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拥兵自重,手下兵士多达数十万,为什么他并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

作者&投稿:蔡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信拥兵自重,为什么他并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

刘邦杀韩信的理由就是韩信要造反,但是韩信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造反,原因很简单,就是韩信根本没有过造反的念头,他的目标就是拜将封侯。而不是自立为王。
很多人觉得韩信是可以反的,因为他自己能力过人,有着带兵打仗的好本事,还有就是他心怀野心,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够忍受的事情,就如他之前所遇到的羞辱一样。这样的人在刘邦手下做事,很难让人觉得他不会造反,更别说后面刘邦开始怀疑他了。

韩信在刘邦受困的时候打下齐地,然后就向刘邦邀功,说刘邦不可无王,自己愿意暂代之。这个信号就让人觉得他有可能是在邀功,也有可能是他准备自立了。
其实,救我个人看来,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秦始皇快速灭据的原因就是采用了郡县制,所以到时候汉朝建立,肯定会采用封国制。这时候韩信向刘邦要一个齐王来当,无疑就是提前占据一个好地方罢了。

他若真的是要造反,以他的智谋就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向刘邦要一个让刘邦感觉不爽的地方,这样就会暴露他的野心。
而且这个时候就是他自立的最好时机。楚汉战事胶着,这时他为大元帅,统领着大量的士兵。随便也要比将来做的破楚侯的时候带领的士兵要多得多。

刘邦敢和项羽对战的一个依仗就是诸侯联军,打比赛这些联军其实早就被韩信打怕了,这些联军怕韩信更大于怕刘邦,如果这时候韩信造反,刘邦根本挡不住韩信。所以韩信是他自己就不想造反。

韩信手下士兵多达数10万,可以佣兵自立而他却没有造反,这是因为刘邦对于韩信的恩德,韩信是没有忘记的,他说有合格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上却一窍不通。韩信当时佣兵百万,他想智力必获成功,但他能忍住更高权力的诱惑,坚决不称霸。究其缘由有两点韩信对刘邦有感恩之心。第二方面就是韩信是有几个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上却一窍不通,韩信却由政治野心,但他却没有任何能力。因为他是独身加入刘邦集团的,他在该集团中没有根基,也受到该集团的排斥,如果韩信割据其地自立必将受张耳,彭越的制约。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韩信的惋惜之词,从司马迁的点评中,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这样的一个居功自傲、刚愎自用、闭目塞听、不识时务的韩信。

而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是最后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但也从他身上的这些问题,看出他在政治上不成熟。想要成为一代帝王,首相就要像刘邦一样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还要回笼络人心,但显然韩信身上的这些缺点,使得他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或者更准确点来说,具备这些缺点的人,大概也没有自立为王的心思。


当然,这只是韩信性格中负面的方面,其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也使得他无法在其声势最壮时做出叛刘邦的决策。也就是韩信实际上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韩信早年就是一个志向远大、深明大义、熟读兵书并且非常自信的人。身为布衣的时候,我们从他身上能看到十分朴素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侠义思想。这种思想,是其难以选择背叛刘邦的重要因素。

真正做的李宗吾所说的脸厚心黑枭雄之姿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心理还是有一些难以跨越的原则。如果每个人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之后都想着以下克上,那么这无法想象会是多么让人绝望的一个世界。

韩信与张良、萧何相比,英武有余,而智谋不足。评价他只会带兵,不会做人也一点不过分。但是技术上能够聪明到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的人是不多的。在中国历史杀昂,想要站稳脚跟,只有文韬武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有一种见机行事的机警。


而且韩信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没有野心。他远大的志向只是“王侯”之志,一种实现自身才华的抱负,并没有“帝王”之志。在他打败齐、得到“齐王”的封号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武涉和蒯通给韩信的建议, 自立为王 ,与刘、项三分天下;一个是对刘邦忠诚到底。蒯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韩信出谋划策,帮助其成就帝业,并且告诉韩信他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如果不走这一条路,将来必定带来灾祸。

对于这些话,相信韩信是有考虑的,但他心里还是有一道坎过不去使得他顾虑重重。他认为刘邦非常信任自己,授予了他上将军,给了他数万之众的军队,如果背叛刘邦是不义的。

而韩信的这种对刘邦莫名的信任,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讲信义的人,还有就是刘邦似乎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志向,从其在刘邦艰难之时,请封齐王就能看出来,韩信的人生奋斗也不过是个封王。


志向是很重要的,比较刘邦和项羽这两个野心家就能看出来,皆是那种“彼可取而代也”的心态。虽然有时候人的志向也会随着地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野心也会不断滋生,但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开始就会做好人生规划,而如果达到了要实现更高的志向的时候,对于韩信来说是不容易的,毕竟他没有为此准备过。



因为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对刘邦特别忠心。

这是因为韩信的自我认知非常的清晰,他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没有能够治理国家的才能,只会带兵打仗,所以并不愿意背叛刘邦。

因为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当时刘邦力排众议,立他为大将军,他非常感激,对刘邦非常忠诚,并没有反叛。

因为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放心地将大军给他统帅,对他百依百顺,韩信不想背负刘邦的信任。


可以做统帅,无法做国王,求一个典故
刘邦是汉高祖,韩信是他手下的大将,也就是统帅.汉初的时候,韩信封齐王,这个齐王有一大半是自己封的,有点居功自傲拥兵自重,于是刘邦就用计把韩信捉了,后来改封为淮阴侯.后来有一次刘邦和韩信喝酒,刘邦问韩信,你看像我这样的,你觉得打仗我的能力,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想了想说,10万吧....

