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心学视角·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作者&投稿:元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心学视角·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尽心”说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对外物的疏离,相反,却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基本观念。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天地万物以为心”亦即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但这是需要证明的,阳明是从下面三个层面来证明的:

一体之仁

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不是相对待的,而是一气同流的,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故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见鸟兽哀鸣斛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阳明全书》卷二六,《大学问》)

感应之几

阳明认为,人心与万物是否一体,不能以形体为分界,而应从心灵与万物的感通来看,心灵与万物能够感通,便足以证明心物是一体的。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曰:)‘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间隔了。’”(《传习录》下)

天下事物,道理非一,观察之角度不同,则有仁智异同之见,阳明提出“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确定了考察与讨论的角度,所谓“感应”,是建立主、客体的联系,“几”是关捩点,具有隐微的特性,而此处阳明却把“感应之几”放大来看,把它视作认识过程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必经桥梁,在“感应之几”上,主体与客体是一体交融的,人之所以常有主、客体与内、外之分,是因为人们尚未破除形体间隔的观念。阳明指出,心之灵明的特点正在于它不为形体所拘囿,而能与天地万物同流。

思维意识与存在的同一性

阳明言“心即天”,“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传习录》下)。是说心量广大,像天一样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不疾而速,无远弗届”。这是讲思维的功能特点,只有人的思维才有。

“阳明说:‘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阳明)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已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事物是心之内容,心是物之见证,认识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与对象两个要素,二者关系,是合则俱有,分则两无,一方面,事物并不在我们的思维、意识之外,任何事物,无论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离我们多么遥远,它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意识之中,那些我们的意识毫无所知的事物是无意义的。正如贺麟先生评论柏雷有名的“自我中心的困难”时所指出:“我们不能‘设想’某个事物离开我们意识而存在,因为‘设想’一个事物,那事物就已经进入我们观念之中了,我们不能说出一个不是观念的事物,因为说的时候,对于那个事物就已经形成观念。”(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第76页)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意识也不能没有事物的内容,没有事物的内容,心之灵明便无着落。阳明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下)这句话常被视为阳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特例,实际上这是阳明心物一体论的一贯思想。

阳明证明了“心物一体”,从而也就证明了“心外无物”,但这种思想观点不能不经常面临尖锐的挑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

友人认为岩中花树自开自落,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与我心无关,阳明并不否认花树是客观存在,但却从寂感关系来证明它是与我心有关的。《周易·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理学家以此为据,常把寂感作为一对范畴来描述心之特点,心学更以《易》为写心之书,对寂感问题尤为重视,认为心量广大,理在玄通,有感必应,心与事物相感,就会在心中呈现,寂只是未感,是未呈现的潜在,主体有无限的认识能力,未感中包含着能感。“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种由寂到感的转化,便证明寂中包含着能感,人心有感通天下之物的能力,也便可证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阳明哲学虽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其基本观念,但其要旨却在强调主体性,突出主体性是阳明哲学的灵魂,阳明在解决安身立命问题时,紧扣着以“作圣”为目标的主体意义与价值,在他看来,离开“作圣”的目标,主体便无意义,而无主体意义,则世界之存在也无意义,阳明说:“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的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如何与他间隔得。”当有人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阳明回答:“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心量广大,可以比拟于天,天地万物本无心,以人心为心,假如天地万物要实现自我认识,只有通过心之灵明来完成,人心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犹如心之与身的关系,心是主宰者,心与其身是一气流通、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的。阳明不讨论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凡遇此问题,都把它转化为客体存在对主体的意义。狭隘地看,这种思想方法似乎是一种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但阳明所说的主体是排除了自私自利之心,是以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为前提的,因而这种思想方法只有积极的意义,而无消极的意义,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他所关怀的世界,在此世界中,主体与客体是一体交融的,这个世界体现着主体普遍关怀的仁爱之心,体现着主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阳明的主体哲学亦即他所理解的“圣人之学”的精神所在。




阳明心学194――触之不动
不活在别人的操控下。在致良知的这条圣贤之路上,不做外界环境的奴隶,不让别人牵着自己走,始终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真正从心底去私欲、存天理,做自己的主人。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126――大与小的关系
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这句话,让我久久反思、时时回味,运用到参加高考的孩子的家长身上,是再正确不过了。最起码,我感觉委受用。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163――规切
天天在大家的鼓励支持下,日渐精进地学习提升自己,真的感恩致良知教育研究院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平台,遇到了这么多致良知的家人,相互砥砺前行,真的受益多多。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127――不远于人情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践行所学圣贤之学,并不远于人情,才会真正地“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不知不觉中就会卓尔有见,不再有“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之叹了!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

