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忧愤言不得,寄于诗酒恸于泪

作者&投稿:鄹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民俗传统文化~

  壮人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等。
  春节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几十里清楚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奠和食用。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非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蚂拐节
  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蚂拐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儿子吃老子,杀老母过年。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杀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后来母亲死了。他用棺装殓守灵。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
  三月三
  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重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牛魂节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奠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莫一大王节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奠的方法也很非凡,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中元节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奠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霜降节
  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听新朝事。邸报束作一筐灰,朝衣典与栽花市。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旁人道我真聩聩,口不能答指山翠。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言既无庸默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1874330.htm
  这首诗,如果不标明作者,可能很多人未必会想得到是袁宏道所作吧?
  袁宏道,明末公安派领袖人物,生前有数部诗文集行世。上世纪六十年代,钱伯城先生综合考察后,作《袁宏道集笺校》,现行于世。
  一般人的心目中,袁宏道清高自适,平生游山玩水、饮酒赏花,乃名士做派。文学上,人们也多关注他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信心而出,信口而谈”(《张幼于》,文中括号内所涉诗文俱为袁氏之作,以下同)的创作态度和清新轻俊的诗文风格。然而,本诗却无论如何也与名士洒脱、清新轻巧无关,可以说,本诗无论是思想情绪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反映了袁宏道真实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另一面。以下我们就来欣赏解读一番。
  
