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最终会含冤而死?

作者&投稿:阳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
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约前2029年禹建立夏朝;约前1950年夏王少康消灭有穷国,中兴夏朝;约前1559年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夏朝灭亡。
2、商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约前1320年商王于盘庚时把都城自奄迁殷,甲骨文和金文得到发展。前1147年商王武乙继位,与巫术作斗争,实行礼制改良。前1046年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王帝辛的军队,商朝灭亡。
3、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周幽王,周平王继位。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至雒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5、西汉(前202年—8年12月)
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6、东汉(25年—220年)
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7、三国(220年-280年)
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8、晋朝(266年—402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5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9、十六国时期(公元301年——公元460年 )
在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
10、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11、隋朝(581年-618年)
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12、唐朝(618年—907年)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13、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
14、北宋(960—1127年)
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作赵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15、元朝(1271年—1368年)
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6、明朝(1368-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17、清朝(1616年—1912年)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总计296年。从改国号为大清开始,总计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个于谦是明朝的于谦。

于谦

于谦不仅非常清廉,而且在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擒,大明大厦将倾之际,果断带头拥立明代宗朱祁钰,力挽狂澜。对此,《明史》评价他:“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

这样一个旷世之才,为何不得不含冤而死呢?

其实杀他的明英宗朱祁镇也知道于谦是人才,但却不得不杀他!

首先,只有杀于谦才能立威,昭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英宗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后,在于谦的主导下,将朱祁钰推上皇位。多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次回归帝位。这时,不杀于谦,就等于变相承认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的行为是恰当的。更预示着,当下朱祁镇再次回归帝位是没有正当性的。

朱祁镇要想证明自己皇位合法,就必须杀于谦。

其次是缘于个人的恩怨。

在劝说朱祁钰,迎回明英宗朱祁镇的过程中,于谦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什么叫大局已定?意思是明英宗朱祁镇再无翻盘的可能。这本是对朱祁镇有利的话,但传到朱祁镇耳朵中,却让他如鲠在喉。

不杀不足以泄私愤!

再者,与谦是明代宗朱祁钰最鲜明的印记。


明代宗朱祁钰

在明代宗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明王朝的国力日渐强盛,史称“景泰盛世”。

不杀于谦怎么抹掉百姓对明代宗朱祁钰的记忆呢!

此外,拥立明英宗朱祁镇进行夺门之变的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与于谦有着不小的利益冲突,不搬倒于谦,他们怎么上位呢?

所以,明知道于谦很冤,但朱祁镇必须杀他,这就是帝王之术,与赵构杀岳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谦,在明朝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很多人对于谦充满崇敬之情。如果简要的说明一下于谦的生平,或许只能用两件事来概括,一个是北京保卫战,一个是夺门之变。一个让于谦名垂青史,另一个,则让于谦含冤而终。

一、夺门之变

在历史纪录中,夺门之变的操纵者是石亨,徐友贞,曹吉祥这三个人,真正的受益者,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梅开二度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是明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也是给明朝抹上巨大黑点的一个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为外族俘虏的皇帝。在北方草原喝了几年风的朱祁镇,其实已经没有了当皇帝的心思,他的弟弟朱祁钰,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当上了皇帝,至少现在,朱祁钰的皇帝位置做的很好,很稳当。有些不想退位了。

老皇帝已经没有了原先的英姿飒爽,新皇帝又觉得皇帝位置很舒服,两个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本来是相安无事。但当朱祁钰病危,事情出现了变化。最早察觉这种变化的是徐友贞。

历史上的徐友贞,人品很差,但人却非常聪明,他的政治敏感度异常高,当朱祁钰病危之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辅佐朱祁镇复辟。而曹吉祥和石亨,也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三个阴谋家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就把朱祁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当文武百官还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已经另有其人。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夺门之变。

二、流氓逻辑

夺门之变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让包括于谦在内的文武百官措手不及。更让于谦措手不及的是,他成为了夺门之变成功的祭品。

