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文言文去往

作者&投稿:贡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之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之”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⑶作动词:往,到。

去、⑷这,此。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⑹我。 (7)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⑼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10)向。

2. 之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肌弧冠旧攉搅圭些氦氓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 之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生出,滋长。

《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徐灏 注笺:“之之言滋也,艹木滋长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句兹 字 子之 。”

按,兹,同“ 滋 ”。参见“ 之而 ”。

2.往;至。《诗·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汉书·高后纪》:“足下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诸大臣所疑。” 颜师古 注:“之,往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清 黄宗羲 《两异人传》:“之死而不悔。”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颇拟决去府校,而尚无可之之地也。”3.用;取。

《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 尧 亦有所不及矣。” 高诱 注:“之,犹用也。”

章炳麟 《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则犹舍重而之轻也。”4.是。

《管子·权修》:“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郭沫若 等集校:“‘天下者国之本也’等六‘之’均与‘是’同。”

清 唐甄 《潜书·悦入》:“盖人之生也,为质不齐,而为疾亦异。或之刚之柔,不以相济;或好名好利,用心不壹。”

章炳麟 《程师》:“若然,谁令 平 以经术大师屈身为辁材下,纵复受赏,犹之辱也。”5.代词。

这;这个。《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郑玄 笺:“之人,是人也。”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元 张可久 《朝天子·读孝女卢氏传》曲:“男子狂图,不养父母,反不如之二女。” 林纾 《程太宜人六十寿言》:“之三子者,则皆友之矣。”

6.代词。他(她,它);他们。

《书·臯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女啜泣不食,求去。

朱 惧,又委曲承顺之。” 叶圣陶 《穷愁》:“警吏追之,逸其三。”

7.代词。其,他的。

《韩非子·扬权》:“探其怀,夺之威。”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之,犹其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纣王 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

《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 颜师古 注:“故以 许美人 产子告汝,何为反怒?”9.代词。

指代处所。《左传·隐公元年》:“请 京 ,使居之。”

《礼记·中庸》:“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

《史记·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10.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书·盘庚上》:“绍复先王之大业。”

唐 韩愈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 中国 之小说自来无史。”

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书·西伯戡黎》:“ 殷 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自 魏其 、武安 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宰相 武公 元衡 之出 剑南 ,奏夺为观察推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夫子 之在 中国 ,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12.助词。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韩诗外传》卷十:“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后集·韩魏公》:“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见卿如获异宝,何憎之云!”13.助词。

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

《诗·小雅·正月》:“亦孔之将。”《史记·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顷之,又领 益州 牧。”《百喻经·斫树取果喻》:“此之树上将生美果。”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久之,闻 左公 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於禁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

《礼记·射仪》:“ 公罔之裘 。” 郑玄 注:“之,发声也。”

14.介词。相当于“于”。

《礼记·大学》:“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朱熹 集注:“之,犹於也。”

汉 刘向 《说苑·权谋》:“防事之未萌,避难於无形。”《明史·熊廷弼传》:“ 辽 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

15.介词。相当于“诸”,之于。

《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孟子·滕文公上》:“ 禹 疏九河,瀹 济 漯 而注诸海;决 汝 汉 ,排 淮 泗 而注之 江 。”

《史记·吴太伯世家》:“於是 伍员 知 光 有他志,乃求勇士 专诸 ,见之 光 。”16.介词。

相当于“以”。《晏子春秋·杂上。

4. 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之”分别有以下意思: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举例: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举例:“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举例:久而久之。

7、往,到;举例:“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4、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5、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8、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9、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11、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之

5. 之在文言文中有几种解释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6.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更多详细资料:/s?wd=%D6%AE

参考资料: /s?wd=%D6%AE

非原创,满意请采纳,谢谢

7. 之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之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介绍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这善。

---------------------------------------------------------------------------------------------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去往”文言文怎么说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典故: 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去往文言文
1. 去在文言文的例句 1、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2、同本义。去,人相违也。——《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

去往的文言文
――《聊斋志异·促织》跃去尺有咫。(19)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20)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21...

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往西区大草原用文言文怎么说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译:“在”用文言文可以译为“于”。“老师的带领下”文言文词语能够用“师帅”。“去往”用文言文词语可以意译为“行入”。“西区”用文言文词语可以是“西”。“大草原”用文言文词语可以意译为“芥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往西区大草原”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说:于师之帅,...

往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往的文言文意思是 去,过去 以后,送去

文言文往
1. “往”字在古文中有哪几个意思 往:1,去,到···去,与“来”、“返”相对。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反:返。(往往):1,处处。班固《西都赋》:“神池灵沼,往往而在”。2,常常。杜甫《饮中八仙歌》:“醉中往往爱逃禅”。2,过去,从前。《论语&#...

之文言文去往
1. 之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之”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⑶作动词:往,到。 去、⑷这,此。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

从往文言文
1. “往”字在古文中有哪几个意思 往: 1,去,到···去,与“来”、“返”相对。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反:返。(往往):1,处处。班固《西都赋》:“神池灵沼,往往而在”。2,常常。杜甫《饮中八仙歌》:“醉中往往爱逃禅”。 2,过去,从前。《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

在文言文中,作动词,可以译为“到”“往”的例子 越多越好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满意就采纳下吧

文言文中去的用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清·魏禧《大铁椎传》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文言文中去译为 除去;去掉的用法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含有之字的古文句子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是要到什么地方去 -
宗泪天麻:[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古文"之"有几种解释? -
宗泪天麻:[答案] 之 字 的 用法 共7种 1.动词(去,往) 用法:(1)之+地点名词 (2)何+之 例句:吾欲之南海 2.代词(代替宾语) 用法:(1)动词+之 (2)介词+之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结构助词(的) 用法:(1)名词+之+名词...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去往”文言文怎么说 -
宗泪天麻: 曰:'吾马良,用多.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犹至楚而北行也.”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其去楚亦远矣.” 典故: 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适《战国策·魏策四》,御善.'此三者益侈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之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
宗泪天麻: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之在文言文解释是什么意思 -
宗泪天麻: 1. 之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之”的用法“之”字词性多样,用于虚词就不只一种词性,而且还有作实词的用法.(一)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代人、代事和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例如:《师说》:人...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文言文中之的四种用法是哪些 -
宗泪天麻:[答案] 1.代词,他.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结构助词,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到.去;往 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4.音节助词,无实义.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宗泪天麻: 之字的所有用法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
宗泪天麻: 之⑴【代词】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1.范围:初中的所有文言文 2.之:到...去 3.找出之字是:“到...去”的意思的文言文句1.范围:初中的所有文言文 2.之:到...去 3.找出之字是:“到...去”的意... -
宗泪天麻:[答案] 初中所有的的文言文,上海版 实词150个(包括多义词); 虚词 6个; 通假字 27个; 判断句式; 固定句式; 如果你是上海中学生,可到书店买《光明出版社》出版的“2015届初中文言文诗词”点击, 它是初中考试文言文诗词的宝典哦! 希望对你...

喀什地区18559578406: 在文言文中“之”的五种用法.. 请各位大侠帮帮忙拉~~~~ -
宗泪天麻: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