  一、诗情诗意
  
  本诗袁氏生前收于《瓶花斋集》,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夏,列显灵宫组诗之二。押“城市山林”四字之二的“市”字所属“上声四纸”韵部,因为是古体诗,所以韵脚还通押“上声八荠”、“去声四真”诸字。全诗共十四句,情感的流动与表达大致可分三层。
  一至四句,“野花遮眼酒沾涕”,起首即突兀而来,直写情绪。有花有酒,看似符合作者的平日向往,正应高兴,可是却泪下沾酒,这般反常表现,从何而来?原来,是因为“新朝事”让人“塞耳愁听”;不仅塞耳不听,甚至堂堂的朝廷官报,都扔进纸筐里,任其蒙灰化尘;上朝官服,也都典当给花市了。比照去年冬日因为自居为“法服无端裹野人”,所以“懒心不惯思朝事”(《闲居�9�9其四》)的居官心态,现在的情绪与行为显得愤激得多了:由不思直接转为厌弃。看似疏离,其实,起句近于杜甫“感时花溅泪”,他的不愿闻问,其实是因为对朝事忧之深而责之切,与其说是厌弃,不如说是失望。这四句为全诗的第一层,反面落笔,表达了对朝政的深切忧虑。诗句呈现给我们的,完全是一位忧心朝政的官员形象。
  写到这里,就忧心国事而言,要表达的情绪似已完结。然而,作者忧愤于心,心之所至,又宕开一笔,藉这次好友间的诗酒相会,以诗人身份,来继续抒写内心愤激情绪。第五句,写道自己的诗作“日日千余言”,第六句却有意夸张到“诗中无一忧民字”。这种数量上的巨大落差与对比,完全违背了宋明以来所推崇的杜甫“穷年忧黎元”与“致君尧舜上”的士大夫诗作传统。为了引出落差之因,作者虚设了“旁人”的批评指责,并以“指山翠”表明自己志在山林泉石而非世俗民生。但第九、十句道出了实质,乃是作者内心充满愤激之情――“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那些口口声声忧君爱国的诗句,不过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风下“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张幼于》)的空话套话罢了!这两句直言无忌,颇有魏晋之际嵇康、阮籍的傲世之风。其实,袁宏道并非厌恶他人谈论忠君爱国,鲁迅就曾指出“中郎正是一个关心世道,佩服‘方巾气’的人”。袁宏道在本诗之前也曾写下《逋赋遥》《猛虎行》等反映现实的忧民之作,并非“无一忧民字”,他不过是是厌恶诗坛复古派矫饰的“格套”而出言激愤罢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不肖恶之深,所以立言亦自有矫枉之过”(《张幼于》)。这六句为第二层,把对国家朝政的忧愤和对诗坛风气的鄙夷交融起来,抒发了作为诗人的愤世嫉俗。与第一层相比,对现实的失望之情与愤激之气一以贯之,而角度不同,从朝廷官员转换到讽世诗人,把心中的情感与诗歌的内容有效拓开。虚设之笔,又避免了情感的一泻无余,增加了曲折之致。钱谦益对中郎的“机锋侧出”之评,此处亦可见一斑。
  那么,诗人的“无一忧民字”,仅仅是不屑流俗吗?不,最根本的原因乃在最后四句,乃在于内心的无奈与绝望,全诗顺势转入第三层。“言既无庸默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无庸,没有用处;默不可,沉默不言又不行;阮家,指阮籍,《晋书�9�9阮籍传》载阮籍为了避祸保身而沉溺于酒。作者这里借阮籍以自况,而阮籍在他的笔下,“沉醉”是因为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确实,袁宏道的酣饮,一方面,有避祸因素――诗人于1598年春进京赴任,就与兄长袁宗道提到“词曹虽冷秩,亦复慎风波”(《人燕初遇伯兄述近事,偶题》)。所以袁本人在京城里对于官场,“铛侧畔观时变,冠带场中看偶新”(《斋中偶题》),冷眼旁观。另一方面,他的酣饮更有麻醉自己因素――京城居官,看多了万历朝的荒唐,袁宏道清醒地知道谏诤自然无用;但内心对于现实危局清醒的认识与由之而来的忧思苦闷,却无路可逃。为了避免内心因不平则呜而致使“默不可”,于是只好借“沉醉”来麻醉自己了。他的酣饮,固然有阮籍那样的避祸因素,然而更多的是为了消除面对现实无力回天之下的苦闷,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借酒麻醉。全诗笔法至此,由前面刚刚指斥“儿戏”派忠君爱国者的激昂情绪,到现在的深刻体味阮籍式的无奈低沉,情感大起大落,最后的爆发已是蓄势待发――正如阮籍不免有穷途恸哭来宣泄内心痛苦一样,让袁宏道愤懑的国事朝政,终究是闭目塞耳所不能回避;心中的忧虑、无奈、愤懑,终究是不能在酒中若无其事般地消解,郁积的情绪终于爆发――“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一杯春”,即一杯酒;“洛阳年少”,指西汉贾谊,可见于《汉书�9�9贾谊传》,同时贾谊还留下了“贾生垂泪”这一知名典故。但在作者看来,贾谊虽遭周勃等人诋毁而遭贬,但却终究获得了报效之路,贾生之泪,忧心国事而已;而自己的忧国,却面对的是“不可用之时”(《顾升伯太史别叙》,作于本年四月);时势不堪,令人深恸于“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徐文长传》,作于本年春),甚至不得不追随阮籍,以酣饮来麻醉自己,忘怀现实。自己的“沾涕”泪下,忧虑之外,更深的是无奈与绝望,内心的痛苦远胜贾生。笔触至此,一个“恸于”,内心复杂情感终于喷薄而出,达到全诗最高潮,并就此戛然而止,直击人心;又与全诗起句遥相呼应,揭示了自己种种表现下的情感实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可以说,这一层的角度既是诗人,又是关心时事的官员士大夫,而最根本的,是一个痛苦而无力的清醒者。
  综观全诗,情感上,对国事朝政的失望、作为朝廷官员的忧虑、作为诗人的愤激、作为清醒者的无奈与痛心,种种真情交织在一起。写法上,笔运古今,起伏转折,联用典故。风格上则悲慨愤激,沉郁跌宕。显灵宫组诗其他三首也都有“机锋侧出”之法,但风格上,都流于清浅,其四甚至连出轻率之语。与它们相比,本诗的沉痛之语、沉郁之气,却是奇峰突兀、别具一格,令人瞩目,促人思考:到底是什么国政朝事,让平日诗酒风流的作者如此失态,写得如此愤激沉痛?
  
  二、诗中本事
  
  探究引发诗歌创作的本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诗。到底是什么“朝事”让素喜自适的袁宏道如此忧愤呢?钱氏笺注提到“税监四出”和“边事日非”。然而,1599年的夏四月甲戌。东征御倭之役即已凯旋并诏告