这是一个很流氓的逻辑,也是由流氓徐友贞提出的。当明英宗朱祁镇被活捉后,明朝群龙无首,接近崩溃。于谦力挽狂澜,力推朱祁钰当上皇帝,并且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成为挽救明朝危亡的第一功臣。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流氓徐友贞却找到了一个漏洞。

简单来说,因为明英宗被俘,所以于谦辅佐了朱祁钰,那么明英宗回来了,于谦为什么不让朱祁钰退位,让老皇帝再次坐上龙椅呢?这说明,于谦早已经对老皇帝朱祁镇不满,也许皇帝被俘虏,他还在偷着乐。

于谦的行为,可以倒推出于谦有了谋反的想法,那么,北京保卫战就变成了于谦的个人秀,从而可以推出,于谦保卫北京,只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很坏的存在。

于谦既然是很坏的存在,那么,我徐友贞主导的夺门之变,就是正义的存在,而如果不杀掉很坏的于谦,如何能证明夺门之变是正义的,所以,推出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于是,一套非常流氓的逻辑,把明英宗朱祁镇说了个晕头转向,也把为国尽忠的于谦说成十恶不赦。英雄碰上流氓,君子碰上小人。再加上昏庸的朱祁镇,于谦最终还是含冤而死。实在可叹。



于谦,我国明朝的一个大英雄。土木堡之变后,他力举另立新帝。跟随新皇帝明代宗,抵御住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避免了明朝成为第二宋朝,避免了靖康耻的再次出现。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民族英雄。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含冤而死。这究竟是为什么?

主要是他得罪了四个人,前三个是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这三位是发动夺门之变,扶植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的主要人员,深得新皇帝明英宗的喜爱,他们三个一旦联合起来诬陷于谦,于谦必死无疑。而且他们还就真那么做了。

其实这三个人还不是最为致命的就是他还得罪了明英宗。在英宗眼里,是于谦夺走的自己的皇位,因为是他提议立代宗继位的·,就算是为了国家。但是,害英宗失去皇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就算没有,三人的联合诬陷,英宗上任之后,于谦也不会好过。更何况那三人还诬陷于谦打算另立新帝,这就更惹恼了英宗。

就这样这位一心为国的英雄人物走向了末路。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最终会含冤而死?我是干勾于说故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要想弄明白于谦为何会含冤而死,先得还原一下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但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就是因为一个太监,此人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中了埋伏,数十万精锐损耗殆尽,朱祁镇也不幸成了俘虏。

瓦剌方面本想朱祁镇要挟大明朝廷,并率领大军攻打京城,此时时局动荡,似乎要重蹈数百年前靖康之耻的覆辙,在这个背景下,于谦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临危受命,发起了保卫京城的战役,一举粉碎了瓦剌的进攻。

于谦

瓦剌方面不想耗费粮食养一个毫无用处的朱祁镇,便把俘虏放回,朱祁钰怎么舍得放弃皇位?便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加以软禁。不久后朱祁钰得了重病,朱祁镇在太监曹吉祥、大将军石亨、御史徐有贞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

朱祁镇

朱祁镇再次登上皇位后,“夺门之变”的功臣开始排除异己,而立下大功的于谦自然成了他们的眼中钉,他们编造了于谦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朱祁镇判了个死罪。斩首于谦的当天,天空中乌云蔽天,真可以算得上是天怒人怨。

名垂千古的于谦,率领军民守卫京师重地,避免大明重蹈靖康之耻,却因为政敌的算计,以及昏庸的朱祁镇误信谗言,最终含冤而死!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这是民族英雄于谦在十几岁的时候写的一首诗,由此可见他从小就志向远大,骨子里有一种坚韧不屈正直无私的高贵品格。

于谦是文人出身,他的偶像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土木之变发生后,他力排众议守卫京师,避免明朝落入“靖康之耻”的悲剧。但是这位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的忠臣,却在朱祁镇复位之后含冤而死。

虽然时隔500多年,人们对于于谦的死仍然感到惋惜,但是放到当时的背景里,于谦的死其实是必然的。

一、他在淡泊名利的同时四处树敌

1、得罪了王振

于谦是一个清官,当初太监王振在朝中耀武扬威的时候,百官都争相贿赂他,唯独于谦不屑于这么做。于是王振就指使人陷害于谦,结果引来百姓纷纷请愿,为了不让事态扩大,王振不得已胡乱编了一个理由放了他。

