼关,眼前忽然冒出一片“半边盖”的房屋建筑,你会觉得是不是泥瓦匠偷工减料少建了一半,有点怪怪的。
秦川大地干早少雨,据说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稀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北方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以向阳采光采暖为要。这种单坡斜面的屋顶可以尽多的采集阳光,在寒冷的冬季里屋内不至于阴冷森人。所以当地有句俗话:“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半边盖”的屋子都向阳,甭管有钱没钱,屋主都开心!
老陕真精明!无论是雨水还是阳光,都算计到家了。

七、板凳不坐蹲起来
板凳是坐的,但是在秦地,人们端一碗饭,有凳不坐,蹲在上面吃,是为一景。
男人们吃饭“谝闲传”蹲在一起;老人们冬天“晒暖暖”,夏天歇阴凉,蹲在一起;娃儿们“丢方”下棋玩扑克蹲在一起;就连大姑娘小媳妇做针线、聊家常也在一块儿蹲着。
家中来客,你敬他一把凳子或椅子,他鞋子一脱或干脆不脱,先蹲上去再和你说话。村里面议事,村长要是不住口,村民们就能蹲在凳子上大半天不起身。可见那里的人们“蹲功”了得。

八、秦腔大戏吼起来
秦地唱大戏当然是唱“秦腔”,其特点是高亢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人称“挣破头”。直吼得脸红脖子粗,吼得声嘶力竭,每当这时,观众都要喝声“好!”这才听得“过瘾”,听得“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黄土高坡,地广山梁多,细声细语地讲话,对面听不清。所以当地人习惯说话嗓门大,唱戏喉咙粗。
有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怕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怕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怕吓坏了”。


陕西历史上的八大怪是什么,究竟有多么的怪呢?
陕西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亦称为关中八大怪。那么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什么呢?他们是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

陕西八大怪顺口溜是什么?
1、板凳不坐蹲起来 2、房子半边盖 3、姑娘不对外 4、帕帕头上戴 5、面条像裤带 6、锅盔像锅盖 7、油泼辣子一道菜 8、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人人皆知的“八大怪”
但凡陕西人都知道我们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陕西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主要讲述的是我们关中平原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去过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游玩的人都知道,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摆放着黄铜铸造的栩栩如生“八大怪”形象像人们介绍,游客们都忍不住在这里与铜像合影留念。一、...

老关中八大怪
八大怪之五“面条象裤带”。关中“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吃法,“裤带面”就是其中的一种。“裤带面”用盐水和面,通常宽约二指半,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八大怪之四“辣子一道...

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都有啥?

陕西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都有啥?

...我想知道还有些什么?陕西还有八大怪,还有些什么其他的特色?_百度...
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陕西(关中)“八大怪”分别为: [编辑本段]一怪、面条像腰带“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 biang字的写法(读biang--biang,原字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

西安特产有哪些能带走
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满月)赠送的礼品,战国时期用作将士的干粮,现在成为风味方便食品。最一开始锅盔锅大而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锅盔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制作成小锅盔,目的是为了方便携带。现在陕西的盔夹辣子那可是绝配,辣子夹锅盔,那叫一个过瘾! 黄桂柿子饼 西安黄桂柿子饼是...

山西省八大怪到底是什么?
山西省八大怪之五路边灰土当煤卖。这是因为山西是产煤大省部分地区灰土里含有煤的原因。 山西省八大怪之六白菜,土豆论麻贷。这是因为山西缺少蔬菜,吃菜以土豆,白菜为主,但由于山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菜市场里卖着土豆,白菜是装在麻贷里蹬三轮车拉着去菜市场卖的。 山西省八大怪之七山上掏洞把房盖。山西地...

山西八大怪有那些啊 谁知道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美食八大怪顺口溜
敛琳和血: 陕西八大怪顺口溜:老婆帕帕头上戴,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戏吼起来,姑娘一般不对外.扩展...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
敛琳和血: ”陕西八大怪“即“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是什么 -
敛琳和血: 陕西八大怪: 第一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第二怪 房子半边盖 第三怪 姑娘不对外 第四怪 帕帕头上戴 第五怪 面条像裤带 第六怪 锅盔像锅盖 第七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第八怪 秦腔不唱吼起来陕西八大怪顺口溜: 老婆帕帕头上戴;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宽得像裤带; 锅盔大得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戏吼起来;姑娘一般不对外.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是什么?
敛琳和血: 一怪、面条像腰带 二怪、锅盔像锅盖 三怪、辣子是道菜 四怪、碗盆难分开 五怪、帕帕头上戴 六怪、房子半边盖 七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八怪、秦腔吼起来 八怪、秦腔吼起来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分别是? -
敛琳和血: 陕西八大怪分别是: • 一怪、面条像腰带 • 二怪、锅盔像锅盖 • 三怪、辣子是道菜 • 四怪、碗盆难分开• 五怪、帕帕头上戴 • 六怪、房子半边盖 • 七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 八怪、秦腔吼起来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都有什么? -
敛琳和血: 第一怪 面条像裤带 第二怪 锅盔像锅盖 第三怪 油泼辣椒是道菜 第四怪 碗盆难分开 第五怪 手帕头上戴 第六怪 房子半边盖 第七怪 姑娘不对外 第八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裕华区18054688129: 秦风八大怪是什么,是哪些 -
敛琳和血: 关中八大怪也称秦风八怪,即关中民情风俗的八个特点.一、房子一边盖这是关中人用仅有的木料创造出自己地方特色的房子.当地称为单背房、厦房和厢房.有顺口溜道: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二、有了辣子不用菜关中由于土地肥沃...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是什么
敛琳和血: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指什么? -
敛琳和血: 一、面条像腰带 二、锅盔像锅益 三、辣子是道菜 四、碗盆难分开 五、帕帕头上戴 六、房子半边盖 七、姑娘不对外 八、唱戏吼起来

裕华区18054688129: 陕西八大怪都是什麽? -
敛琳和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