天下,边事已平。遍考袁氏这一时期的相关诗文,可以判断,本诗所忧愤之事,乃是钱氏所注的“税监四出”,即明史上臭名昭著的弊政――“矿税之难”。可以说,对此弊政,袁中郎久已忧心,颇为关注,并最终在本诗中进发,并因袁氏深刻认识到弊政之根在皇帝本人。因而情绪激越却表达隐晦(显灵宫组诗之三抨击朝臣理财过苛,内容与风格则明显显得浅显直白)。
  关于矿税之难,史载颇详。万历皇帝“怠于临政”,却“勇于敛财”。为了增加由自己直接支配的宫廷内库收入,在政府赋税之外,万历二十四年皇帝借“矿税议起”,直接派遣宦官出任地方上的矿监税监。这些宦官,依仗皇帝背后支持,横征暴敛,中饱私囊,搜刮百姓,凌轹地方官员,为祸之烈,《明史》卷81、卷237的记载历历在目。卷237末直接评价道:“�1�7使四出,毒流海内,民不聊生……明室之亡,于是决矣。”毫无疑问,这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倒行逆施,势必会引起有识之士的“默不可”,然而却尽数无效。《明史》卷305记载道:“神宗宠爱诸税监,自大学士赵志皋、沈一贯而下,廷臣谏者不下百余疏,悉寝不报。而诸税监有所纠劾,朝上夕下,辄加重谴。”这真正令人深感“言之无庸”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矿税之难在袁宏道诗文、尺牍中的反映。
  袁宏道曾回忆说“往余令吴”,“是时矿税之难未有也。”(《送榆次令张元汉考绩序》)他做吴令,起自万历二十三年,终于第二年年末。这段时间矿税之难方起,因而袁宏道对之尚认识不足。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在父亲和兄长的催促下,结束东南漫游而重新为官,此时矿税之难,见之识之,已上心头了。他在赴京途中所作《猛虎行》一诗,直斥“甲虫蠹太平,搜刮及丘空。板卒附中官,钻簇如蜂踊。巡按不敢问,州县被呵斥。槌掠及平人,千里旱沙赤……三河及两浙,在在竭膏髓。”借乐府旧题,把已得势横行的税使矿监比做噬民猛虎、“甲虫”,直接展示了他们搜掠之害。这些诗句,秉笔直书,可与《明史》对读。
  入京后,虽然袁宏道跟哥哥说要“慎风波”,但对矿监税监借皇帝之势横行肆虐,凌轹地方官员,自己却难抑心中愤懑。1599年在《送榆次令张元汉考绩序》中,他转述其舅龚惟学“近日外吏,横遭百六”之言,抨击道:“中官矿使,其所诛求,能必行于民;而其论奏,能必行于吏。”同年春,袁宏道还在《送京兆诸君升刑部员外郎序》中,指出刑部被押人员中,“或有出于中官之罗织……今中人之虎而冠者,累累而出,而郡邑守令之逮问者,方累累而进也。”他痛心于言官、九卿、宰相、勋戚大臣们“争之不得”,因为“争者愈力,持者愈坚”――这“持者”实际隐隐已指向为了敛财而纵任监使的万历皇帝本人了。在这种情形下,对新升刑部员外郎的旧日“京兆”同事提出厚望:不要违背“立法立官之初意”而“依违隐嘿”(按,“嘿”即“默”字)。从这两篇文字中我们也就可以明白作者是多么的关注矿税之难的危害了,可以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言既无庸默不可”的沉痛感慨,可以理解他的“酒沾涕”超越了阮籍避祸和贾生忧国了。
  万历二十七年二月,《明史》卷81赫然在列宦官陈奉奉命出征湖北荆州店税;四月,山东临清发生驱逐税监的民变,死三十余人,守备王炀被诬逮至京师,邸抄录告朝野。有此前车之鉴,袁宏道在写给任荆关抽分的友人沈朝焕的回信中深表忧虑:本已“居民耗损,市肆寂寥”的故乡荆州,正当“荆民更生之时,而中官之虎而翼者至矣。穷奇之腹,复何所厌?垂危之病,而加之以毒,荆人岂有命哉!”又进一步指出:“楚人悍而喜乱,今又激之,此天下之大可忧事也。”因而长叹:“时事如此,将何所托足?虽江河为泪,恐不足以尽贾生之哭也。”(《答沈伯函》)在这封信里,结合时事与民风,袁宏道预见将有乱作,忧虑国事民生,又比及“贾生”这一“洛阳年少泪”。而从信件的预示性语言来看,正与本诗写作时间相前后。果然,陈奉到湖北后,引发荆州、沙市、黄州商民的驱逐,转而诬告地方官员抗旨挠税。到了八月,“为了支持矿税太监的横行,神宗不惜罢一巡按,贬二知府,逮一推官、一经历”,并最终酿成同年十二月的武昌、汉阳民变。
  因此,综合本诗创作的时代史事与袁宏道有关诗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引发创作本诗的“新朝事”,正是晚明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弊政――矿税之难。这桩弊政,令作者不能忘世,以往逍遥自适的山水诗酒反而触发了作者的内心情绪,忧愤之情,径胜古人,也使得本诗情绪激越,风格特异,令人瞩目了。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全诗的深沉的情感内蕴、曲折的笔法与沉郁跌宕的风格了。在前述基础上,我们也就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袁宏道的思想性格,全面把握他的诗文内涵与艺术面貌了。