材料辨析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本题考查对于宋明理学的全面的认识及评价。第(1)问考查理学的基本概念“天理”,难度不大;第(2)问考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二种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阳明心学164――什么是真正的“耻”?
心态确实变化了,逐渐明了了什么是真正的耻?我只是坚信,一切从良知之心出发,做人做事都坚持致良知,我就心坦荡、腰杆硬、勇担当,什么也不怕,说话有底气、做事有力量。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198――不要心外求法
他一听我说或见我学习阳明心学,就笑话我说:“你一张嘴就是一股古味,被道德文章绑架了,不适应社会了,你要看看《天道》、《走向共和》等影片,学习学习其中的‘歪门邪道’”。      我感觉也是,自己真的很缺那方面的知识,但真正让我去学,也许我只是看看,但真让我那样...

阳明心学160――曲高和寡
阳明心学是个好学问,但时下真正能拿出一定时间学习的人真的是了了无几,起码我身边的是如此,真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      当然,我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修心是为了修自己的心。如果顾及太多、顾及这顾及那,心是定不下来的,也是学不好的,根本做不到惟精惟一。怕别人...

阳明心学169――花繁而实鲜
没读这篇文章以前,我确实只满足于学了就是学了,做了就是做了,写了就是写了,用了眼、累了手、动了脑,但就是没向心上去。学习阳明心学就是修心,如果不修心,光追求于形式上的东西,最后还是学不好的。      现在学了200天左右了,回头一想学了什么,还真想不起来...

阳明心学210――孔门家法
好象让自己的心偏离圣贤行道一样。确实如此,负面的东西牵动自己的心思,不是在拉低自己吗?远离负面的东西,既不长乱导奸,又多多学习正面的东西,会让自己的心越来越纯粹,不是很好吗?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

东港市19491898084: 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法品小儿: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

东港市19491898084: 如何理解宋明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
法品小儿: 赵宋统一中国后,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态度,导致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很薄弱,但另一方面宋朝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新儒学思想异彩纷呈,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理学思潮.理学家们重心性而轻功利的思想倾向.理学作为中国儒...

东港市19491898084: 宋明理学的理气心性分别是指什么 -
法品小儿: 按照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宋明理学分为四派,“气学”(以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和“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发挥了孟子学说中的浩然之气,尤其是阐发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二者是相助相成的 .其学说被称为气学

东港市19491898084: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
法品小儿: 宋朝:代表人物:朱熹,我们通常所说的“朱理学”的开创者,将儒思想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以“理”为核心,倡导“存天理,去人欲.”就宇宙之本问题展开讨论.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哲学层面上进行讨论的第一人,也是将儒家思想发扬...

东港市19491898084: 题文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物资可以理解?
法品小儿: 试题答案:【答案】(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

东港市19491898084: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
法品小儿: 一、相同点1.都是在儒学、佛学、道教相互吸纳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先驱周敦颐杂糅《易经》与道家学说而著《太极图说》,佛教宗教哲学都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即“心”(主体意识)的作用,不论是禅宗还是法相宗,它们都重...

东港市19491898084: “孔颜之乐”的通俗解释 -
法品小儿:[答案]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 本文认为:传统上通过常把宋明理学分成理学、心学、气学,这种分法实际只是从本体论上来看宋明理学.本体论并不是宋明理...

东港市19491898084: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
法品小儿: 思想: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三纲五常”即天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反求内心、致良知; 相同点:都属以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派别,主张意识决定物质; 不同点: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望采纳...

东港市19491898084: 阳明心学和道家的区别 -
法品小儿: 宋明理学的背景源于佛道儒三教合流,所以其中自然杂糅着其他的东西. 阳明心学主张主观唯心,核心思想基本上有三个“心即理”(主观唯心),“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而道教主张客观唯心,其核心思想有“道法自然”(客观唯心),“无为”,还有就是辩证思想,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 首先,阳明心学主张吾心便是天理,是万物的根源,属于主观唯心,而道教主张道是一切的根源,属于客观唯心,就这来看道教更接近于朱熹理学. 其次,由“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等学说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着重于对个人的解读,而道教“无为”“道法自然”等学说更偏向于治国之道

东港市19491898084: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主要思想是什么 -
法品小儿: 宋明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北宋是理学的初建时期. 宋初三先生,是理学的先驱者: 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起.北宋理学的先驱者是被欧阳修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yuan4,安定先生)、孙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