董卓是谁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韩信两次上书请求立王,为何都是在刘邦被困的时候?
其实本来的话韩信在荥阳请立齐王虽然本质没有坏处,而且这样一来的话还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理齐国,巩固已经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的好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额话,以当时的情况,刘邦被困,韩信不先来帮助刘邦解围,反而想要立自己为齐王。韩信就有拥兵自重、威胁主公的嫌疑。让刘邦怎么能对韩信放心,所以这也...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战斗力最强?
不过,设立节度使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由于各地方军政首脑握有重兵,便开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成为了割据势力。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乱,便是由此产生的。至于说这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的兵力最多,是比较好统计的。我们不妨将相关数据汇成图表,先来了解下各地的设兵情况:在上...

何进和董卓谁手下兵多?
何进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革命活动,被封为慎侯。董卓官至太师、郿侯。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

年羹尧手握重兵在外,为什么不造反?
那么,年大将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皇帝要下决心除掉自己曾经倚为心腹、称为“恩人”的第一宠臣?二百多年来,对年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功高震主,权重主疑;有人说他心怀异志,拥兵自重;有人说他目无君王,与主子争风吃醋;有人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韩信自立为齐王后,项羽派人邀请韩信三分天下韩信为何拒绝项羽?
韩信手下的谋士也纷纷的劝说韩信和刘邦断绝关系,在齐国拥兵自重,进一步一统天下。然而韩信却拒绝了谋士们的建议,仍然听命于刘邦,之后韩信和刘邦在垓下合围项羽,最终将项羽消灭。在项羽自杀后,刘邦很快夺取了韩信的军权,将韩信从齐国调到了楚国。后来刘邦又借口韩信谋反,将韩信软禁在了长安,韩信最终被...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呢?_百 ...
古代皇帝怕什么,就怕自己手下的将军拥兵自重。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到时候,他手下的人就会对霍去病感恩戴德,进而忘记皇帝的好,皇帝就会怀疑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收买军心,拥兵自重,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作为臣子的他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宁愿等肉坏掉扔了,...

手握重兵的钟会和邓艾,如何被仅一千兵马的卫瓘除掉的?
当得知邓艾拥兵自重时,钟会派监军卫瓘去捉拿邓艾,一旦邓艾杀死卫灌,则钟会以平叛为名讨伐邓艾。而卫瓘也很聪明,他刚到成都便向众将士表明奉司马昭之命擒拿邓艾,与其他人无关。所以当卫灌出现在邓艾面前时,他的手下没有一人来阻拦,就这样邓艾被关进了囚车。钟会之死 除掉邓艾之后,钟会失去了掣肘...

在108将招安之前,有哪些人被招安过?结局如何呢?
节度使在唐末五代时,堪比一方诸侯,他们掌握着军政大权,轻则拥兵自重,重则割据自立,可以说,他们完全是地方的土皇帝。然而,水浒中王焕、韩存保等节度使们是没有兵权的。因为书中说过,蔡京发了文书,这些节度使才到济州取齐兵马,并听候调遣。显然,他们没有兵权。想想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防着...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的下场 - 韩信因为什么事得罪了吕后,后被吕杀害?
祗司去甲: 韩信的被杀,并不是得罪了吕后的结果,虽然不无吕后因韩信语言中得罪过其妹夫樊哙,假公济私,挟嫌报复的原因,但总体看这是一个长期政治斗争的必然选择. 高祖刘...

洮北区15298818665: 多多益善典故中的人物 -
祗司去甲: 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

洮北区15298818665: “郦食其说齐”是什么典故 -
祗司去甲: 郦食其.蟠之十一世孙,崇之子也,战国末年生于陈留.魏末王三年(前225年)秋,秦国攻灭魏国,食其家贫落魄,沦为门吏,孤傲不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刘邦兵临陈留,访求当地豪杰,食其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入咸阳,秦朝灭亡. 汉王三年(前204年)秋,楚汉战争正在进行,食其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汉将淮阴侯韩信嫉妒食其之功,发兵袭齐,齐王认为被骗,乃烹杀食其,时年约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县).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是怎样得罪刘邦的 -
祗司去甲: 总体看这是一个长期政治斗争的必然选择. 高祖刘邦与霸王项羽对峙,韩信、彭越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尤其是韩信,其实拥兵数十万众,他的政治态度,直接决定楚汉之间的胜负,他如取蒯通之言,隔岸观火,时下,就可形成一个刘邦、项羽、...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真的拥兵自重,才被刘邦除去的吗韩信这人怎么样
祗司去甲: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如果选择拥兵自立,是否能够打败刘邦呢?原因是什么呢? -
祗司去甲: 如果韩信在当时选择拥兵自立,族哪是否能打败刘邦就无从得知了. 韩兆迟码信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将领.在历史上,他没有拥兵自立,而是在刘邦建立的汉朝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韩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军事上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和才华.在当时,他曾率领军队取得了很多胜利,因旦郑此如果他选择拥兵自立,可能会给刘邦带来很大威胁.但是,我们不能确定结果,刘邦也是当时最有名的将领之一.在这段历史上,还有很多未知因素和变数,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结论.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家,请问他最著名的战绩是什么? -
祗司去甲: 你问的应该是井陉之战,背水列营,“不旬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诸侯”.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点兵”的历史故事??? -
祗司去甲: 韩信点兵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点兵说的什么? -
祗司去甲: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淮安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其次有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49.

洮北区15298818665: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主要内容. -
祗司去甲: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