求一篇600字以上对司马迁的评论(散文)
如此等等,把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表现于诗歌,也许这样他们已或明或暗地、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判处了欢乐情感的死刑。而“发愤著书”之说则又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绕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只寄得相思一点的上一句只寄得相思一点的上一句是什么
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句中的无韵是什么意思?
鲁迅却未言“无韵之《诗经》”,而言“无韵之《离骚》”,这其实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其中别有原因。这个原因,我推测主要有两点:一是鲁迅认为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姑援引鲁迅在谈到《史记...

形容极度气愤的诗句
才高难用,报国无门,心有郁结不能发,故寄于笔墨,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今选悲愤诗词二十首,日夕诵读,以自励其志,勿忘国耻。 屈原《离骚》…… 长太...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求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绿得沉郁”的“沉郁”是什么意思?_百度...
推荐于2016-06-04 11:32:11 最佳答案 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第八节)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认为: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

哀江头的注释译文
“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冀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泰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风人之旨者。……元、白(《连昌宫词》、《长恨歌》)数十百言竭力摹写,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苏彻《诗病五事》:《大雅·绵》九章,初诵太...

李白的诗中有哪句诗是写遇到挫折与困难不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

陶渊明的历史评价
黄震《张史院诗跋》:陶渊明无志于世,其寄于世也,悠然而澹。 陈模《怀古录》:陶渊明穷而至于乞食,其视乐天富贵声色之乐,岂可同年而语?然渊明陶然自得,未尝数数留意于外物,盖真实有得于心者,与徒事虚言者不同。 文天祥《海上》: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 金元 赵秉文《东篱采菊...

诗人 杜牧于公元几年?怎么样的一个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

谁有白居易的故事,不需要太长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

辛集市15916267773: 林黛玉《桃花行》的意思与鉴赏,快! -
仇逄络贯: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

辛集市15916267773: 纳兰容若的《浣溪沙》翻译 -
仇逄络贯: 翻译为: 1、《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你像仙子一样流落世间十八年,你吹花嚼蕊,多才多艺,品性高洁,尤其擅长弹奏琵琶,寄托冰清玉洁的情怀.现在你把多情的心灵托付给了“我”. 在朦胧迷离的灯影里,你头上玉钗斜横,娇美的...

辛集市15916267773: 李白《将进酒》的大概内容?和诗人喝酒的心情?爱喝酒的原因? -
仇逄络贯:将进酒 【简介】 [编辑本段] 《将进酒》(其中 将读qiang,阴平,意思为请),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

辛集市15916267773: 古诗鉴赏〈野泊对月有感〉翻译 -
仇逄络贯: 《野泊对月有感》翻译:可怜那天上的一轮明月,在战乱中仍是那样的耀眼夺目,它宁静的倒映在水中安静的看着这世上发生的一切,我想就是战乱中我那憔悴的容颜和凄凉的内心它估计也能同感通知.抬眼望去,洞庭一代星光将尽,远处岳阳...

辛集市15916267773: 谁有杜甫的生平简介? -
仇逄络贯: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

辛集市15916267773: 古代最悲伤的诗词是? -
仇逄络贯: 1、遣悲怀——[唐]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

辛集市15916267773: 苏轼写给秦观的一首诗,怎么解?? -
仇逄络贯: 宋代文学家苏轼合秦观是好朋友.一次,秦观出外游玩.很长时间没回来.苏轼很惦记他,就写信询问他的情况.不久,秦观给苏轼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见信纸上写了14个字,排成一圈:已暮赏时 花 醒 归 微 去力 马酒飞如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环诗,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合情趣.内容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辛集市15916267773: 中国宋词鉴赏 -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仇逄络贯: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南宋词人刘过的创作的一首重游故地的忆旧之作.词人二十... 江山未改,尽是新愁;欲纵情声色诗酒,已无少年豪兴…….恢复无望,国家将亡的...

辛集市15916267773: 唐代歌唱友谊的酒诗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仇逄络贯: 唐代酒诗就其数量而言,歌唱真挚友谊的诗歌, 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 (白居易《续古诗十 首》),“且共衔杯酒,陶潜不得归”(耿讳《立春日宴高 陵...

辛集市15916267773: 这几句诗用了什么典故? -
仇逄络贯: 李贺生平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