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不只是一个清官

作者&投稿:裔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 历史 的国度里,历朝历代都有着为民谋利、为国尽忠的清官名臣。以“两袖清风”的典故闻名于后世的于谦,肯定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员。但是, 历史 往往记住了一个人最耀眼的棱角,而忘了那些不显眼但是同样很重要的侧面。回顾 历史 的云烟,从各个角度去打量于谦,我们会看到:真实的于谦,远远不只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仰慕高贤的少年“神童”

于谦(1398年5月一1457年2月),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袓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于谦的曾袓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他少年立志,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所见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 14岁就能赋诗、15岁成了秀才,被称为“神童”。于谦仰慕诸葛亮、苏武、文天祥等杰出人物,写诗赞颂他们报效国家廉洁奉公的操守,以他们为自己的楷模。正是在这些先贤精神的激励下,少年于谦立下“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宏志,17岁时他写下一首《石灰吟》。

一任十九年的清廉巡抚

永乐十八年(1420年),22岁的于谦考中举人,翌年参加会试,其文采、见解和论证深获考官赞赏,擢为榜首。但他对时弊的抨击又为权贵所忌,最终被压为三甲第92名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任命于谦为御史,当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而于谦的卓越才干与清廉作风,深得朝廷嘉许,宣德五年(1430年),皇帝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32岁的于谦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官居正三品,从此迈入仕途。

他上任时,却既无锣鼓旗仗、又无卫兵开道,根本不像巡抚大人。在他上任的最初几年,山西、河南两省连续发生特大旱灾和水灾。灾害过后,赤地干里,哀鸿遍野。于谦一面据实向朝廷奏报灾情,蠲免受灾地区的历年税粮,一面轻骑简从,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奔走在太行山区和黄河两岸。他督促州县官员查看灾情,计口发给钱粮。在各地建立药局,免费给灾民赠医送药。他在自己的署衙前立起“求通民情”、“愿闻利弊”两块木牌,认真倾听民意。他果断地推行两种粮仓储粮的办法,平仓在粮食丰年以平价购进,荒年仍以平价卖出。义仓由当地贤良捐助,无偿发给饥民。这些善举,拯救了两省无数百姓的性命。为了驯服桀骜不驯的黄河,于谦带领农民在河堤上植树固堤,在河边官道上挖井筑亭。

在任职的十九年期间,于谦始终保持为政清廉,不受私谒,为民请命,不避权贵的耿直作风,被两省百姓呼为“于青天”、誉为“于龙图”,甚至有百姓在家给他立像供奉,有的州县还为他建立了“生祠”。

不畏权贵的耿直名臣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王振“恃宠挟恩,夺主上之威福;怀奸行诈,紊袓宗之典章;每事不由于朝廷,出语自称为圣旨”,“卖官鬻爵,诛杀无忌”,形成宦官专权的黑暗局面。朝中上下,贪污成风,地方官员进京办事,必须先贿赂上司,但是于谦从不送礼。有人劝他不送金银起码也要带点土特产,于谦呵呵一笑甩甩两只袖子:“我只有两袖清风!”并为此写下《入京》诗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如此刚正不阿,王振自然大为嫉恨;于谦的美名不胫而走,众人无不为于谦的那种高风亮节和为官清廉而称道,这首《入京》诗也在朝野传诵。

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军抗击蒙古瓦剌部进犯京师的城市保卫战。

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埕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太后决定郕王为景帝,明英宗改称太上皇。于谦升为兵部尚书,统帅全军,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10月,瓦剌军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主张闭门坚守,等到敌人粮草接济困难,自会退兵。于谦则主张主动出击。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还命令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决心。并且下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于是全军上下士气振奋,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决心跟瓦剌军决战到底,保卫京城。这时,各地勤王的明军也陆续到达北京,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

在内外夹击的不利形势下,瓦剌部首领也先也先战败被迫退兵。于谦以功加少保,总督军务,于是增兵守卫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涿州(今河北涿县)、易州(今河北易县)等地,并派大将镇守山西关隘,严防瓦剌军队南下。也先看到明朝军力日渐强大,在军事上打败明朝已不可能。同时,瓦剌内部矛盾也日渐尖锐,也先手中的“上皇”不仅不再是王牌,实际上已变成累赘。于是他决定罢兵,送回朱祁镇。随即派使者与明朝讲和。而大臣们一再奏请迎接上皇,这使景帝朱祁钰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寇绝。” “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 一时之间群臣惶恐万分,无言以对。于谦劝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最后景帝的面色才平和下来,说:“从汝,从汝。”

公元1450年8月15日,明英宗回到北京,明朝与瓦剌化干戈为玉帛,互相通好,贡使络绎,贸易不绝。《明史》评论道:“辛奉上皇以归,(于)谦之力也。”

“土木之变”后,于谦晋升兵部尚书,成为“救时宰相”,他仍摈弃前呼后拥耀武扬威的官场恶习。于谦为官数十载,或领军抗敌、或治国安邦、或为民请命、或力挫豪强,毕生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诺言。

一心为国的刚烈之士

于谦成“救时宰相”后,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依然坚持“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大节还须咬菜根”,仍旧过着衣无锦绣、食不兼味的简朴生活。他“日夜分国忧,所居仅蔽风”,因“门前无列戟”而常被“错认野人家”。他在《暮归》诗中描写家境:“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官资已极朝中贵,况味还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随处好,名园桃李随处新。公余只合凭书卧,座上何须有贵宾?”