不过后来王振死于土木之变,他虽然没有直接害死于谦,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于谦的后半生。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贸然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于谦推到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沿,也让他得罪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2、得罪了徐有贞

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之后朱祁钰监国,当时徐有贞还叫徐珵。此时的徐珵想的不是誓死抗敌,而是一心逃跑,并且提议朱祁钰带着皇族和百官一起迁都到南京,结果遭到于谦等主战派的强烈反对。

此事发生后,徐珵不但沦为同僚的笑柄,而且还迟迟得不到提拔。在徐珵心里,他落到此番田地完全是拜于谦所赐,不免对他怀恨在心。为了转运,徐珵将名字改成了徐有贞。

3、得罪了石亨

在也先进攻大同一战中,明军三员大将仅有石亨一人活了下来,但他也因为打了败仗被降职。后来在于谦的举荐下石亨不断被提拔,还被封为武清伯。按理说于谦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石亨并没有因此感激他。

在保卫京师的战争中,石亨于德胜门大败也先,因为军功得到世袭侯爵。石亨觉着首功应属于谦,所以就向朱祁镇保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但是于谦不但不领情反而对其大加指责。热脸贴了冷屁股,也让石亨对于谦产生了恨意。

二、他在一心为国的同时触动了英宗的利益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朝堂之上人心大乱,此时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显然没有能力拯救危局。于是于谦等人请求皇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不过一开始朱祁钰并没有答应,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劝说之下朱祁钰才正式登基。

朱祁钰在位的这段时间,也是于谦政治生涯的巅峰,他一次次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间,让也先的阴谋彻底落空。眼看北京久攻不下,也先便打算放了朱祁镇借此议和,明朝朝中不少大臣也力主接回英宗,但是朱祁钰却不高兴了。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对于朱祁镇来说,他能重回京师于谦是立了大功的,但是朱祁镇对此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当初朱祁钰登基是于谦一手促成的,而他如今虽然重回皇宫,但已经不是大明的皇上,而是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

朱祁镇回来之后,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他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七年之久。而更让朱祁镇无法接受的还有一件事,朱祁钰夺走自己的皇位也就罢了,他竟然还让儿子朱见济取代了自己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朱见济只当了1年7个月的太子就夭折了,而朱祁钰在做皇帝的第七年也突然一病不起。在朱祁钰病重之际,此前被于谦得罪的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明朝的统治者。朱祁镇复位后没多久,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很快就一命呜呼了,而被朱祁钰视为心腹的于谦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于谦被冠上“散播谣言和意图迎立襄王”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谋反,最终被斩决,终年59岁。回顾于谦的一生,他“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这些高贵的品质成就了他的清名,也让他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所以明英宗恢复帝位后,一上台就以“谋逆罪”为借口杀了于谦,一位忠贞爱国之士就这样死于非命。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刑场,北京百姓闻之,夹道痛哭,行刑之时,巧逢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抄查于谦私宅时,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四...

于谦是千古难觅的忠义之人,为什么这么说?
于谦是明代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咏石灰》为题的诗,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1449年,英宗再次亲征为瓦剌所俘。京师告急,大明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

于谦是怎么保大明江山的?他都做了些什么
英雄写诗明志,英雄名垂千古。一首”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赢得张廷玉对他最是激动人心的赞美:“忠心义烈,与日明争光!他能配得上这个评价。作为一名文弱书生,于谦在大明朝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扛起了万里江山,这份胆识与责任感足以与日月争辉。1 大...

如何评价明朝于谦?
白寿彝:于谦是明代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咏石灰》为题的诗,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

古时有哪些十分具有民族气节的诗人?
肯定有屈原,屈原是我认为最有气节的诗人,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当时为了国家,以身谏言,最后投身大江。

明代史上最没争议的忠臣于谦为何落得这般下场
英宗回来后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实在与这些功臣无关,即使英宗复位后觉得这些忠臣暂时不能直接任用,也不必非得处死,最多搞个免职流放也就可以了,何必做此绝事留下千古骂名和无数人的哀鸣叹惋呢?忠臣于谦 弟弟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能够勇敢地继承皇位,也是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后来他能获得坐稳皇位...

