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见到孔子说了什么?

作者&投稿:汤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扩展资料: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老子》书中的一一贯思想是一致的。

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

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

《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

《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

《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

《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这里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当属所谓“重言十七”吧!

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与,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有七十九次之多,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次。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吕氏春秋》一书,乃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

书中明确提到老子的有五处:《贵公篇》说老聃“至公”;《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去尤篇》说老聃“立乎独,必不合乎俗”;《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重言篇》说“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

这些记述除了表明老子的思想和形象之外,还表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这一事实,它在吕氏门下的那一批学者们那里“也是毫无疑问的”。

有关老、孔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典籍记载,见于儒家学派的《礼记》中的《曾子问》。

《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日”。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

徐复观教授认为:《曾子问》中的故事“在内容上,与《庄子》及其他诸子中之传说,并不相同;这系传自儒家的自身,完全属于另一系统,但在孔老的关系上,却大体仍可互相印合,便可能承认此故事是真的。”

他还说:“《礼记》编定于汉朝,儒道两家的对立,已甚为明显。著《曾子问》中的四个故事,非传自先秦儒家之旧,则汉初儒家,又何肯将其杂入。以长他人的志气呢?”

先秦的三大不同学派都共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此外,在排斥百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参考资料:孔子见老子百度百科




子路见孔子原文及翻译注释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只是说凭借你的才能,再加上学问,别人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子路不高兴了,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用加工自己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的皮。这样看来,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呢?孔子说:不是的。如果削出...

子路受教的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柔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从这来讨论,有什么需要学(的理由)呢?

子路文言文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4. 文言文 《子路、曾皙,,, 》 翻译、及思考与练习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

子路见孔子翻译文言文翻译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 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

子路初见孔子
”孔子说:“仁德的君王如若没有劝谏之臣政事必然会有失误,士人若无善于说教的朋友劝导就会闭目塞听。驾驭狂马不能丢掉鞭子。操弓射箭不能弄反檠器,木料受绳墨之规才能锯直,人只有经常接受劝谏才能聪明圣智。接受教育,注重学问,还有什么事情不能顺利成功?诋毁别人捉弄士人,肯定离犯罪受刑不远了。所以君子...

《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译文
齐国的太史子与来到鲁国,见到孔子。孔子和他谈论道,子与很高兴,说:“我是浅陋无知的人,久闻您的大名,而没能和您见面,而求知的机会是很宝贵的。从今以后我知道了泰山的高大,大海的广阔。只可惜啊,先生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在百姓中施行,而只有把这些宝贵的东西留给后世了。”子与...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关于救人的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人要为尊严活着。没有尊严,生不如死。子贡也许是出于善意,也许是要塑造自己的形象,但是社会规范(包括行为准则,条令条例等)...

老子见到孔子说了什么?
《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日”。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 徐复观教授认为:《曾子问》中的故事“在内容上,与《庄子》及其他诸子中之传说,并不相同;这系传自儒家的自身,完全属于另一系...

子路对孔子说了什么话
翻译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

孔子有哪些故事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可以离开...

乌审旗18971034259: 庄子寓言:孔子与老子会谈都说了什么? -
住宋玫芦: 六 孔子对老子说:“一些研究政治之'道'的人,常常为是非、可否的观点争执不下.辩论的人说:'离坚白、别同异是很容易的事,就好像把它们悬在屋角一样,是再简单不过了.'这种人可以称作圣人吗?” 老子回答说:“这种...

乌审旗18971034259: 孔子第一次拜访老子时老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住宋玫芦: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乌审旗18971034259: 关于老子对孔子说的话 -
住宋玫芦: 这四个词都很容易理解,无须解释. 是道家思想的部分,无欲无争. 至于这么做到是个难题,因为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到今天都很难施行之. 善于心而施于行,可以不远矣.

乌审旗18971034259: 老子对孔子说的几句忠告的文言文 -
住宋玫芦: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听说富贵之人...

乌审旗18971034259: 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解释一下 -
住宋玫芦: 孔子对老君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自己认为很久了、熟知其中的道理了.原因在伪诈的思想,当今七十二个君主都在论说先王的道理,都在阐明周公、召公的事迹.竟没有一位君主能实际应用!太遭了!这人文的逻...

乌审旗18971034259: 请问老子与孔子有什么对话?愿闻其详,多谢. -
住宋玫芦: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

乌审旗18971034259: 老子告诉我们问要虚心请教的名言是? -
住宋玫芦:[答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

乌审旗1897103425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述了什么道理?
住宋玫芦: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是孔子自...

乌审旗18971034259: 孔子拜访老子:老子对其说了什么? -
住宋玫芦: 首都效应从伟大首都回到鲁国,孔子变了. 孔子更有学问了,也更有涵养了,即便说话,都有了一些伟大首都的范儿了.在鲁国,真正有机会去伟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伟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人们都用羡...

乌审旗18971034259: 老子跟孔子见过面吗﹖ -
住宋玫芦: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子小二十岁,并且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在庄子的《南华经》一书中,曾记述以及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