一位功业盖世的国之重臣竟清贫到这种地步,不能不令人钦佩刮目!景帝见他家居如此寒酸,便赐其一处宅第。于谦却再三推辞,在不得不接受之后,却只将皇上历年所赐物品存放于此,自己仍栖居陋屋。他常言“钱多自古坏名节”、“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因此,虽然上皇英宗顺利回来,但英宗并不满意。徐埕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衔冤而终的民族英雄

公元1457年,景帝突然患病,卧床不起。英宗趁机在宦官曹吉祥、大将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复辟,重夺帝位,改年号为天顺。英宗被放回来后,始终对于谦不顾他的生死拒绝议和并拥立景帝耿耿于怀,正月二十三日,以“谋逆罪”逮捕于谦,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不久英宗将其处死,时年60岁。

《明史纪事本末》载:于谦斩处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查抄于谦家产时,于谦家徒四壁,连值点钱的家具或器物都没有,更别说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居室甚至不曾好好地装修。一代高官,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堆满床头案几的经史和兵书。这使得查抄的官兵们无不当场热泪长流,人人痛哭。

于谦之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 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受牵连而发配的于谦之子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使于谦得以平反并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北京及开封、太原、杭州、南昌等地百姓纷纷为他立祠纪念。

于谦的“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僬悴”,“一片丹心图报国”,“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朝天去”, “利益轻鸿毛,名节重泰山”,这种爱民、爱国、廉政的高洁品格无疑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财富,更应成为今天为官为政者的效仿的楷模。

(图文整理自网络,文章作者王新华,感谢原作者)。




于谦,不只是一个清官
回顾 历史 的云烟,从各个角度去打量于谦,我们会看到:真实的于谦,远远不只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仰慕高贤的少年“神童” 于谦(1398年5月一1457年2月),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袓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于谦的曾袓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

谁曾预言于谦最后的结局
如果,于谦不是才华横溢、才能卓著,那是得不到皇帝的关注和重用,也不会成为地方大员,直接受中央领导。以他的性格,在那样的官场环境中,想一级一级提拔上来,是难上加难。在基层干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先进工作者”。 客观因素是机遇和时势。 在干事创业的好年华里,于谦遇上了明宣宗朱瞻基。这是明朝历史上三位有...

明朝大功臣于谦,一生清正廉洁,却抵不过他人的三言两语
此话的结尾当中,特别指出,如果明朝失去了这样一个人才,要到哪里去寻找跟于谦一样的大清官呢?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清官兢兢业业的一心为明朝,最后的结局却令人感到悲痛。可以这么说吧,于谦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坏事,可却因为他人的几句话和皇帝的昏庸无能,导致惨死,他死的时候,全国的百姓都认为是冤...

官场中狂傲不羁的陶谦与“谦”不沾边
在社会上混的陶谦是个逗比,在官场上混的陶谦还是一个逗比。一般来说,很逗的人都是很能混的,但陶谦这个人却很不会混,具体表现就是我行我素,毫不给人面子,当然也包括长官在内。在陶谦当舒县县令的时候,因为舒县是庐江郡的治所,所以县衙和郡衙同在一城之内,太守张磐,也是丹阳人,既是陶...

明代于谦的故事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属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

“于谦”是什么意思???
于谦(1398-1457) :yú qiān (1398-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进士。为官清廉耿直,土木之变后,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调集大军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次年,瓦剌首领也先释放英宗,他仍努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以防备瓦剌。1457年,英宗发动政变,重登帝位,他被...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最终会含冤而死?_百度知 ...
这样一个旷世之才,为何不得不含冤而死呢?其实杀他的明英宗朱祁镇也知道于谦是人才,但却不得不杀他!首先,只有杀于谦才能立威,昭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英宗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后,在于谦的主导下,将朱祁钰推上皇位。多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次回归帝位。这时,不杀于谦,就...

于谦的简介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

明朝于谦的故事
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于谦是被谁害死的
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

西华县18830496850: 大明风华于谦是好是坏
任底干舒: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忠臣,他忧国忧民,为官清廉,是受百姓景仰的民族英雄.只不过这样的他,最后却含冤而死.历史上于谦是因为个性刚直,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人害死的.

西华县18830496850: 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
任底干舒: 政治: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军事: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文学: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西华县18830496850: 于谦是明朝的大清官,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正如(?)朝的边塞诗人(?)所说的那样“?”
任底干舒: 于谦是明朝的大清官,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正如唐朝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说的那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西华县18830496850: 海瑞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清官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为官清廉的人吗 -
任底干舒:[答案] 1明朝的于谦,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 于谦为官清正,当年宦官王振专权,百官大...

西华县18830496850: 《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是评价于谦的话是什么? -
任底干舒: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

西华县18830496850: 于谦的故事主要内容 -
任底干舒: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 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

西华县18830496850: 于谦是怎样的一个人?
任底干舒: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号令严明,才思畅通敏捷,考虑周到仔细,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他性格很刚强,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遭诬陷被害.

西华县18830496850: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
任底干舒: 于谦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西华县18830496850: “两袖清风”一课中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
任底干舒: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

西华县18830496850: 《两袖清风》中的“两袖清风”能看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
任底干舒:[答案]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廉洁,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这可以看出于谦为官清正廉洁,不沾不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