与古人为邻高二作文
与古人为邻,我学会了许多……与于谦为邻,我知道了廉洁的重要性:以一首《石灰吟》名垂千古的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曾任兵部尚书、山西巡抚等要职多年,他向来以刚正廉洁而闻名于朝野。当时,外官每年都会进京述职,大多外官会携带当地名贵的土特产向权贵国戚送礼,想让他们在皇帝面前多说自己的好话,...

大明王朝第一名臣是谁,他留下了什么千古名画?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上面这首诗乃是著名的《石灰吟》,他的作者就是明代著名的大臣于谦。对于《石灰吟》大家多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作者于谦,恐怕有些人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明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名臣于谦。他为什么能写出《石灰吟》这样...

于谦在为人类谋福利方面有哪些高尚品质?
朝中的忠臣贤士都以“两袖清风”劝勉自己忠于职守,廉洁清白。于谦为官清廉,不随波逐流的品行至今为人称道,对后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渔父》中写道:“举世皆浊我独清”,此言概括于谦品行可谓恰如其分。而今,王振等等宦官早已化成尘土,于谦却名垂千古,其廉洁精神永在。

于谦当初手握重兵 夺门之变时为何不见他阻止
“夺门之变”漫画 明英宗复辟后,对忠于明景帝的朝臣进行大清洗,曾指挥过北京保卫战、对明代有再造之恩的兵部尚书于谦惨遭杀害,堪称千古奇冤。其实,从理论上来讲,手握帝国兵权的于谦,完全有机会出手阻止“夺门之变”,将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于谦没有这样做?笔者不揣冒昧...

通州区19243595151: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最终会含冤而死? -
皇弘三七: 于谦,在明朝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很多人对于谦充满崇敬之情.如果简要的说明一下于谦的生平,或许只能用两件事来概括,一个是北京保卫战,一个是夺门之变.一个让于谦名垂青史,另一个,则让于...

通州区19243595151: 为什么于谦有救国宰相之称 -
皇弘三七: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力严重受损,皇帝被俘,北京人心惶惶,蒙古兵兵临城下,明朝有灭亡的危机.于谦出来力挽狂澜,稳定忍人性,带兵保卫京师,击退蒙古兵,避免了明朝灭亡的危险,故得称“救国宰相”.

通州区19243595151: 假如土木堡之变没于谦能重蹈靖康之耻的恶果吗 -
皇弘三七: 不会,当时大明虽然大挫折,但国力根本还在,不然有没有于谦也无法力挽狂澜. 所以,就算没有于谦,大明或许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如果靖康之耻,北宋直接覆灭,弄出南渡丢了半壁江山的情况,还是做不到的.

通州区19243595151: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
皇弘三七: 于谦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通州区19243595151: 于谦是怎样的一个人?
皇弘三七: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号令严明,才思畅通敏捷,考虑周到仔细,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他性格很刚强,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遭诬陷被害.

通州区19243595151: 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
皇弘三七: 政治: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军事: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文学: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通州区19243595151: “两袖清风”一课中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
皇弘三七: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

通州区19243595151: 明代名臣于谦的贡献? -
皇弘三七: 京城保卫战.抵御了瓦剌大军.拯救了大明王朝.以意欲(虽无显迹,意有之)的罪名杀害

通州区19243595151: 于谦保护国土做出哪些贡献 -
皇弘三七: 土木堡之变后,主张力战保卫京师,断绝瓦剌借明英宗漫天要价企图,拥立新皇帝;惋惜英宗被放回,由于守城时推举新“皇帝”之过,被革职了.,

通州区19243595151: 美明朝于谦的故事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皇弘三七: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于谦为大局着想,主张另立新君,稳定朝局,瓦刺人见人质没有作用,索性将明英宗释放,使明朝内乱.明英宗与明代宗几经周折,终复位,将置自己于不顾的于谦杀死.正如于谦在诗中所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谓求仁得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