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作者&投稿:謇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原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 …… …… …… …… …… ……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 …… …… …… …… …… …… ……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 …… …… …… …… …… …… ……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 …… …… …… …… …… …… ……

【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 …… …… …… …… …… …… ……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作品简介】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朱敦儒词作,收录于《全宋词》中。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作品原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品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品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1]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名家点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慷慨激烈,发欲上指。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

相见欢朱敦儒的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

金陵城上西楼的作者是谁?
《金陵城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朱敦儒。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全文的翻译: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 ...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

宋朝“词俊”朱敦儒简介,著有《相见欢》《鹧鸪天》等作
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

《全宋词》朱敦儒(8)
有时飞入西真院。许趁风光流转。玉蕊绿花开遍。可惜无人见。桃源忆故人 小园雨霁秋光转。天气微寒犹暖。黄菊红蕉庭院。翠径苔痕软。眼前明快眉间展。细酌霞觞不浅。一曲广陵弹遍。目送飞鸿远。桃源忆故人 雨斜风横香成阵。春去空留春恨。欢少愁多因甚。燕子浑难问。碧尖蹙损眉慵晕。泪湿燕支...

《全宋词》朱敦儒(10)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卜算子 陌上雪销初,才得江梅信。翦彩盘金院落香,便觉烧灯近。乐事眼前多,春酒今年胜。好趁迎梅接柳时,满引金杯饮。卜算子 碧瓦小红楼,芳草江南岸。雨后纱窗几阵寒,零落梨花...

《全宋词》朱敦儒(11)
此花合向瑶池种,可惜未遭逢。阿环见了,羞回眼尾,愁聚眉丛。诉衷情 青垂柳线水平池。芳径燕初飞。日长事少人静,山茧换单衣。箫鼓远,篆香迟。卷帘低。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诉衷情 老人无复少年欢。嫌酒倦吹弹。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悲故国,念尘寰。事难言。下了纸帐,曳...

《全宋词》朱敦儒(6)
人别后、碧云信杳。对好景、愁多欢少。等他燕子传音耗。红杏开也未到。恋绣衾 木落江南感未平。雨萧萧、衰鬓到今。甚处是长安路,水连空、山锁暮云。老人对酒今如此,一番新、残梦暗惊。又是洒黄花泪,问明年、此会怎生。青玉案(坐上和赵智夫瑞香)芝房并蒂空称瑞。几曾见、香旎旎。也不...

绥中县19740635818: 诗词赏析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
安宗达维:[答案] 1.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 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

绥中县19740635818: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
安宗达维:[答案] 8.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9.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

绥中县19740635818: 求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赏析 -
安宗达维:[答案]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字希真,洛阳(在今河南省)人.南宋时做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等官,是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登上金陵城西楼观看...

绥中县19740635818: 古代诗歌阅读. 相 见 欢 朱敦儒 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② . 【注】①朱敦... -
安宗达维:[答案] 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意识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意对即可)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

绥中县19740635818: 《相见欢》的译文 -
安宗达维: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绥中县19740635818: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 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
安宗达维:[答案]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绥中县1974063581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 - 2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①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
安宗达维:[答案] 1.夕阳,写出了日薄西山,大地被笼罩在黯淡的余晖中的暮景,让人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景色,也将无可挽回...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倩悲风吹泪”,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

绥中县197406358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题目作答(7分)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
安宗达维:[答案] 小题1:词人运用 情景交融 的抒情手法(1分),描写了 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 的景观(1分),抒发内心 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 (1分).小题2: 中原丧于敌手,贵族纷纷南逃 (1分),诗人通...

绥中县19740635818: 《相见欢》是一首什么词?首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安宗达维:[答案]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

绥中县19740635818: 《相见欢》(诗)是谁写的? -
安宗达维: 相见欢 开放分类: 宋词、李煜、相见欢 目录 • 格律 • 赏析 • 翻译 • 相见欢(朱敦儒) • 相见欢专辑 • 相见欢词全集 格律 [编辑本段]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说明: 相见欢◎秋闺 李煜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